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想要遇事不慌,保持一顆平常心,需要做到3件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發現有一些人無論在面臨何種問題,何種境況,他們都能夠沉著應對,冷靜處置。而現在社會上的很多年輕人做事非常的浮躁,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會內心慌亂,不知道自己該從哪裡下手?做事毛毛躁躁急功近利。這是因為他們的內心還沒有積累足夠的學識和廣博的見聞,也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因此才會遇事手忙腳亂,不能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

王陽明:想要遇事不慌,保持一顆平常心,需要做到3件事

我們都很羨慕古人那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漫天雲捲雲舒”的坦然心境。但是我們在面對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利益誘惑和名利財富的時候,卻很難做到坦然對待。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他們雖然看起來表現得很成熟穩重,但是在有些事情上,內心還是會非常的慌亂。明代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創立的陽明心學,它對人的內心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認為人在做事的時候處亂不驚,保持平常心,這種態度是能夠通過不斷的磨礪鍛煉出來的。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應該通過哪些事情來鍛鍊自己呢?

王陽明:想要遇事不慌,保持一顆平常心,需要做到3件事

一、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這也是教育我們要不去實踐做事,才能磨練自己的內心。在做事上多用功夫,才能讓我的能力得到提高,內心才會不斷的強大。古人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第一次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可能會內心產生慌亂的情緒,但是多次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之後,人會變的很平靜,再次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定會沉著應對。

王陽明:想要遇事不慌,保持一顆平常心,需要做到3件事

一個醫生在做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臺手術時,心裡一定會非常的慌亂,忐忑不安,雖然自己已經在書本上和課堂上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但是並沒有什麼臨床經驗。但是當他在經歷過一次手術,兩次手術……經過多次的時間和長時間的練習,他會對一件事情熟練的掌握。所以我們在看到那些老醫生在給別人看病或者是動手術的時候,非常的淡然,沉著冷靜。在手術檯上也表現得有條不紊,絲毫不會慌亂。這也就是說,人只有多去實踐,給自己積累更多的經驗,遇到事情的時候,才更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王陽明:想要遇事不慌,保持一顆平常心,需要做到3件事

二、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有些人認為自己在安靜的空間,內心會平靜,做事情不會慌亂。這種理解是比較片面的,如果一個人只好進的話,那麼他在這個繁雜的社會中,做事是很侷限的。當一個人對事物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強大的內心,這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做事,都不會想的慌了。一個人性格看起來成熟老練,並不代表他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處亂不驚。做事沉穩,指的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心裡有一場周全的計劃,有條不紊的實施。這些還是需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的實踐才能獲得的。因為我們在處理有些事情的時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沒有掌握這些技巧的時候,面對這件事情,我們一定會顯得慌亂。

王陽明:想要遇事不慌,保持一顆平常心,需要做到3件事

三、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在身處安靜的環境中來獲取內心的平靜,這種方法看起來是比較沉穩的,人們也覺得這是一種比較收斂的方法,但是實際上這是對自己的一種放縱。靜時我們適合用來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過錯,靜坐常思己過嘛!但是想要讓自己練就一顆處變不驚的平常心還需要像王陽明所說的那樣,在事上多加磨練。

如果大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想要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可以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