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導語

須彌山石窟是我國十大石窟之一,在2008年的時候還被列入了“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同時也是一個被“遺忘”的石窟。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由於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文獻資料少之又少,導致了須彌山石窟不太受重視。在20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須彌山在考古領域上幾乎是一片空白,在後來才有了好轉。在1956年劉敏到須彌山考察,1961年朱元希對石窟探尋,學者們到須彌山來做研究,這裡才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後來,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與遊客到訪須彌山石窟,石窟才逐漸顯山漏水。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在之前,笑容到固原採風,才認識了這座一直低調的石窟。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須彌山石窟在哪裡?

須彌山在寧夏固原縣上,須彌山石窟是開鑿在崖面上的,從南到北的2公里長度中有好幾個石窟。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想要參觀石窟,必須爬山。我們是從固原市區包車出發,到了景區後又換乘觀光巴士,才使得沿途少走了不少路,不過爬山依舊是無可避免的。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須彌山石窟簡介

須彌山的有“寶山”的意思,是佛教典籍裡的專用術語。經專家學者多番考究,大多數學者認為石窟最早創建在北魏晚期,後面的朝代都陸續有人對石窟進行修葺。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須彌山石窟有著與其他石窟最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各個年代的洞穴是分區開鑿的,因而可以在須彌山石窟裡看到北周,隋代,唐代等佛像雕塑。近年來統計出來的須彌山石窟有162座,但是保存得相對完好的也就僅有70座左右。遊客上山參觀石窟,通常都會參觀大佛樓,相國寺以及圓光寺。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大佛耳朵的長度比2個人的身高還長-大佛樓

大佛樓是我們從須彌山博物館出門後第一個看到的石窟,它是須彌山石窟的第5窟,佛像之巨大讓你無法忽視。這是一個唐代時期的石窟,當時被稱為景雲寺,專家學者認為這是武則天時期開鑿的。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佛像面向圓潤,眼睛微微睜開,看起來很慈祥,不管從什麼地方看過去都會感覺很和善。別看在山對面看起來並不大個,等到了對面山腳才發現,爬到佛祖腳下並不簡單。這座彌勒佛像有20.6米高,就耳朵的高度就​超過了5米,比2個成年人的身高還要高,站在佛像腳下凝視佛像,慈祥而又莊嚴。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須彌之光-相國寺

如果說大佛樓石窟讓你驚歎,那麼相國寺的石窟那就是讓你唏噓。由於自然因素,相國寺的佛像已經不再完整,前寺和主寺佛像的形象變得模糊不堪,甚至只留了一丁點痕跡,只能從內室的佛像去想象前寺佛像的形象。但相國寺內寺的佛像也很值得研究,通常很多石窟佛像大多是一佛二菩薩,但是相國寺內寺的佛像竟然是四座並排,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佛學奇觀,專家學者還沒有明確的回覆。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從相國寺出來,門前可以看到一棵繁茂的菩提樹。“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一說菩提,我們總能聯想到這句詩句。相傳,哪裡有佛,哪裡就有菩提樹。據說,有人曾想要人工繁育這​樹種,但在荒田野地蓬勃發展的菩提樹卻沒能在實驗室培育成功。若想看菩提樹,那便只能前往相國寺。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須彌山雕刻最精緻的石窟-圓光寺

繞過山的另一頭可以到達圓光寺,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寺廟。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一個普通的寺廟,寺廟的一樓與其他寺廟別無二致,但不同之處在於它的二樓。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圓光寺的二樓藏了須彌山石窟雕飾最為精緻與華麗的洞窟-第45個46窟。這兩個窟是北周時期開鑿的石窟,頗有“長安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主寺平面方形,覆鬥頂,窟內雕仿木結構。窟內佛像神情端莊,服飾華麗,與之前看到的幾個石窟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就當我們準備告別圓光寺的時候,同行的一位老師突然興奮了起來,原來他見到了寺廟裡曾經幫他卜卦的僧人,僧人給了他一些指點,讓他有了如今的成就,再見“老朋友”自是不能淡定,必要上前再次表示感謝一番。這僅是身邊一位不太熟悉的同行人的故事,至於是否真如此神奇那就不可而知,很多東西都是信則有,不信則無。

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的十大石窟之一,就在寧夏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並沒能把所有的石窟一一走完,而是針對性地去觀賞了些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如果你對石窟感興趣,不妨花上多一些時間,細細研究上一番,相信你能看到更多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