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

新几内亚岛(New Guinea),又称伊里安岛,是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仅次于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是马来群岛东部岛屿,位于澳大利亚以北、太平洋西部、赤道南侧。西与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毗邻,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相望 。

在东经141°以东及新不列颠 、新爱尔兰等岛屿为独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 ; 141°以西及沿海岛屿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和西巴布亚两省。全岛两部分接触极少,两国于1979年签订的边境条约禁止人民到边境地区居住。

新几内亚岛行政上分为两部分︰西半部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和西巴布亚两省(2003年由原伊里安查亚省分裂而成);东半部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主要部分,巴布亚新几内亚于1975年成为实行议会制的独立国家。

新几内亚岛全岛面积约78.6万平方公里。全岛略呈西北-东南走向。

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

东西长约2400千米 ,中部最宽处650千米。面积约78.6万平方千米 ,连同沿海属岛在内共81.8万平方千米。全岛多山。中部群山盘结,自西北伸向东南,形成连绵延续的中央山脉。大部分山地、高原,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地势最高的岛。汇集西部的高耸山脉,总称为雪山山脉,其中最高峰为查亚峰(旧称卡斯滕士峰),海拔4884(旧测量5029米),为大洋洲最高点。东段为马勒山脉,山势向东逐渐降低,而后再向东南延伸,形成巴布亚半岛的欧文·斯坦利岭。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这些东西向的高大山岭,到处悬崖峭壁,道路崎岖,成为全岛南北交通的巨大障碍。在中部山脊的南北两侧,有宽窄不一的沿海平原, 其中以南部的里古-弗莱平原最大,有广阔低平的沿海沼泽和红树林。海岸曲折,多港湾。

沿海有许多由火山作用或珊瑚礁形成的岛屿。较大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区,分由南北坡地流注海洋。主要河流北部有曼伯拉莫河、塞皮克河、拉穆河、马克姆河,南部有迪古尔河和弗莱河。这些河流上游坡陡流急,挟带大量泥沙,中下游两岸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原。

气候

新几内亚的气候基本上属热带型,低地年平均最高气温为30-32℃(86-90℉),高原白天气温全年一般在22℃(72℉)以上。每年约有7个月吹东南信风,中部高原南坡年雨量经常超过7,620毫米。因此,弗莱-迪古尔陆棚和邻近高原成为全球最潮湿地区之一,也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中部高原全年雨量在2,540-4,06毫米之间。东南部海岸的莫尔兹比港每年的雨量仅约为1,016毫米。

新几内亚岛位于赤道和12°S之间,属赤道多雨气候。

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

低地全年气温都很高,年较差很小,例如东北部的莱城,2月均温为27.5℃,7月均温为24.8℃,年较差还不及3℃。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如海拔30m的莫尔兹比港,1月均温28.4℃,8月均温25.4℃,年均温27.1℃。高地凉快得多,海拔2000m的地方,有一个月的均温在20℃以下,4000m高处有几个月的均温在0℃以下,4400m处就是雪线了。

新几内亚岛大部地区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11-4月,全岛盛行西北季风,普遍降雨,以北部较多,年降水量达4000毫米以上,如莱城年降水量4538毫米。向风的山坡年降水量超过6000毫米。5-10月盛行东南季风,为南部的主要雨季,但情况较复杂,因各地地理条件的差异,雨量和雨季有许多局部的变化。如莫尔兹比港年降水量为950毫米,6-10月东南季风盛行时,天气干燥,各月降水量都少于40毫米,为明显干季,12-3月为明显雨季。当两种季风都不占优势的季节更替时期,几个星期是无风静止的天气,空气中饱含水汽,天气闷热,常下阵雨。本岛还处于飓风带内,1-4月常受飓风袭击。气候高温多雨。因受季风影响,1-4月西北风盛行,5-8月在东南信风控制之下。沿海低平地区,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不大,但在高山地区仍有冰川积雪。

年降水量南部沿海约为1000-2000毫米,北部沿海则为2500-3000毫米,而中部山区可达3000-4000毫米。土壤受高温多雨影响,易冲刷流失,淋溶作用旺盛,肥力较低。

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

只有较厚沉积土的山间盆地及肥沃的火山土地区才适宜农业发展。随着气候的区域差异和高度变化的影响,植被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沿海低平地区以热带雨林为主,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茂密,四季常青,其中攀缘植物特别茂盛。在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生长有蕨类、高山草甸乃至苔藓地衣之类等寒温带植物。4400米以上为永久积雪带。野生动物也随着气候和植物分布的地区差异,有各种不同种类。

