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近幾日來,部分肖戰粉絲舉報AO3、LOFTER所引發的巨大風波,引發了無數戰爭,也不乏反思。

關於它最原始的問題——“舉報”,我想其中應有的共識應該不必再多說,還想再探討的讀者可以看看今天的第二條推送。

舉報和反撲的鬥爭過後,另一個問題其實也很讓人不寒而慄:

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飯圈的力量能膨脹到這個地步的?每個不喜歡這種力量的人,是怎麼和它共處了那麼久的?

這種力量,一方面指向明星本人:掌握了消費力和能製造流量的粉絲,無異於流量明星的“衣食父母”。很多明星一定程度上要依賴這種供養,因此就連這個被愛戴的本人,都不敢“得罪”這種狂熱力量。

另一方面,它壓向了那些粉圈之外、根本搞不清狀況的普通人,形成了“天下苦飯圈文化久矣”但沒人敢說的局面。

每個怕捱罵的普通網友,都早就學會一套在粉絲大軍中生存的規則:不敢公開批評流量明星、也不敢吐槽粉絲的“瘋狂”,你罵人兇你有理好了。

所以在這次事件中,也有一種討論聲音將視野投向了這種畸形的文化本身:所有厭惡這種霸道力量的人,是不是終於應該開始用行動反抗它了?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那個不能說名字的明星”

飯圈初期彰顯出不受控的力量,是因為鋪天蓋地地以正面形象佔據輿論空間

對於不混飯圈的人來說,粉絲群體本該是一個與己無關的圈子,無論是撕逼還是反黑,都是圈子內部自己的事情。

然而現實是,無論你是沉浸在二次元世界中的宅女,還是對娛樂明星毫無興趣的直男,只要你平時使用社交網絡,就永遠逃不開飯圈“控評”這一精神汙染。

無論何時在手機上打開微博,你都會面對成堆風格各異的“彩虹屁”。

有的是大量排比句的“矯情文學”,將風花雪月、江山星河等一切美好事物與愛豆掛鉤;

有的則是粗暴的”實績懟臉“,於是“中國第一個破XX億銷量的女歌手”“絕美舞臺霸主”之類你並不關心的吹噓語句就這樣霸佔你的手機屏幕。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當然,無論是哪一種文風,都要配上花裡胡哨的☀✨❤️❣️符號,看的人不僅心裡“咯噔”,眼睛也有點疼。

如果僅僅是在時間線和超話上怒刷存在感,還勉強能算是“圈地自萌”,畢竟普通網友可以避開不看。

但問題是,這類控評行為在網絡上已經到達了讓人“防不勝防”的程度。

有網友看到一個“最美髮色”的熱搜,本想點進去給自己染頭髮提供點靈感,結果裡面全是小花小鮮肉們的舞臺照,格式更是前篇一律的幾句話配九宮格,只能悲憤地喊上一句:

“寧那是舞臺妝啊,寧推薦個啥玩意啊?我頂著這個頭出去,我就是個紅綠燈啊!”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矯情文學”配美圖,粉絲控評標配

而更常見的是,有時候只是因為新聞裡提及到了某個流量明星,評論裡就全是格式整齊、內容統一,連標點符號都相同的控評文案,讓你以為又是哪個明星的宣傳通稿。

有時候,粉絲可能覺得自己的文案內容已經足夠禮貌和剋制。但這種“刷屏式”控評的形式本身,就已經極其影響非飯圈人士的瀏覽體驗了。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當我點開一個新聞事件的評論區,卻看到了千篇一律的粉絲控評時的心情。

甚至,網友任何關於明星的個人言論,都要成為飯圈思維爭奪的地盤。

有人因為曬圖說自家兒子長得像某個韓國明星的童年照,就遭到了不少根本不認得的粉絲在評論區的冷嘲熱諷;

還有人在看了某個流量主演的電視劇後在自己的微博上誇了幾句,就引來了一大群粉絲強行按頭安利該流量的其他作品,還對著人家發微博的男網友直呼“姐妹”。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而更常見的操作是,不少粉絲連路人微博裡帶上了明星的大名都要管三管四。不小心打了錯別字,會有人要你修改;發了粉絲們不滿意的內容,會有私聊要求你刪除。

更常見的是在評論區要求改拼音縮寫,發個微博搞得像暗號一樣。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為了避免“一大波粉絲正在趕來”,我們逐漸養成了不在公開平臺上評論明星的習慣。偶爾想要說點什麼,那就用拼音縮寫,為了避免被粉絲搜到,中間還得加上斜線。

儘管有種種不滿,但面對戰鬥力強大的粉絲隊伍,大多數人還是在這場“戰鬥”中選擇了投降。

但從放棄了正常談論明星(甚至是誇他)開始,我們的正常表達空間就註定會被變本加厲地壓縮。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我只想安靜做個路人粉”

如果說有什麼人比普通網友更“苦飯圈久矣”,那一定是那些喜歡某個明星卻又不想趟飯圈這趟渾水的人。

飯圈從來不是一個貼吧、一群女孩那麼簡單。它是當代青年人創造出的獨有的結社文化。

有組織,就有規矩,有領導,有實際掌權的人,有追捧掌權者的人……

於是,那些面向不想順從這個組織之人的擠壓就開始了。

當你突然對某個明星產生好感之後,想要在粉絲群體中找到情感共鳴,滿足自己的傾訴欲,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然而很多人剛剛邁出追星第一步,就被飯圈的種種規矩“勸退”了。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雖然如今打榜、做數據等行為已經是網上默認的飯圈常規操作,但讓更多路人想象不到的是,無論是哪個流量的後援團,幾乎都是在要求成員把追星當做自己人生的全部。

