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從經濟、文化和社會導向三個層面,深度剖析所示教育

《寄生蟲》這部影片是韓國曆史上第一次拿到“金棕櫚獎”的驚世駭俗之作。鬼才導演奉俊昊在這部影片裡耗費了巨大的心力、注入了大信息。這部電影的劇情既紛繁複雜又錯落有致,情節絲絲入扣,節奏毫不拖沓,隱喻妙趣橫生。

這部時長132分鐘的電影,給觀眾帶來了五味雜陳的人生體驗:因階級對立帶來的巨大貧富差距讓我們內心震撼;普通人異常辛酸的日常生活與富人閒適優雅的享樂主義讓我們憤懣不平;甚至同一階層之間的人們相互傾軋、為搶佔資源枉顧道德底線讓我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整部電影都瀰漫著人與人之間矛盾隨時迸發,反抗和鬥爭一觸即燃的氛圍。值得注意的是,導演正是想通過各種尖銳矛盾的對立讓們意識到社會教育問題的形勢嚴峻。

我將從經濟層面,文化層面和社會導向這三個層面,對影片中所反映出的教育問題,進行深度剖析。

《寄生蟲》:從經濟、文化和社會導向三個層面,深度剖析所示教育

一:經濟資源的佔有與分配:密集型教育的壟斷VS散養型教育

影片一開始,基宇一家深陷於糟糕而艱難的生活而無法自拔。後來在基宇同學推薦下,他去做富家小姐的英語家庭教師,才讓基宇以及整個家庭有了一絲被希望照拂的轉折。

做家庭教師,意味著可以有一份比折披薩盒更加體面而高薪的工作,隱喻了知識能改變命運的深層邏輯,也說明了工作的獲得在自身具備能力之外,也需要熟人引薦才能成功的社會現實。

從這開始,經濟的不平衡分配在教育與受教育結果之間的影響顯得一覽無遺。富人家的孩子(多慧)可以享受私教,而窮人家的孩子卻極有可能沒有能力補課。留級需要重修的基宇,沒辦法繼續去補課的基婷,都是經濟貧困的犧牲者。他們在生存面前,只能先選擇活著,而不是拿生存的錢餓著肚子去接受教育。


《寄生蟲》:從經濟、文化和社會導向三個層面,深度剖析所示教育

根據我們熟知的二八原則,80%的錢和資源掌握在20%的富人手裡,而20%的錢和資源才掌握在80%的窮人的手裡。有理由相信,隨著貧富差距的兩極分化,二八原則愈演愈烈,發展成一九原則也說不定。窮人的生存空間更窄,相應地教育空間也會更窄,就如同影片中所闡述的這樣。那麼寒門再難出貴子,也將是種不得已又不得不接受的潮流趨勢。

影片中富人通過經濟資源的佔有,既滿足了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也滿足了社交需求(Social needs)、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而窮人卻只能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生死線上痛苦掙扎,費力奮鬥,甚至在大雨到來的夜晚,一家人要去睡體育館。這樣的糟糕生活,如何能保障教育的投入呢?

影片中掌握金錢與資源的人(樸社長一家),佔有並調配著社會的有限教育資源,服務於少部分人(富人的子女),他們享受著密集型教育帶給他們的愜意和安全感,而

窮人只能在散養型教育裡依靠自己看不見的未來和奮力掙扎,在自生自滅和不斷奮鬥中迷失。


《寄生蟲》:從經濟、文化和社會導向三個層面,深度剖析所示教育

從社會經濟發展來看,自藍領收入在整個群體中收入比重逐漸降低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投入產出比的高成為不爭的事實,也同樣吸引了無數的家長開始瘋狂投入。而且這種情況,不止是在亞洲,很多其他國家也開始紛紛重視起教育的投入。

影片中,多慧補習英語,多頌補習繪畫,都只是我們這個社會中密集型教育的冰山一角。真實社會的浮世繪,才是精彩絕倫的修羅場。前有蔡美兒風靡一時的《虎媽戰歌》,又有網絡熱詞“直升機父母”;後有《虎媽貓爸》《小歡喜》等一系列電視劇,都有密集型教育的片段跟噴發的具體表現。

這些希望佔有教育資源的父母都在密集型教育的引領下,爭分奪秒地去搶佔資源,上到明星,下到平民。但這場戰爭註定是先天畸形的,是以不平衡為奠基。優質的資源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就如同電影中所體現的那樣:富人壟斷、挑選自由;窮人彷徨、只能被動。

二:文化理念的從眾與傾向:傳統教育VS素質教育

在影片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片段,基宇成功應聘家庭教師後,無意間看到多頌掛在走廊裡的風格迥異的畫,大加誇讚。這一舉動不但引發女主人好感,並讓基宇順勢以此為契機成功引薦妹妹基婷冒充美國名校藝術系高材生,順利應聘成為多頌的美術老師。


