心酸,一位瓷器收藏愛好者的真實歷程,古玩市場的水究竟有多深

前不久買錯一件東西,仍處於反思之中,回想走過的收藏曆程,打眼吃藥對藏家來說,是一種歷練,只有痛徹心扉,才能大徹大悟。

古玩市場出現贗品,不是新聞,出現真品,才是新聞。在古玩市場裡面淘寶,猶如大海撈針,想不吃藥(買到假貨),幾乎不可能。在景德鎮,高仿的師傅都是躲在家裡,偷偷仿製,相互之間少有交流,經常導致一件高仿出現,能夠騙過高仿同行。

景德鎮人說的“殺豬”,包含兩個方面:1,仿品本身的欺騙性。2,賣主的欺騙手法。


這就是行裡常說的:貨到地頭死!在偏遠鄉村的封閉環境裡,這件破瓶就是最好的古董,買主辛苦趕來,完全沒有挑選的餘地,不買就要虧路費,成本全部建立在買方,賣方可賣可不賣,反正沒有成本費用。

而到了省城,情況完全顛倒過來,賣方負擔了所有成本費用,買方選擇餘地很大,都挑最好的,哪裡會要一個破瓶?賣主如果不賣,就要虧路費,因此哪怕是國寶,即使虧本,也要賣掉,不賣連飯錢都沒有。

由此我想到了賣魚的情況:在菜市場,普通鮮魚5元一斤,買主還挑挑揀揀,伺機還價;在郊區魚塘,還是普通鮮魚,釣魚是10元一斤,想還價門都沒有!

我覺得混業餘大學,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成本分析。買賣兩方,誰負擔了高昂的成本費用,誰就處於劣勢,完全沒有了底氣。從藏家和商家兩方來看,藏家幾乎沒有負擔費用,天然處於強勢,商家負擔了最大的費用,天然處於弱勢,怪不得有些人看起來很聰明,結果卻越玩越窮。


古玩市場的規矩,東西在誰手上,誰才有資格談價,旁人不得插嘴,只有等別人放手,才能拿到東西接著談價。當時地痞的出價,很有可能成交,無緣無故放棄,我竟然沒有一點懷疑,要知道,明代官窯的價值,不是以千為單位的。

接過罐子後,我開始了“鑑定”,由於對明代瓷器完全不瞭解,我只能用鑑定晚清瓷器的方法,手感挺沉,釉面磨損嚴重,看樣子年紀是很老,棕眼,粘渣,稚拙的畫筆,這些“絕對”仿不了,必真無疑!

於是我開始還價,剛才還緊繃的價格,忽然軟了下來,“鄉下猴子”很爽快答應1200成交,但我身上只有100元,我要求付定金100元,這時來了一位熟人,主動願意借給我1100元。

買下後,正好碰上文物商店的羅老師,羅老師看了看我的罐子,建議我馬上退掉,但我哪裡聽得進,總認為自己沒有買錯。

回家後,爸爸說今天市場上議論紛紛,都說我被“殺了一刀”,而且那個主動借錢給我的“好心人”,事後分到了100元,聽到這裡,我猛然醒悟,難道這個罐子不對?


為市場作奉獻的肥豬,行內是看不起的,一些有錢人被這些商販哄得姓什麼都忘了,被殺豬還覺得有面子,拿著恥辱當光榮,不過我認為他們真的很光榮,為社會解決了很多就業崗位。到手的肥豬溜掉了,再見到我,店老闆的眼神裡有些敬畏。

一個月過去了,筒瓶不見了,還是應了那句老話:新東西永遠比老東西好賣!

昨天和幾個朋友聊天,聊得很晚。朋友們聽說我玩了20年,竟然沒有買過超過5000元的東西,表示大惑不解,都什麼年月了,通貨膨脹成這樣,你怎麼還在幾十幾百撿啊?是不是很窮啊?

我笑答:我的現金儲備不低於十萬,但從來不買超過5000的東西,

這裡面有兩個因素,是我長年摸索出來的,一個是心理因素,一個是經濟因素。

先談心理因素:

賣主就兩種狀態,懂貨,不懂貨。一件十萬的東西,如果賣主不懂,可能只賣幾百元。舉個例子,98年武漢文物商店收購的元青花四愛梅瓶,僅用了500元,因為賣主找不到參照物。

如果賣主一旦知道了一件東西的重要性,要價一定會超過行情,正常人永遠不會放棄可見的利益。如果是一件100萬的東西,只有兩個可能性買到,一種是撿漏,幾百或一千就買下來,一種是高價,出到120萬以上,沒有中間價格存在的可能性。

很多有錢人犯了一個心理學錯誤,想以幾萬或十幾萬去撿價值百萬的東西,現在是信息化社會,東西就怕研究,高價的東西賣主都會做深入的研究,漏就沒有了。如果價值百萬的東西,只賣10萬,幾乎不用看,必假無疑,哪個豬頭會無緣無故出讓90萬利潤?


