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高價的“不粘鍋”忽悠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瞭解一下

相信很多人都有買不粘鍋的經歷,而不粘鍋也確實也方便了很多人,特別是那些不會做飯的人,再也不用擔心煎雞蛋、豆腐煎糊了或者煎魚的時候魚片不會粘在鍋底。

別再被高價的“不粘鍋”忽悠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瞭解一下

然而,還有一種鍋,雖然表面比較光滑,沒有聚四氟乙烯等特殊塗層卻仍然有不沾的效果,即便是不放任何的油把雞蛋磕進去也不會沾到鍋上,而這種各大商場號稱特殊工藝製作的鍋,售價基本在六七百元打底。

但很多時候並不是花了高價錢就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須不知通常情況下是利用一些物理現象在“吹捧”,實際上高價鍋與普通鍋沒什麼兩樣。下面筆者就來簡單的講解一下關於萊頓弗羅斯特效應背後的秘密,或許你就能理解所謂的“不粘鍋”到底是因為什麼而不會沾鍋的。

別再被高價的“不粘鍋”忽悠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瞭解一下

神奇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現象)

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實際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很常見的物理現象,它指的是當液體滴落在遠高於它自身沸點表面的高溫物體時,一部分液體會發生劇烈沸騰,但是這種沸騰很快也會被抑制住,因為液體沸騰的時候會有氣體不斷產生,這個時候就會在液體和高溫物體表面之間會瞬間形成一個氣墊(水蒸氣蒸汽層),而這個“氣墊”就會拖著液體(比如小水珠)在高溫物體表面來回做無規則運動。

別再被高價的“不粘鍋”忽悠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瞭解一下

萊頓弗羅斯特現象最早是在1732年由荷蘭植物學家赫爾曼首次發現,後於1756年的時候由德國一名叫萊頓弗羅斯特的醫生重新深入研究了這個問題之後,而得名“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

普通鍋為什麼也能“不粘鍋”?

我們都知道,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度,而鍋底的溫度在充分加熱的情況下一般能達到600~800度,這個時候如果往鍋底滴幾滴水,這時候就會有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產生。

別再被高價的“不粘鍋”忽悠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瞭解一下

別再被高價的“不粘鍋”忽悠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瞭解一下

​由於鍋底的溫度遠超水的沸點溫度,當水滴滴落在高溫鍋底表面時,接觸鍋底表面的一部分水會瞬間沸騰併產生水蒸氣形成蒸汽層,這層蒸汽層既能能起到很好的隔熱效果,也能將水滴托起來近乎懸浮的狀態,並且在水滴自身重力作用下底部所產生的“蒸汽層”中的氣體需要從四周逸出,而逸出的速度不一樣給上層水滴的作用力大小也不一樣,因此水滴自然而然就會在鍋底做無規則的運動。

同時,由於蒸汽層良好的隔熱效果,會對鍋底的溫度傳遞起到抑制作用,因而蒸汽層上部分的水不易很快沸騰蒸發殆盡,所以越是溫度越高的鍋底,滴落的水滴蒸發速度反而比鍋底低溫時還要慢很多。

別再被高價的“不粘鍋”忽悠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瞭解一下

別再被高價的“不粘鍋”忽悠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瞭解一下

而一般情況下一枚雞蛋的重量大概在50克左右,其中含水量大約在35克左右,因此煎雞蛋的時候就如同向鍋裡倒了不大不小的一勺子水一樣,當鍋底的溫度遠超水的沸點溫度時,這時候就會產生“萊頓弗羅斯特效應”,並且此時不管是不粘鍋也好,還是普通的鍋也罷,基本上是很難出現雞蛋粘在鍋底的,而且想怎麼“滑”就怎麼“滑”,就是這麼順暢。

總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到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手打鐵水、徒手炒板栗或抓炭火、液氮洗澡、水滴上行等實驗都不是擁有了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很好地利用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中所產生的隔熱作用的蒸汽作為二者之間的接觸屏障,所以用手快速翻炒板栗時,手上的汗水就會迅速的產生一個隔熱的蒸汽層從而保護了雙手(上述為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別再被高價的“不粘鍋”忽悠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瞭解一下

過火儀式

別再被高價的“不粘鍋”忽悠了,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瞭解一下

水滴上行

另外,一些有經驗的廚師在判斷鍋底溫度是否滿足要求時,除了將手放在離鍋底一定高度作為判斷依據之外,還有的直接用鍋鏟或者鐵勺蘸一點水滴入鍋底,如果水滴在鍋底快速滑動或跳躍,這就說明鍋底的溫度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溫度,反之如果水滴快速流動並蒸發則說明火候還不夠,需要繼續加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