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跑贏沒有時差的戰“疫”接力賽!——荊門僑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側記

“我想再捐一些醫療物資回荊門,我剛聯繫到幾個供應商,但國外的醫療物資型號與國內不一樣,現在需要確定型號,我把清單發過來,看哪些物資型號能用得上……”。

在荊門市僑聯向海內外僑胞發出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捐贈款物的倡議後第二天,1月30日,北京時間14:00剛過。荊門市僑聯聯絡人蔡福童接到巴西華僑向志虎先生的微信語音來電。等到商量完一些捐贈細節,巴西當地時間近凌晨4點。這是繼1月26日,向志虎代表巴西湖北聯誼會向武漢捐贈緊缺醫療物資後的第二次越洋馳援。

38歲的向志虎,是湖北荊門人,8年前就獨身到巴西創辦企業,通過多年紮實耕耘,在聖保羅皮具市場闖出了一片天地。向志虎熱衷於僑界公益,是荊門市政協海外委員,現任巴西湖北聯誼會監事長、巴西華人協會副會長,在湖北與巴西僑界聯誼聯絡中非常踴躍,與湖北很多僑聯人熟知。

“好的,我馬上聯繫指揮部,把物資型號確認好,您先休息,再過4小時,也就是您早上8點左右的時候聯繫您!”在電話中得知,向志虎為籌集物資已連續兩天兩夜沒怎麼閤眼了,這已經是當地晚間第四次電話溝通,聯絡人再也不忍心打擾他了。

“不用客氣,沒關係,有結果就聯繫我,現在不分白天晚上,我們之間沒有時差!你給我時間也睡不著,物資能早一天到國內,我心裡就早一天踏實……”。與向志虎打過交道的人都清楚,他有著青年企業家的風火、耿爽。可以聽出,他雖隔著太平洋,但恨不能騰雲駕霧把物資送回國。

我們之間沒有時差!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在隨後的1個月裡,向志虎成為國內與巴西間的無線傳動機,他停下手上生意動員為鄂捐助、採購國內緊缺物資。時值夏季的巴西,暴雨狂風連作,向志虎驅車於雨漬汪洋的市區,往返於各大城市,有時為了能多籌集到幾十、上百的N95口罩和防護服,不惜連夜往返數百公里。巴西沒有的,他就輾轉鄰國秘魯、阿根廷,只要能想到的辦法、聯繫到的人,全部都用上、頂上。湖北是抗疫的重中之重,在他倡議下,在巴華人華僑團體和僑商僑領踴躍伸出援手。“疫情發生後,一些醫療物資實在太缺了,有的不僅價格翻了數倍,有的為了囤貨備疫還不願賣,市面上流通的有限,我只有螞蟻搬家了”,向志虎打趣地說,有人形象地稱他“虎頭蟻”,只要哪裡有物資,他就“聞風而動”,有物資就往國內搬。

通過湖北荊門與巴西聖保羅之間沒有時差的配合協調,已有九批共14.6萬隻口罩、2萬餘雙醫用手套、1000餘套防護服等緊缺物資從巴西回國,為武漢、荊門、襄陽、荊州等地醫療防控一線救急、解壓。

與此同時,僑居西班牙的邱增發先生第一時間與荊門市僑聯聯繫,捐贈1150個一次性醫用口罩、73把紅外體溫槍。邱先生告訴聯絡人,他已經代表西班牙特內里費華人華僑協會向國內捐贈數批物資了,附近能買的地方蒐集了幾遍,這些已經是小鎮上僅有的“存貨”了,讓他高興的是,在去寄送的路上,臨時又淘到了幾把體溫槍,如獲至寶。可以聽的出來,電話那頭的邱先生已“喜形於色”。他轉即說,“能再買到幾把我很高興了,能買的都買了,這點物資不多,幫不了多少忙,也請你們理解”,言語中透露的善意讓人動容。

向志虎、邱增發先生作為萬千援鄂抗疫僑胞中的代表,是多種援鄂方式中的一個縮影。疫情發生後,醫療物資在國內、海外同步緊缺,不少國家和地區航路郵路管控收緊,平日稀鬆平常的國際寄送變得困難重重,為加快進度,很多物資需繞道他國幾經週轉才能抵達國內。非常時期,海外僑胞各顯神通,迅速組織“高價閃購”“螞蟻搬家”式的緊缺醫療物資募集,更有“人肉馱隊”隊員不遠萬里輾轉回國,爭分奪秒將物資送到一線,等等,感人故事不勝枚舉。

在抗疫過程中,讓人感觸最深的是同胞間的手足情,是僑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由於捐贈渠道不一,海內外僑胞單宗幾十上百數量的捐贈,難以數計。物資從出港到送達回國,國內海外同時跟進,愛心暖流從巴西、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韓國、泰國等國彙集湖北荊門,凝聚成僑界抗疫的磅礴力量。跨越萬水千山、關山重重,捐贈已超越現實意義,飽含了同胞同裳之義,承託著僑胞國泰民安的寄望,同胞的心同在一個頻率、同在東八區!