這片多少錢?店主是位女士,她不知道,要問老公。電話通了,老闆要價300元,我還價80元,這個價碼已經是我的“新紀錄”了,老闆不答應,女士接過電話,又聊了一通。

“這樣吧”,我從牙縫裡擠出一句話:最多100元。女士看我已經盡了全力的樣子,說看我好學,就讓給我學習了,並且承諾保真包退。

買下這片“宣德官窯”以後,我進其他古玩店搜尋,正好碰上了熟人,一位專營瓷片的古玩商。我把剛才的收穫給他鑑賞,這位朋友認真看了以後說,這片是假的,就是前面那個店的,我們都知道他從哪裡搞來的。我慌忙詢問假在哪裡?結果這位仁兄說不出疑點,只是一口咬定是假的。

中國人和老外考慮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老外認為“疑罪從無”,你說不出假在哪裡,那就是真的,這樣做有可能放跑罪犯,但不會冤枉一個好人。《潛伏》裡面的餘則成,就利用了這一點,長期被懷疑,一直沒有鐵的證據被暴露,國民黨因此丟了天下。

我還是不放心,拿著瓷片想多問幾個高手,找到專門搞瓷器攝影的朋友,也懂一些瓷片,他說釉質這麼肥潤,晶晶亮的,土鏽很自然,應該是真的。我再次琢磨起來,書上說的宣德官窯特徵,這塊瓷片幾乎都有,沒有可以值得懷疑的地方啊?

好吧,就暫定為真品。但我這個人,有一個缺點,也可以說是優點,就是多疑。“疑罪從有”,是很殘酷的一件事,雖然不會放過一個罪犯,但可能冤枉許多好人,難道我要學曹操,這簡直太可怕了!

瓷片是標本,瓷片是老師,一旦瓷片都買到假的,等於是“認賊作父”,受害胡底啊!於是我抱定“用片不疑,疑片不用”的原則,凡是不放心的瓷片標本,只用來欣賞,絕不參與比對鑑定。

對於質疑和爭議,很多網上的朋友看得很重,我算是過來人,一個人在不同的認識時期,他對同一件東西的鑑定結論很有可能相反,首先應該質疑的是自己,能練就“左右互博”的功夫,需要多大的勇氣。

過了8年,也就是09年,明初官窯瓷片在我的體系中逐漸豐富起來,見多才能識廣,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反思,我對明初官窯有了自己的獨立見解,《明清瓷器鑑定》裡面的那一套,不能說過時了,起碼是落後了。

這件宣德款青花高足瓷片,疑點漸漸明朗起來:

1,胎土顏色偏灰,這個偏灰的色調很難把握,需要做大量的比對工作。偏灰的原因是沒有使用天然“麻倉土”,又不敢大量加入增白劑。

2,胎質偏緊密,宣德官窯真品的胎質是較松呈粉末顆粒狀,這片胎質是經過刻意配製的,不認真分析容易被迷惑。

3,底足處理不自然,與真品相比,這片修足有明顯差距。

4,款識較僵硬,這也需要見多識廣。


我趕緊去看,發現此盤筆墨精到,確屬小亭佳作,心中暗暗後悔。於是希望金金蟲轉讓,金金蟲開價12000,我還價3000,其實我心裡對此盤的估價是3萬,3000已經是我的最大能量了。

金金蟲說:我是便宜給你,如果我拿回去,還會多賣錢。我哪裡不知道這裡面的利潤,也不是拿不出1萬元,但我恪守自己的“防火牆”,無論什麼東西,一定不能突破5000,別說是3萬,就是30萬,也誘惑不到我。

戒心過重,加之技不如人,一下子損失了一年的工資。機會就是這麼短暫,如果我的功力真的過硬,那就是不用看,摸一下就OK了。一年後,碰到金金蟲,他告訴我關於這件壁盤的故事:拿回景德鎮後,很快就賣了18000,買主一個月後轉手,5萬,最近一次轉手,8萬!

看來我的神經擰得過緊了,我一邊調整心態,一邊加強對民國瓷的研究力度,再也不能重蹈覆轍了,還讓人家看笑話。誰知,一個小笑話剛結束,一個大笑話不期而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