每天定時定點群裡打卡、分析數據、衝熱榜、集資做應援……反正從路人粉的角度看,進了飯圈彷彿是在打一份996的工,而且還沒有工資。

而飯圈各種嚴格的規矩,更是讓人彷彿遇到一位極為苛刻的老闆。比如粉絲的大號微博裡不準提別家、發微博全部用縮寫、如何操縱輿論打壓“對家”、如何反黑……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暫且不談這些規則是對是錯,但問題在於:喜歡自己的愛豆是出於本心,為啥要用一大堆硬性的標準去綁架別的粉絲啊?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一位粉絲對於飯圈的奇怪規矩表示不理解。

甚至連什麼場合要用什麼愛稱來稱呼自己的“蒸煮”都是有講究的,一旦用錯場合,就有可能“愛稱變黑稱”。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於是很多人實在是不想被飯圈各種繁瑣的事務和規則所綁架,選擇當一個路人粉:我不混圈子,自己默默地關注作品,總行了吧!

然而在飯圈邏輯裡,判斷你是否有資格在公共平臺上說自己喜歡一個明星,完全取決於你為他做了多少。

在飯圈中約定俗成的規則是,如果你是個“白嫖”黨,那麼就不要在偶像相關的事務上發聲,更不要“帶著粉籍到處跑”。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甚至錢花的不夠也不行,曾經有個粉絲買了3張2000左右的演唱會票,但是隻買了100+張專輯,就被攻擊“有能力買更多專輯”。

但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追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真的不願意天天被陌生人盯著自己完成任務,發條微博表達自己對某明星的喜愛,還要擔心被一群正義感十足的“飯圈大大”教做人。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對於很多流量明星而言,阻止更多人加入自己粉絲的行列顯然是有害無利的。說白了,粉絲們的打榜、控評等很多操作也都是為了提高自家偶像的關注度和大眾緣。


然而,很多粉絲群體不僅完全不懂得拉攏更多的路人粉,反而想方設法設置門檻把人往外推。

這種種嚴苛的規矩、繁瑣的日常工作,或許是飯圈思維中用來篩選誰是“自己人”的方法,而確認的最終結果就是有著同樣執念的人越抱越緊,形成了一股令人懼怕的力量。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世上只有粉黑兩種人嗎?

當然,很多飯圈粉絲在面對旁人對飯圈文化的指責時會辯解,自己也覺得刷屏很煩,做數據很煩。但是如果不做這些工作,“輿論陣地”就會被黑粉們佔領,偶像就會被惡意抹黑,“顛倒黑白”。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然而,在飯圈思維主導的邏輯中,搶奪輿論陣地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是試圖用自定的標準,衡量他人的一切行為。

很多曾遭遇粉絲網絡暴力的人可能都經歷過,在公共平臺上發表了對某個明星或某個劇的評價,於是自己的幾年前發的內容都被粉絲們扒了出來。

他們對你文字中的蛛絲馬跡進行關聯和歸因,最後粗暴地給你扣上一個XX家粉絲,或者XX家黑子的大帽子,而你接下來的一切行為都被放在這個標籤中進行審視和解讀。

在這種解讀中,別人評價明星時不被允許有任何從過去到現在看法的變化,評價也只有好與壞的區分。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而且,“好”的話語權掌握在通過飯圈規矩最能證明自己之“局內人”的人手裡——只有我們真粉絲定義的“好”才是真的“好”,超出了劃的範圍,不管主觀動機如何,統統歸為“黑”。

或許這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釋,為什麼CP粉所寫的一篇文會在一些肖戰唯粉的眼中那麼罪不可赦。

看似飯圈的思維裡只有粉和黑兩種人,但往深了說,其實是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扼殺了人的情感的複雜性。

人們對他人的看法,從來都是很微妙而複雜的。

你可能喜歡某個小鮮肉的顏值,卻覺得他的演技特別辣眼睛;可能覺得某個歌手唱功高超嗓音天籟,但卻覺得本人的性格過於乖張。

這本就是人看待其他人與事時不可避免的,但是在飯圈文化的肆虐下,連這種正常的思維和本該有的表達空間都被扼殺了。

如今回想起來,這種“飯圈和網友的世界大戰”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從“山爭哥哥”到“周杰倫粉絲打榜”,人們意識到了飯圈文化的畸形之處,但選擇“師夷長技以制夷”,用你最擅長的方式打敗你、嘲諷你。

抱歉,這安利,我不吃

這一次,或許我們真的應該做些不一樣的了。

這並不只是圈內圈外的戰爭,而是每個不甘於被飯圈文化荼毒了哪怕一寸表達空間與自由的人都該反思的——

真的有必要遵從一些莫須有的規則,然後讓自己和別人都失去了這種自由表達的空間嗎?

但願那些被擠壓的、被犧牲的,能喚起我們正常說話、正常欣賞一個明星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