《寄生蟲》:從經濟、文化和社會導向三個層面,深度剖析所示教育

這個過程,乍看跟基宇應聘多慧英文老師沒什麼區別,美術也是我們熟知的傳統科目之一,補習美術也是常見現象。可細看不免發現端倪,導演在影片裡特意安排基婷從藝術治療的角度對多頌的畫加以分析,而不是單純只是輔導美術,又加上基婷說出多頌在一年級時候受過心理創傷這樣的細節片段,不但成功引起了女主人的連連稱奇和絕對信任,順利成為多頌所謂的藝術治療老師,而且也能讓身為觀眾的我們,在那樣一個瞬間突然意識到心理疏導的重要性。

這是導演的精妙安排,因為韓國社會里跟我們一樣,他們認為的教育也主要是傳統科目中的主科,比如語文數學英語以及物理化學歷史政治,甚至到美術,音樂,體育,卻很可能沒有真正重視到心理健康的引導和教育。

《寄生蟲》:從經濟、文化和社會導向三個層面,深度剖析所示教育

試問一下,如果樸社長家這樣的貴族家庭都沒有對心理問題引起應有的重視,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心理問題都還只是給他優渥的生活和貼心的照顧,而不是及時的心理治療,那麼普通平民們又如何能考慮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全民對傳統教育骨子裡的信奉和盲從,使他們很難真正將素質教育裡心理健康教育這樣的關鍵元素能合理地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去考慮。

這一缺失被導演藉助多頌這一角色的童年創傷經歷及其產生的行為問題而成功地表達出來,並在電影中安排藉由藝術為引,心理治療為芯的方法經由基婷幫助疏導的方式作為解決手段,拋開基婷其他方面的問題瑕疵,單純在治療多頌這方面來看,多頌確實在基婷陪伴的一段時間治療後,情況有明顯改觀。無論這種改觀是表面的還是深刻的,至少在經過一系列心理治療後的多頌與以往表現大不相同了。但不幸的是,治療的女老師被欠管家的丈夫殺死後,多頌的治療也戛然而止了。

《寄生蟲》:從經濟、文化和社會導向三個層面,深度剖析所示教育

導演這麼安排,為了表明在傳統教育的人多勢眾裡,素質教育和心理教育顯然寡不敵眾,孤掌難鳴。即便是偶然綻放出來的光芒,也會很快被潛藏的舊勢力一躍而出,扼殺消亡直到毫無蹤影,暫時的潰不成軍可以說是必然結果。

素質教育具體可以細分為德智體美勞,而單純重視學科教育其實是以偏概全地只著眼於智,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培養。素質教育在韓國社會里的缺失,其實也是很多其他國家教育的共同問題。

困境中不絕希望。雖然傳統教育根深蒂固,但素質教育的缺失也是有一定的生機的,只是這條探索之路需要時間,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去實踐去完善。

三:社會導向的探索與前行:普惠教育VS終身教育

《寄生蟲》中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現象,對素質教育缺失的現象,其實有望可以通過社會導向的探索與艱難前行,去達到一些成功跟蛻變。

義務教育的實施正是方式之一,

但真正的義務教育時代或許還沒到來。每個國家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方式,去進行著教育資源的匹配和教育內容的設定,以及教育效果的預期和最終呈現。

拿芬蘭為例,全國上下所有老師均來自同一個教育培訓學校,所有的老師必須嚴格達到統一標準,才有資格拿到教師資格。這樣的好處是每個老師的水平都差不多,甚至每所學校之間的差距不會太大,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都提高了,人們以成為老師為榮,社會以尊師重教為綱。


《寄生蟲》:從經濟、文化和社會導向三個層面,深度剖析所示教育

這種教育模式很好地讓所有不同地區的學生,都享受到了近乎一樣的教育,真正地把教育的實惠踐行到了實處。教育真正做到普惠眾生,每個學生不因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而不同。

如果所有的國家都想做到讓教育真正普惠到每一個學生,沒有補不起課的現象,沒有貧富差距的教育歧視跟無奈,就得努力去探索並推進變革。

教育不僅僅是在學校裡上課,“終身學習”已經成現今社會的口號。無論是在校園裡還是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信息量大爆炸,知識的新迭代迅速,社會需要我們在教育上持有終身教育的態度。當一個人在內驅力的作用下,認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並踐行實施,那麼具象化到細微個體的力量,將會通過個體傳遞到整個社會,形成燎原之火。


《寄生蟲》:從經濟、文化和社會導向三個層面,深度剖析所示教育

窮人,只有得到了公平合理的晉升機會,才有可能擁有機會,真正地結束寄生。

小結

《寄生蟲》這部電影表面上看,是關於窮人和富人的故事,然而在貧富的背後,其實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教育問題。

想要逐漸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要從經濟分配的底層邏輯去改善兩極分化的貧富差距,從文化觀念的陳舊落後去推進順應時代潮流和需要的與時俱進的新的觀念,從社會導向上去引導大眾能夠真正地重視學習,合理學習,終身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