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出發》圓滿收官:太空旅行雖已落幕,科學探索永不止步

對於電視熒屏而言,內容為王始終是不變的法則。對於江蘇衛視而言,從《一站到底》到《最強大腦》,從《超級戰隊》到《超凡魔術師》,知識屬性是平臺創新基因的有力佐證。2019年底,江蘇衛視搭載“科幻科普”這一全新題材,重磅推出全新節目——《從地球出發》,給國內綜藝開闢一條新邊界,也為觀眾奉上一場酣暢淋漓的視覺奇觀和腦力風暴。節目首播收視破一,索福瑞CSM35城達1.13%排名同時段第一,全季平均收視達到0.77%,微博主話題#從地球出發#閱讀量突破4000萬,抖音官方賬號播放量達到7900萬,全網短視頻破放量破億。

《從地球出發》圓滿收官:太空旅行雖已落幕,科學探索永不止步

《從地球出發》圓滿收官:太空旅行雖已落幕,科學探索永不止步


節目類型創新,讓新品傳播“全網化”

《999感冒靈&999小兒感冒藥·從地球出發》是由國家廣電總局指導,江蘇衛視、愛奇藝、抖音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天文科幻科普節目。它用“硬核科幻”串聯“知識大秀”,帶領觀眾馳騁想象、探索未知,求解謎團,開啟一檔電視科幻科普之旅。節目首創“科幻劇+科學說”的綜藝表現形式,引入電影團隊、科幻大咖、科普達人合力加盟,精心呈現若干段引人入勝的科幻大劇。有觀眾感慨:“看完一季綜藝節目,彷彿是追完一季科幻電影,很是過癮。”

做優“新品”,也需做全傳播。《光明日報》點評節目道:“隨著臺、網、端合作的展開,其合作渠道、內容、角度、領域等都在迭代升級,而其中最為重要的趨勢就是多平臺協作的不斷前置。此次《從地球出發》將合作提前到項目初始階段,在管理部門的積極努力下,讓臺、網、端的合作真正由‘相加’到‘相融’。”

《從地球出發》還是一檔“眾人拾柴”的節目:除江蘇衛視出動頂尖製作力量外,幕後團隊還集結了來自《瘋狂外星人》《大聖歸來》《琅琊榜》《偽裝者》《九州縹緲錄》等多檔重磅影視作品的核心團隊負責視覺特效;一整套班底的科學顧問基於邏輯角度,對劇本的最終呈現做出嚴謹規劃;影視劇團隊基於戲劇性角度進行拍攝、製作,讓科幻劇部分更輕鬆、門檻更低,也更接地氣;而科普課堂裡的李永樂、袁嵐峰、蒙克來等人,則是解讀深奧科學原理,讓科幻迴歸科學。為了這檔節目,各個工種和環節都相互配合,在科幻與科學、現實與想象、深奧與通俗之間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樑。節目主持人李響形象地把節目創作比喻為“裝修房子”,科學顧問團隊負責“畫圖紙”,編劇和演員組成的影視劇團隊則是“施工隊”,而最後的視覺特效則負責“軟裝”。可以說,正是每一位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才成就了《從地球出發》的光榮與輝煌。

《從地球出發》圓滿收官:太空旅行雖已落幕,科學探索永不止步


科學顧問坐鎮,讓硬核原理“軟著陸”

劇本創作方面,《從地球出發》有一整套班底的科學和科幻顧問,負責每一集故事裡世界觀的架構、梗概和科幻方面的把關,致力於打造科學大樓。拉茲,本名楊國樑,《科幻世界》雜誌主編,也是節目科幻顧問團之一,他表示,“科幻經過在中國這麼多年的發展,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現實狀況。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讓更多的人瞭解科幻,知道科幻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是一種對未來、對生活可能性的探索。我比較看重科學原理和科學邏輯,會涉及一些具體的科學知識。但我也希望把這檔節目做得更輕鬆、門檻更低,也更接地氣,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參與到話題的討論中。”

在科幻類作品中,如何協調好“科學”和“科幻”的平衡,都是出品方面臨的巨大難題。在發佈會上,科幻劇主編劇張雲霄就表示,他的團隊與科幻顧問的意見分歧最多。比如某一集中會出現未來世界的一個虛擬物件,圍繞這個物件能否通電,雙方產生了爭執。張雲霄及其團隊站在戲劇性角度,認為物件需要通電,並認為在未來存在很多可能性。科幻顧問則基於科學邏輯角度,認為該物件不能通電。磨合三個通宵後,雙方最終達成共識,並對劇本的最終呈現做了全新規劃。

