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东战法”中的科技支撑

3月12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了不少关于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的“干货”。实际上,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科研机构加紧开展科研攻关,积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在这场战疫中,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对此,广东如何布局,做得怎么样?

投钱投人投资源

这次疫情防控,不局限于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包括了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并肩作战,才能取胜。从战“疫”一开始,科研攻关就被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加以推进,成为“广东战法”的重要一招。

1月21日,广东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省委主要领导挂帅,下设“一办九组”,其中专门设立了科研攻关组,负责组织协调全省的优势科研力量,切实抓好各项科技攻关措施的落实。

在几天后举行的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上,科技、发改、教育、财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12个部门代表悉数参会。会议通报了科技攻关应急专项实施方案,找准了需求——重点从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发病机制、监测预警、快速检测、早期诊断、综合预防、中西医临床治疗等方面联合开展应急科技攻关。

3月3日、3月6日,省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又先后召开两场高规格会议,不断推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

在6日的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专家座谈会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与会专家中,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徐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等院士大腕,也有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省中医院副院长李俊等业界专家。这些“智囊”结合自己岗位专业和研究方向,分别提出了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意见建议,为战“疫”加持助阵。

面对全新的病毒,如何用科技斗争?一个保当前且利长远的做法迅速进入实操阶段——综合多学科力量,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检测试剂;同时,在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合力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

对此,广东投钱投人投资源,而且从一开始就引导科研人员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战胜疫情中。

2月13日,省科技厅发布《关于强化科技攻关实施科技惠企行动支撑疫情防控的若干措施》,省市财政科技资金将投入不少于5亿元,联合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广东高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蕴藏着非常好的研发基础。我们发出项目征集的通知后,几天内就收集了2000多项围绕着药物研发、疫苗研发、快检试剂的开发、消杀设备、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装置和技术在医院临床等方面的应用。”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科研攻关组组长、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表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广东研发生产新型冠状病毒防治技术、产品的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和机构超过100家,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室等。

结出了什么“粤字成果”?

近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发布消息,成功研发咽拭子采样智能化机器人,已开展首期20例受试者的临床试验,采集样本80份,有望减少医务人员感染,保证标本质量。

这是一个缩影。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战打响后,广东屡有斩获。

在病毒传播方面,深圳宣布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出核酸阳性;广州医科大学从患者粪便、尿液中分离出病毒,进一步警示了传播风险。

在病毒分析方面,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于2月1日成功构建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表达菌株后,主动向国内国际无偿提供开放使用,节约了研发时间和经费。

在检测试剂方面,中大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广东首家、全国前二发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企业;钟南山团队研发出IgM-IgG联合抗体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仅采一滴血就有望在15分钟内肉眼观察获得结果。

广东科技工作者从临床安全的老药入手,很快找到了有70年历史的抗疟疾药磷酸氯喹。

针对疫苗这个关键但周期长的项目,广东也布局了三种技术路线,开展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

当前,战疫科研攻坚仍在路上,亟待更大更多的突破。病毒不会离人类而去,但科学永远是人类的守护神。

南方日报记者 胡良光 钟哲 吴少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