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被“生活的慣性”毀掉的

01

一朋友,突然在朋友圈頻繁發佈一些淘寶低價商品,看上去都還挺實用。

我私聊她,怎麼開始做這個?

她:閒著也是閒著。

我說:也是,人忙起來的時候,累。閒下來,更累。

確實挺賤的,至少我就是這樣。

如果在床上待一天,晚上就會有深深的愧疚感。哪怕起來走一天,至少減肥了。

我們是如何被“生活的慣性”毀掉的

我問:這個是每賣出去一件就有提成?

她說:這只是收入的一部分,還有就是通過我註冊這個軟件,他們賣出去或者發展下級,我都有收入。

我明白了,也就是發展的人越多,級別越高,收入也就越高。

我問:怎麼突然做起這個?在我們眼裡,她屬於體制內的,有著人人羨慕的工作。

她說:我看朋友做這個收入還可以,就試一下。

我明白了。下載軟件的不可能是因為買東西有優惠券,都是想要賺錢的。商品的價格不可能低於其成本,電商已經把價格壓的很低,尤其還有一個拼多多。

這等於是建立一個機制,自己人在裡面玩,上級向下級收割。

現在,大眾消費還是偏向感性,看到心動了就會買。但是當90後、00後成為消費主力時,大眾消費會越來越理性,因為教育在進步,大家綜合素質整體上了一個臺階。

02

何為理性消費?

價格不再是參考的重要因素

我們去買東西普遍會參考性價比,可是產品質量在短時間內是很難做比對的,因此價格往往成為主要因素。

比如,我去買一雙鞋,鞋子的質量我不穿一段時間是很難知道好壞的,而價格卻是很好的對比。因此,我會買一些看上去很便宜的鞋子,穿著不舒服,很短時間就壞了。

而我用幾倍的價格去買某品牌的鞋時,舒適還耐穿。折算一下,這才是高性價比。

我們是如何被“生活的慣性”毀掉的

03

還有購買商品以喜歡為主

小時候,我想要買一件玩具,父母都會告訴我,買那個有什麼用?過段時間就壞了。以至於現在我考慮買一件東西,都會猶豫很久,買這個能用多長時間?是否好用?會不會浪費錢?

其實喜歡就是最好的標準。就像小時候的玩具,也許新鮮感一過,就會扔了,可是在那段時間,它會帶給我很多快樂。

我們很容易進入慣性,也就是惰性,活著活著,就越來越像我們的父母。我母親從我記事起,就勤儉節約,家裡買的菜壞了都不捨得吃,冰箱裡總能發現壞了的水果和菜。

我現在也是,冰箱裡的酸奶或者蛋糕,我想去吃時,總是想著以後吃,不知不覺就忘了。以至於最後過了保質期扔掉,好幾次都是。

至於是否應該先賺錢,再由自己的喜好?其實財富是自己喜好的天花板,只有幾萬存款的你是不會真正喜歡上寶馬的,所以辯證的看這個問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04

課堂上,老師問:冰箱裡有不少菜,有新鮮的,有要爛掉的,請問先吃新鮮的還是爛掉的?

很多人會選前者。

但是現實中多數人還是會先吃爛掉的,這樣吃的永遠都是最不新鮮的菜。這已經形成固定的思維,如何轉化思維呢?主動止損,把要爛的扔掉,那麼就可以一直吃新鮮的,敢於捨棄,更需要勇氣

相親時,大家都會關注原生家庭,門當戶對也越來越重要。人很容易被同化,因此要時不時跳出空間的限制,多去看看,一定意義上,空間限制著我們的思維。

也就是跳出生活的慣性,展望一下未來!

比如生活的品質是否可以更好呢?房子能否再大一點?車能不能更好一點?馬桶是不是可以選擇一個高科技的?飛機是不是可以坐商務艙?酒店是不是可以住五星級的?自己的身材是不是可以更好?工作能不能變的更有趣味?

我們是如何被“生活的慣性”毀掉的

當你生活整體上一個臺階時,你的人生也就上了一個臺階。要敢於想,要知道什麼是更好的。

也就是有向上的心。

而不是生活在慣性裡,明明不如意,卻覺得這樣也挺好的。

當一個人體驗過好的東西之後,是戒不掉的。當你開一輛捷達的時候,你會想著開帕薩塔,但是當你開過A6L時,帕薩特也算追求?

05

最近,道路剛解封,路上車來車往。其實我是挺享受封路的時光,乾淨、安靜、舒適。早上天還沒亮我會騎著自行車沿著一條道一直騎,去了很多以前沒去過的地方,直到太陽昇起,再返程。

在騎行過程中,我會想很多問題,人在跑步和騎行中,尤其是周圍環境一直在變, 思緒也會天馬行空。我會想到宇宙如此浩大,地球如滄海一粟,我於地球又是何等渺小,那麼我的意義又是什麼?

還會想今天的工作要怎麼安排,文章要怎麼寫,中午吃什麼呢,遊戲中亞瑟應該如何出裝等。

我於宇宙是如此渺小,但於我自己卻是全部!

我們是如何被“生活的慣性”毀掉的

我記得讀過這樣一句話:不經審視的生活比生活的惡還要糟糕,因為它會浪費你的生命。

在麻木地生活中,審視自己,如同洞穴中知曉真理的人,偶爾偷偷去感受一下陽光,這才是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