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從精英教育到學歷教育,在高考擴招,在高等教育普及的過程中,博士逐漸失去了萬眾矚目的光環。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資料顯示,1983年,國務院學術委員會聯合北京市政府召開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大會時,授予博士學位的只有18人。但是二十多年後的2018年,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畢業博士生已經達到5.8萬人,在學博士生則有36.2萬人。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2017年4月,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經調查發現2012至2016年間,有107篇刊登在學術期刊《腫瘤生理學》上的論文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而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且不論同行評審的技術細節是否合理,比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頻頻出現的中國學術造假事件值得深刻反思。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只可惜,如今的社會,有太多的人,包括官員、商業精英、演藝圈人士,憑藉權力、地位、財富而非學術能力獲得高學歷,獲得學術上的光環。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例如,曾任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公安局局長的武長順,參加工作40餘年,從未離開過公安崗位,卻具有工商管理碩士、工學博士和高級工程師的頭銜。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雲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中文專業,經過某黨校函授學院在職研究生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後,2007年取得了北京某高校自然地理學專業的理學博士。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山東省原副省長季緗綺,2005年1月從某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5個月後,就獲得了該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不僅是管理學、法學雙博士,而且僅用一年就獲得了國內某知名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無非是這些官員手中掌握了諸多資源分配權,很多商人、藝人,手中也有著大量的財富資源、深邃的社會關係,有些高校為了一己之私,甘願拿教育資源與之交換,樂意招他們讀碩士、博士,在考試、畢業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教育生態的惡化,表面上看,是官員、商人、明星對文憑的需求,欲用高文憑裝點門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涉及到社會的公平公正和正義,涉及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問題。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對於博士等高學歷的培養問題中的亂象,是到了徹底整治的時候了。重量不重質,重表不重裡,文憑成了門面招牌,成了地地道道的敲門磚。板凳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兢兢業業搞研究的科研精神正在流失。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反觀老一輩的科研精神,他們深深懂得,不管是科學攻關、調查研究,還是教書育人、著書立說,都有“欲速則不達”的原理。所謂“人向靜中忙”。缺少坐“冷板凳”的精神,是萬萬不行的。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語言學家王力一生筆耕不輟,84歲高齡時依然堅持每天伏案8到10小時,任何與研究和寫作無關的事一概不問;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小麥育種專家王輝40餘年與土地為伴,為了看到麥子的“神”,在田野裡一待就是一整天;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兩彈元勳”鄧稼先埋名戈壁數十載,常年風餐露宿,“用最原始的辦法”破譯原子彈的奧秘……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正因為他們坐得住、坐得穩“冷板凳”,所以打通了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攀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博士的頭銜   博士的質量


既有仰望星空的格局與胸襟,也有坐“冷板凳”的耐力與能力,這應是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精神和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