我們之間沒有時差!抗疫吃勁時刻,僑界幹部群眾夜以繼日,與黨中央同頻共振。

黨有號召,僑有行動。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人民戰爭”,國內歸僑僑眷緊密聯繫海外,為抗疫捐資出力、獻計獻策,個個爭當先鋒,廣大僑界幹部群眾積極響應、靠前發力,有的成為衝鋒在抗疫一線的“戰鬥員”,有的則是“內防擴散、內防輸出”的“守門員”,有的當起群眾生活保障的“外賣員”。哪裡需要“僑”,哪裡就閃現“僑”。

凌晨1:00多,沙洋縣人民醫院燈火通明、依然繁忙。該院承擔著全縣新冠肺炎病例確診、定點救治任務。僑眷、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周雄,剛從診斷報告室回到辦公室,利用感控消殺間隙梳理前一天的檢查、院感防控情況,安排新一天的工作。CT檢查是新冠肺炎初期篩查、確診救治的重要依據和手段,疫情發生後,科室最多一天完成了230餘人次的檢查,而且檢查、預防交叉感染、診斷比平常要求更高,肩負著很大工作壓力。周雄的妻子是同院內鏡室學科主任,夫妻倆為了全身心投入戰“疫”,將孩子送到親戚家裡照顧。作為科室負責人、業務骨幹,為了便於及時形成準確的診斷結論,有時累了就在值班室裡“眯一下”,隨時待命。“現在是戰時狀態,醫生必須時刻保持戰鬥狀態,要從我做起”,周雄道出了一名僑界“戰士”的戰鬥宣言。

清晨5:00,很多人還在睡夢中,鍾祥市王府大酒店後廚已準時開工。簡單的早例會後,鍋碗瓢盆開始飛轉,翻滾的煙火氣衝破了早春清晨的寂靜。“請注意餐點的保溫,待會兒裝車要按順序,防止灑湯。昨天的用餐反饋我們要改善好……”,歸僑、鍾祥王府大酒店總經理肖凡在反覆叮囑餐飲部負責人,隨即又撥通了客房部經理的電話,瞭解醫護人員住宿服務情況。疫情發生後,酒店第一時間為抗疫捐款10萬元,肖凡主動承擔鍾祥市人民醫院抗疫一線日均1600餘人的配餐和一線醫護人員住宿任務。為了保證配餐服務質量,她組建了30餘人的送餐志願服務隊。克服交通管制影響,盡最大能力解決食材採購難題,照顧好內蒙古、浙江援鄂醫護人員飲食習慣,確保菜品種類、口味、品質。盡最大努力讓醫護人員在寶貴的休息時間裡睡個好覺。她說,“我不能衝到一線,但能支援前線,盡我所能做好我能做的”,生於1989年的肖凡,展現出了一名青年企業家的擔當和新僑一代的責任感。

晚間23:00接近轉鍾,身處不同地點的荊門僑聯人同是疫情防控的“守門人”。荊門市僑聯辦公室副主任、掇刀區明月里巷卡口臨時黨支部書記樓青峰,召集臨時支部工作會,傳達疫情防控工作精神,核對疑似隔離人員觀察期滿回家人員基本信息,商量小區4名孤寡老人的入戶照顧等工作。明月里巷卡口值守由7名工作人員實行三班倒,輪流負責600餘戶約1500人的進出把關、勸返、健康監測,時間精力都滿負荷運轉,方便麵、礦泉水成為值守人員的生活標配。同樣在沙洋縣參加抗疫的劉曉暉,是沙洋縣僑聯副主席、沙洋縣委抗疫工作督查組成員,同時也是中央花園小區志願者,他在督查工作之餘,利用休息時間,和其他志願者承擔起小區430戶日用物資的採買分發,剛上門分發完代購藥品,就忙著與超市確認明早6點的物資採買。京山市僑聯主席、 京山老五金公司小區防控負責人張瓊慧,下午4點將突發高血壓身體不適的小區空巢老人吳爹爹送醫,晚上病情好轉從醫院陪護送回家,晚9點多下班到家後,開始整理小區物資採購需求信息,這些信息有從微信、短信上得來的,也有手寫在登記表、香菸紙上的,用了2個多小時錄完。這項工作雖費眼費時費力,但張瓊慧做了近個把月,已不在話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疫情萬萬急,僑聯萬萬眾。此時此景,不分海內海外,沒有男女老少,都在為全面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而日夜兼程。不禁讓人想起海內外僑胞與中國革命的血肉聯繫,崢嶸歲月雖已遠去,但海內外僑胞心繫祖國的赤子情深未曾改變,在疫情大考關頭,繪就了新時代僑界抗疫英雄譜,召集了中華民族戰“疫”決勝群英會。

廣大海內外僑胞懷揣“根魂夢”,飽含家國情。在非常時期,廣大僑胞進行著一場跨越海內外、沒有時間差的抗疫接力賽,有力彰顯了僑界真情、僑界擔當、僑界速度!(蔡福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