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家1973:“價值投資”掩蓋了市場的殘酷(下)

投資家1973

價值投資者可能會宣稱他們投資企業的目的是獲取分紅,而絲毫不關心股價的起起落落,這是不確實的。因為即使是一項以獲取紅利為目的投資,也必然會關心“紅利率”。如果股價在某個時期迅速高企,而企業的利潤和分紅卻相對穩定,那麼“紅利率”勢必急速下降,甚至低於一年期銀行利息,此時繼續持有股票就是不智之舉,理應賣出。

巴菲特於2007年三季度至四季度初,將手中持有的23.30404億股(原為23.47761億股,披露前已少量減持)中石油悉數拋空,上述原因是可能的理由之一(按中石油每年派現 0.30 元左右,以巴老最低拋售價11.26元計,最高紅利率僅為2.7%,遠低於銀行利息)。在這項案例中,巴老於2000年以低於1.2元的成本購入 11.09169 億股,於2003年4月以低於1.67元的成本增倉12.38592億股,總投入34億元,平均成本1.45元/股,累計套現 300 多億元,獲利超過 260 億元,持股七年獲利 800%。應該說,這是一筆極為成功的操作。有些人認為巴老“賣早了”(中石油最高見 20.25 港元),“少賺近百億”的說法是不瞭解超大資金與小資金運作的差異。

這筆交易仍然不能脫離低買高賣獲取差價這一模式,因此仍然屬於投機,而且是超大資金成功投機的經典之作(巴菲特持股中石油的這些年當中也收到了一些紅利,但和通過差價賺取的利潤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許只有巴菲特的精湛功力和深邃眼光才能夠穿透歷史的迷霧,從而捕捉到如此重大的獲利機會。儘管中石油的走勢仍然不能擺脫技術分析的框架,但偉人超凡的眼光和驚人的耐力不是凡夫俗子可以隨便學到的。從技術分析的角度來看,股神2003年4月增倉中石油的時機,恰逢恆生指數見歷史性低點8331點。問題是,股神是如何知道香港市場見底的?他的判斷何以會與技術分析給出的結果相一致?這是一個謎。

現在,關於“價值投資”出現了許多謠言或者說錯誤的認知,這些認知部分和巴菲特的言論有關。比如他說,為了躲避喧囂的市場,他選擇住在奧馬哈小城,遠離紐約,遠離華爾街。他還說,他持有一隻股票數年數十年不動,而絲毫不關心股價的起落。“價值投資派”的弟子們仔細研究這些言論,於是就得出了“買賣時機不重要,大盤走勢不重要,抱死自己的‘愛股’不動搖最重要”這樣危險萬分的結論。當然,巴菲特所說的都是事實。而且根據我的理解,像他這種個性特質的人,總是忠實於自己;你想讓他說不是發自內心的話,還不如殺了他。但大師講話是有其具體條件的,不能絕對孤立地理解和盲目地照搬。最後,關於投機的藝術,讓我們一起分享德國以“大投機家”自稱的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高妙見解:

“豐厚利潤的來臨往往是在股價大爆炸時出現,如果資金要素始終堅挺的話,持續的時間可能會很長。在這段時間裡,投機者可以適當約束自己的邏輯分析,他不僅要聰明,甚至要有足夠的智慧去‘扮演一個傻瓜’。他可以暫時關閉自己的批判理智,但仍應小心不喪失全部理智。即使從表面上看好像只有天空劃定了一條界限,但我們仍應清楚地知道,樹是絕對不會長到天上去的。因為當資金要素帶來的普遍快感突然惡化時,我們必須及時從市場中跳出來,在這種歡愉的氣氛下這樣做是極為困難的。我們絕不能受樂觀的數據和預言的影響,樂觀主義在24小時內隨時可能轉變成黑色的悲觀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們必須從後門溜出市場,就像一個名聲極差的人從房子裡溜出來一樣,這樣才能不引人注意。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我們就可能受到其他人樂觀情緒的影響再次轉身進去。”

(作者“投資家1973”的微信公眾號:“投資家1973談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