這檔硬核科幻節目也吸引了不少天文、科幻愛好者的關注。節目開播前,《從地球出發》聯合九天微星公司、紫金山天文臺共同舉行的“瓢蟲一號”衛星閃爍活動,那一串神秘莫測的莫爾斯碼,便被南京天文愛好者協會的會員朱峰、劉浩成功“破譯”。從綜藝圈到天文圈,節目實現了真正的“破圈”。

《從地球出發》圓滿收官:太空旅行雖已落幕,科學探索永不止步


不同於“畫圖者”的科學與嚴謹,“施工隊”們更注重趣味與衝突。自開播以來,《從地球出發》便帶領觀眾前往浩瀚宇宙,完成一次又一次奇幻而精彩的探險之旅:不僅在外太空成功種植紅薯,還在太空艦上與外星人殊死搏鬥;不僅穿行時空回到30年前,還能與不同宇宙空間的自己對話。一個個精彩而充滿懸念的故事也讓觀眾應接不暇。

作為“施工隊”的先行者,首次試水科幻劇的80後青年編劇張雲霄表示“挑戰前所未有”:“如果是連續劇,那麼設定一個世界觀就可以支撐,但現在每期都是講述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劇,每一個都得既有故事性、還有科普性。”難度如何解決?一方面“倍速播放”,讓節奏快起來,在最短時間內講述完整故事;另一方面協調溝通、多方協作,用可視化語言呈現深奧科學原理。

作為“施工隊”的主力軍,加盟這檔節目的演員同樣壓力巨大。在演員張儷看來:“科幻作品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我們很多時候都在進行無實物表演。雖然很難,但我覺得對於演員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檔簡單的綜藝,更是一種能量的傳播,我們非常希望觀眾可以很具象地感受到我們的表達,我要把我所有的表演能量都用在這檔節目的作品裡。”

為了做好抗擊疫情宣傳,《從地球出發》節目組邀請陳牧揚、張儷、劉萌萌、張陸、馬蘇、李響、戴嬌倩、蒲巴甲、袁嵐峰、張楊、鄭繁星、劉琳、何晟銘、王宮良、李永樂、喬振宇、黃奕、王雨、蒙克來、種丹妮等幾十位明星錄製加油視頻,為戰鬥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鼓勁,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從地球出發》圓滿收官:太空旅行雖已落幕,科學探索永不止步


科普課堂開啟,讓知識普及“通俗化”

月亮對地球有怎樣的影響?人類是否這能開啟時間旅行?如何應對平行宇宙間的自己?……由李永樂、袁嵐峰、蒙克來等人開啟的科普課堂,則再次將科幻落腳到科學。在帶領觀眾徜徉於瑰麗視效空間的同時,寓教於樂,普及科學知識。作為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李永樂參與了每一期的科普課堂。他用有趣味的生活場景結合科學,用簡單明瞭的話語解讀科學。他表示:“這檔節目以通俗易懂的電視語言剖析科學,讓普通人也能瞭解到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係,瞭解到科學與生活的關係,滿足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明白,科學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

節目的科普元素也獲得眾多好評。國家廣電總局官網發文稱,“近日,國內首檔科幻電視節目《從地球出發》在廣大青少年中掀起天文熱。它以‘科幻劇+科學說’的生動方式,實現了對科學知識的大眾化、可視化、通俗化、趣味化傳播,將傳統媒體的優良製作與新媒體的精準傳播結合,是媒體融合製作和傳播上的一次大膽嘗試。”《人民日報》在12月30日刊登文章《激盪我們的探索之心》中也指出:“江蘇衛視推出的國內首檔大型科幻科普綜藝節目《從地球出發》,將科幻落腳到科學,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注入科學知識。”學習強國APP以《國內首檔天文科幻科普節目將遠科學拉近》為題推薦節目;《光明日報》也發文《策劃合作前置,將資源相加變成了優勢相融互補》點贊江蘇衛視的創新之舉。


為“拉近”科學,《從地球出發》還聯合九天微星推出“與地球合影,為地球加油”活動,上傳照片,便將獲取瓢蟲一號衛星合成的“你和地球的合影”一張。之後,10名幸運觀眾的照片會被傳送至距地面547公里高的瓢蟲一號衛星屏幕上,由衛星搭載相機拍攝真實的“與地球合影”照片。

《從地球出發》圓滿收官:太空旅行雖已落幕,科學探索永不止步

從首集《危月夜》中的帶月亮“回家”,到《逆時旅人》中的穿梭時空;從《倔強的紅薯》中成功在外星球種植紅薯,到《寄宿者》中與外星人的殊死搏鬥……十個科幻故事、數十個科學原理,江蘇衛視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憑一檔《從地球出發》完成國產科幻的“進擊之旅”,帶領觀眾探索了無盡的星辰大海。太空旅行雖已落幕,但科學探索永不止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