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川院士作序推薦 《中國斑岩銅礦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


陳毓川院士作序推薦 《中國斑岩銅礦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


內 容 提 要


中國斑岩銅礦複雜的成礦環境,特別是陸內造山帶斑岩銅礦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銅礦的研究和找礦突破,大大豐富了斑岩銅礦成礦理論。全面總結全球及中國斑岩型銅礦的研究進展,對中國所處的古亞洲、特提斯一喜馬拉雅、濱太平洋三大成礦域中的斑岩銅礦成礦帶作了進一步的劃分,探討了各斑岩銅礦帶的時空分佈規律。在對中國斑岩銅礦成礦地質條件及區域成礦規律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島弧、陸緣弧、碰撞造山帶和板內構造岩漿活化帶等四類斑岩銅礦的形成環境,重點探討了中國獨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環境斑岩銅礦的形成機制和分佈規律,開展了成礦預測,指出了找礦方向。

本書的“斑岩銅礦”,泛指其形成與花崗岩類侵入體有直接成因聯繫的“斑岩型”銅礦、銅鉬礦、銅金礦等。

可供從事礦床學研究和礦產勘查的人員參考。


中國的斑岩銅礦,不論是成礦理論研究還是地質找礦,近年來都獲得了較大進展,特別是碰撞造山帶斑岩銅礦的研究和找礦突破,進一步完善了斑岩銅礦的形成環境,豐富了斑岩銅礦成礦理論。中國的斑岩銅礦形成環境複雜,全球古亞洲、特提斯-喜馬拉雅、濱太平洋三大成礦域中的斑岩銅礦成礦帶都延入中國,其形成環境多樣,除洋殼俯衝形成的島(陸緣)弧型斑岩銅礦外,山型斑岩銅礦在中國有較好的成礦條件和找礦潛力。

《中國斑岩銅礦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這部專著,以國家科技支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課題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專項研究項目為支撐,多省區聯合,全面總結了全球及中國斑岩型銅礦研究進展,在研究和總結中國斑岩銅礦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規律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斑岩銅礦形成環境有島弧、陸緣弧、碰撞造山帶和板內構造岩漿活化帶等四類。其中,造山型斑岩銅礦又分為主碰撞期加厚地殼拆沉殼幔混熔岩漿斑岩銅礦和後碰撞構造轉化期大規模走滑斷裂切割岩石圈誘發地幔岩漿上侵形成的斑岩銅礦等兩種形成機制。

中國“斑岩型”銅(鉬、金)礦具有產出空間成帶、形成時間多期、同一帶內成礦時代大體相同的特點。中國東部是環太平洋成礦域斑岩銅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帶為太平洋板塊西緣島弧帶,其成礦時代主要為新生代(喜馬拉雅期),如臺灣斑岩銅礦等;外帶為板內構造岩漿活化成礦帶,其成礦時代主要為中生代(燕山期),如贛東北、長江中下游斑岩銅礦等。特提斯成礦域斑岩銅礦帶東西向延入中國的青藏高原、滇西以及緬甸等地,有三個主要的成礦時代:義敦島狐帶斑岩銷礦形成時代為印支期,如香格里拉普朗銷礦等;班公湖-怒江帶形成是代為燕山期,如多不雜銅金礦等;岡底斯和金沙江結合帶形成時代為喜馬拉雅期,如西藏驅龍銅礦、雲南北衙金銷礦等。

《中國斑岩銅礦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這部專著,首次將中國斑岩銅礦形成環境歸納為四種類型五種形成機制,展示中國複雜的成礦環境,充實斑岩銅礦形成機制理論。這些時空分佈規律性特徵和形成機制的研究成果,以及圈定近200處的找礦靶區,對中國的斑岩銅礦找礦部署和勘查評價將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對從事該類礦床研究和找礦勘查的地質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鑑意義。

陳毓川院士作序推薦 《中國斑岩銅礦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



李文昌,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曾任雲南省地礦局總工程師及雲南省地質調查局局長、總工程師。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973計劃和三江有色金屬基地勘查、重大找礦計劃等項目10餘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一)、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均排名第二)、雲南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傑出貢獻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出版專著7部,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SCI收錄30餘篇)。先後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興滇人才獎”等,2013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第一批領軍人才,2014年榮獲第六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目 錄

上滑文字即可查看全部目錄內容

第一章 斑岩銅礦概述

第一節 斑岩銅礦研究現狀

一、斑岩銅礦研

二、中國斑岩銅礦研究

第二節 斑岩銅礦基本特徵

一、斑岩銅礦一般地質特徵

二、斑岩銅礦岩石學特徵

三、斑岩銅礦蝕變礦化特徵

第三節 斑岩銅礦時空分佈

一、斑岩銅礦的時間分佈

二、全球斑岩銅礦的空間分佈

第四節 斑岩銅礦成礦條件及成礦模式

一、斑岩銅礦成礦條件及產出環境

二、斑岩銅礦成礦機理

三、斑岩銅礦成礦模式

第二章 中國斑岩銅礦成礦條件及分佈規律

第一節 中國斑岩銅礦成礦帶劃分

第二節 中國斑岩銅礦時空分佈規律

一、古生代斑岩銅礦時空分佈

二、中生代斑岩銅礦時空分佈

三、新生代斑岩銅礦時空分佈

第三節 斑岩銅礦帶特徵

一、古亞洲斑岩銅礦成礦帶

二、濱太平洋斑岩銅礦成礦帶

三、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

第四節 中國斑岩銅礦成礦條件及控制因素

一、成層火山沉積建造-錦鹼性岩菜巖成礦帶

二、匯聚板塊、構造轉換及板內成礦過程

三、斑岩銅礦成礦系統

四、斑岩銅礦複合熱液蝕變模式

第三章 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斑岩銅礦

第一節 斑岩銅礦成礦帶劃分

一、區域地質構造演化

二、構造單元劃分

三、成礦單元劃分

第二節 西藏班公湖-怒江斑岩銅礦帶

一、概述

二、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三、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特徵