人口

2014年,印尼巴布亚共计3486432人;西巴布亚共计877437人;巴布亚新几内亚共计6943017人;包括附近较小岛屿在内,整个岛屿总人口约11306940人。新几内亚几乎全为操巴布亚诸语言的人民所居住,他们是该岛最早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内陆和南部地区。巴布亚各种社会团体的特点体现在它们由当地“大人物”领导以及盛行互赠礼物的风俗。巴布亚人的种族结构复杂,语言约700种。在北部海岸、东部海岸以及许多近海岛屿的社区里,居民操澳斯特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诸语言。居民中也有一些玻里尼西亚人、华人和欧洲人。数种皮钦语(Pidgin),如皮金语(Tok Pisin)和莫土语(Hiri Motu)颇为盛行;印尼语(印度尼西亚官方语)和英语(巴布亚新几内亚官方语)也都通用。尽管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居民约有1/3是天主教徒,1/4以上是信义宗教徒,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礼仪仍被广泛遵行,岛上大多数居民是泛灵论者。

地理

新几内亚岛在七千年前仍与澳大利亚相连,后由于海平面上升,使两者被海水分隔,形成了今日的托雷斯海峡。岛上雪山山脉和马勒山脉横贯全岛,海拔4000米以上;

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

最高峰查亚峰高达4884米,南部的里古-弗莱平原为最大平原,沿海多沼泽和红树林。

新几内亚岛地处赤道南侧,东南沿海属热带草原气候,海拔1000米以上属山地气候,其余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北半部年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南部1000-2000多毫米,1-4月常受热带飓风袭击。

生态

在大约786,000平方千米的热带土地当中,新几内亚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共有11,000种植物;将近600种独特的鸟类,包括极乐鸟;超过400种两栖类动物;455种蝴蝶;哺乳动物种类包括bondegezou、Goodfellow's(树袋鼠)、Huon(树袋鼠)、long-beaked(针鼹)、tenkile、高山鼠、cuscus与possums的有袋动物,和其他各式各样的哺乳动物。在岛上大多数物种的起源,至少是与直到相当最近一次地质时期与其相连的澳大利亚大陆相同。

生态环境

新几内亚岛的陆栖动物较丰富,兼有亚、澳两大陆的动物种类,从有袋类(多为树栖有袋类)和单孔类到啮齿类直到野犬、野猪之类都有。本岛又以鸟类众多而著称于世,被称为鸟类的乐园。隐藏在密林中的食火鸡头顶有坚硬的冠状突起,颈下有肉垂,怕光,早晚出来觅食,是体形较大的鸟类。极乐鸟(又名风鸟)色调极为显明,雄鸟羽翮美丽为鸟类中所少见。

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

鸣禽类中的园丁鸟筑巢于特殊的“园亭”,羽毛也很奇异。最特殊的是营冢鸟,它们不亲自孵卵,而是将卵产在腐烂的树叶或泥土堆里,靠阳光和腐烂有机物的热能孵化。爬虫类和两栖类在岛上分布较普遍。

海岸一带红树沼泽几乎随处可见,内陆则生长尼巴棕榈。南部海岸的三角洲及河流沿岸有大片的西谷椰子林。新几内亚海拔约1,005m以下地区大多为原始低地雨林。海拔1,005m以上的中部高原到处有橡树、山毛榉和松树林。高原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有大量的天然植被被住在高原的务农者砍伐,以发展相对密集农业。中部高原为新几内亚人口最稠密地区。中部高原北部的山麓林区和人口稀少的曼伯拉莫河、塞皮克河流域的草原,盛行刀耕火种或轮垦农业。北部海岸人口也相当稠密。

新几内亚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兰花、无花果和各种假山毛榉。野生动物包括许多爬虫类及一些有袋动物,如树袋鼠和结趾。鸟类则以食火鸡(一种大型不能飞的鸟)、壮观的风鸟和鹦鹉著称。

新几内亚岛地处赤道附近,而且位于亚洲、澳洲两大陆的过渡地带,植物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兼有两大陆的植物种类。它含有澳大利亚植物区的桉树属和白千层属的各个种,

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

也有亚洲热带植物区的猪龙草科、棕榈科的植物。新几内亚岛2/3的面积为热带森林所覆盖。由于岛上海拔高度大,垂直带谱很明显。一般说来,900m以下为低地雨林,森林茂密,树种多样,有五个层次,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很多;900-1800m为山地雨林,有些地段杂有罗汉松和南洋杉等;1800-3000m为混交林,树上布满苔藓地衣;再上是高山草甸;4400m以上地区就是永久积雪带了。

以大约786,000平方千米的热带土地,新几内亚有巨大的生态价值:11,000种植物;几乎600种独特的鸟,包括天堂鸟;超过400种两栖动物;455种蝴蝶;包括bondegezou,Goodfellow's(树袋鼠),Huon(树袋鼠),long-beaked(针鼹),tenkile(高山鼠),cuscus和possums等有袋动物和各式各样的哺乳动物。大多数物种,至少它们的起源,与直到相当最近地质时期是一部分的同样大片陆地的澳大利亚大陆分享。

山区许多河流的中上游水流湍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森林约占全岛土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大部分为原始热带森林。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交通运输困难,绝大部分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