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讓6匹馬和電報賽跑,跑死了3匹馬,最後做出一個神奇決定

相信不少人上學的時候都見過一篇經典的課文:《與時間賽跑》。雖然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講成長,但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每個掌握先機的人,其實都在與時間賽跑。信息的傳遞經歷了一個由慢到快的過程,現在我們只需要點一下手機屏幕,信息就發送出去了。

李鴻章讓6匹馬和電報賽跑,跑死了3匹馬,最後做出一個神奇決定

但在手機、電腦普及之前,被應用得最廣泛的信息傳遞方式還得數發電報,比如張兆和就給沈從文發過“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的白話電報,這可以算那個時代的“戀愛短信”了。而電報在中國的普及,說起來還與李鴻章有關。

19世紀30年代,電報漸漸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1839年,也就是鴉片戰爭前夕,首條真正投入使用營運的電報線路在英國出現。而列強的火炮轟開國門後,朝中不少王公貴族仍然沒有意識到信息傳遞的重要性,堅持認為電線會破壞京城的風水。

李鴻章讓6匹馬和電報賽跑,跑死了3匹馬,最後做出一個神奇決定

1877年10月,國內首條自主建設的電報線路完工,這項工作是福建巡撫丁日昌主持的。那時候京津之地仍然沒有中國自己架設的電報線路。朝中不少守舊勢力習慣了舊有的驛站傳遞方式,列強則憑藉在當時最先進的通信手段,快速傳遞情報。

當時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負責海防。他試著做了一個實驗:讓6匹馬和電報賽跑,比一比誰速度更快。這條傳遞消息的道路從天津到大沽,全長大約80裡,他在大沽寫下“密鴻巧辰”4個字,讓人騎上快馬將這條消息送去天津。

李鴻章讓6匹馬和電報賽跑,跑死了3匹馬,最後做出一個神奇決定

其實電報與快馬之間簡直毫無可比性,就算是追風赤兔馬,也趕不上電報的速度。李鴻章派出的快馬還在路上奔馳,外國人的電報內容已經送到了天津;而驛夫不敢耽擱,路上快馬加鞭,打聽到電報領先到達的消息後便急忙趕回。

這一路用了6匹快馬輪換,由於跑得太急,3匹馬都因脫力且照顧不周而死。這樣的距離在現代人眼中不長,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已經算得上遠距離了。事後,李鴻章做出了一個在不少舊臣看來很神奇的決定,在自己的職轄內積極推廣電報的使用。

李鴻章讓6匹馬和電報賽跑,跑死了3匹馬,最後做出一個神奇決定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自那以後李鴻章設立了從天津到大沽、北塘等炮臺的電報短線,但直到1880年,清政府與俄國關係緊張,李鴻章提出“用兵之道,神速為貴”,朝廷才同意開辦電報總局。

1881年12月,全長3075公里津滬電報線工程完工,前後只用了8個月。按道理說,津滬之間的電報線都鋪完了,把電報引進京城也順理成章,然而保守勢力的影響下,入京的電報一度只能從天津到達通州,再由通州地方換上快馬,將電報送進京城。

李鴻章讓6匹馬和電報賽跑,跑死了3匹馬,最後做出一個神奇決定

3年後,李鴻章再次提出電報應當入京,這次終於獲得認可。1898年,朝廷正式下令:“嗣後明降諭旨,均著由電報局。”用電報來傳達皇帝的旨意,這也算是亙古未有了,之後,電報在我國越來越受重視,直到傳真機、電子郵件與簡訊取代了它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