四、區域成礦規律及典型斑岩銅礦床特徵

五、區域成礦預測與找礦方向

第三節 西藏因底斯斑岩銅礦帶^

一、概述

二、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三、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特徵

四、區域成礦規律及典型斑岩銅礦床特徵

五、區域成礦預測與找礦方向

第四節 西南“三江”斑岩銅礦成礦條件

一、與斑岩銅礦有關的岩漿岩

二、與斑岩銅礦有關的沉積建造

三、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特徵

第五節 西南“三江”斑岩銅礦帶

一、概述

二、區域成礦條件

三、典型斑岩銅礦床特徵

四、區域成礦預測與找礦方向

第四章 古亞洲成礦域斑岩銅礦

第一節 斑岩成礦帶劃分

第二節 新疆東天山斑岩銅礦帶

一、概述

二、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三、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四、區域成礦規律及典型斑岩銅礦床特徵

五、區域成礦預測與找礦方向

第三節 新疆阿爾泰斑岩銅礦帶

一、概述

二、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三、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和遙感特徵

四、區域成礦規律及典型斑岩銅礦床特徵

五、區域成礦預測與找礦方向

第四節 甘蒙北山斑岩銅礦成礦帶概述

一、概述

二、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三、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和遙感特徵

四、區域成礦規律及典型斑岩銅礦床特徵

五、區域成礦預測與找礦方向

第五節 青海東崑崙斑岩銅礦帶

一、成礦地質背景

二、礦床特徵

三、找礦方向

第六節 我國古亞洲構造域斑岩銅礦找礦潛力巨大

第五章 濱太平洋成礦域斑岩銅礦

第一節 斑岩銅礦帶的劃分

第二節 興安-延吉斑岩成礦區

一、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二、德爾布幹斑岩銅礦帶

三、突泉斑岩銅礦帶

四、延邊斑岩銅礦帶

五、典型礦床——烏努格吐山斑岩銅(鉬)礦床

第三節 華北-魯別斑岩礦床成礦區

一、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二、成礦帶與礦床

三、典型礦床——沙坪溝鉬礦床

第四節 華南-揚子-閩浙斑岩礦床成礦區

一、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二、成礦帶與礦床

第五節 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特徵

一、構造地貌及影像特徵

二、層析剖面和地殼厚度分析

三、地球物理特徵

第六節 成礦環境及成礦機制

一、興安地區成礦構造環境及大陸動力學背景

二、華北-華南地區成礦構造環境及大陸動力學背景

三、濱太平洋構造域成礦構造演化模式和礦床成礦機制

第七節 區域成礦預測與找礦方向

一、興安-燕遼成礦預測區與找礦方向

二、東秦嶺-大別山成礦預測區與找礦方向

三、中國大陸東緣成礦預測區與找礦方向

第六章 斑岩銅礦勘查評價

第一節 斑岩銅礦研究方法

一、成礦模式

二、描述模式

三、找礦模型

四、綜合評價

第二節 發現斑岩銅礦的基本途徑

一、區域地質調查是發現斑岩銅礦的最基本途徑

二、就礦找礦是已知礦區最有效的途徑

三、有效的方法集成是斑岩銅礦發現的技術支撐

第三節 斑岩銅礦勘查若干技術新認識與應用

第四節 遙感和高光譜技術在斑岩銅礦勘查中的應用

一、遙感技術在斑岩銅礦勘查中的應用

二、斑岩銅礦勘查中常用的遙感技術處理方法

三、斑岩銅礦勘查中遙感工作的主要內容

四、遙感技術在斑岩銅礦勘查中的應用實例——雲南中甸普朗地區斑岩銅礦

五、高光譜遙感技術及在斑岩銅礦找礦中的應用

六、PIMA在普朗銅礦找礦中的應用

七、結論

第五節 勘查地球物理技術在尋找斑岩銅礦中的應用

一、研究礦床特徵,建立找礦模型,選擇適當的物探方法

二、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研究區域成礦背景

三、利用激發極化法開展斑岩銅礦普查找礦——以雲南香格里拉普朗銅礦為例

四、利用物探查證化探異常是發現隱伏礦體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多種有效物探方法集成開展隱伏(斑岩〉礦實例

第六節 地球化學勘查技術在斑岩銅礦找礦中的應用

一、成礦(區)帶找礦中化探的作用

二、物化探異常相互印證,強化找礦信息

三、地質找礦中的幾種化探新技術

四、地球化學勘查技術在尋找斑岩銅礦中的基本程序

第七節 中國西部斑岩銅礦綜合找礦方法技術組合

一、勘查選區原則

二、勘查工作總體思路

三、斑岩型銅礦找礦-勘查方法技術組合

第八節 斑岩銅礦勘查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一、概述

二、斑岩銅礦勘查評價的方法技術體系

三、斑岩銅礦資源儲量估算方法及工業指標體系

四、普朗斑岩型銅礦開採技術條件及經濟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