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首設博士專業,“AI+戲劇”如何謀新路?


高校首設博士專業,“AI+戲劇”如何謀新路?


隨著技術探索的深入,人工智能已在各行各業遍地開花。而日前,中央戲劇學院官方發佈“招收戲劇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的一則招生簡章也引發了各界熱議。近年來,不僅是在學術上對“AI+戲劇”有所關注,不少文藝演出都嘗試運用AI、VR等形式,這些嘗試不僅為演出注入新的活力,也為觀眾帶來更別具一格的觀賞體驗。對於整個演出行業來說,技術的到來也啟發了新的發展思路。

學術關注

  1月6日,中央戲劇學院發佈《2020年招收“申請-考核制”戲劇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研究生簡章》,宣佈2020年首次招收戲劇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據招生簡章介紹,該專業方向學制四年,學習方式為全日制,2020年招生人數為2名。申請者需為對“戲劇與影視學”學科有研究興趣的理工類考生,學校優先考慮具備學科交叉背景或學科交叉能力較強的考生。

  消息一出,中央戲劇學院就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記者亦就此致電中央戲劇學院,但截至發稿電話仍未能接通。此前,中央戲劇學院宣傳部老師陳予婧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招生簡章公佈以後陸續接到了各界包括不少媒體方面的電話。因為目前處於招生期,學院的教授導師們不方便過多發表意見。今年設立此專業是新的嘗試,仍在摸索階段。

  公開資料顯示,中央戲劇學院並不是第一家以學術角度來探討人工智能與藝術演出的可能性的高等學府。在2019年3月,中央音樂學院也首次發佈了音樂人工智能博士生的招生啟事,著力培養“音樂與理工科交叉融合的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新興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垂直運用一直受到關注,而藝術學府對‘AI+戲劇’‘AI+音樂’等的探索正是演出行業所需要的。我們期待新的研究成果,幫助演出行業帶來新的思考以及更好地判斷實踐方向”,資深演出從業人士李兆庭認為近幾年隨著AI、AR、VR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傳播度的提升,借力這些技術對演出行業進行創新已經是大方向,而學界的關注也印證了這一點。

 革新體驗

  事實上,在融合高新技術與演出方面,行業內外已進行過不少實踐。早在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總導演張藝謀就在“北京8分鐘”中運用了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影像切換實現人與智能機器人的共同舞動。而在近日國家大劇院舉辦的藝術節中,就提供了“8K+VR”藝術互動體驗區,通過VR、頭部追蹤等技術結合劇院自制片源為觀眾提供新的觀影體驗。

  記者採訪了多位曾觀看過類似演出的觀眾後獲悉,“創新體驗感”是他們最難忘的感受。觀眾李先生表示,自己多次體驗VR觀演,新技術與演出的融合加深了自己觀演時與演出內容的聯繫,真切地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體驗感是傳統的觀演體驗無法給予的。

  演出行業分析人士黎新宇向記者表示:“保持創新是演出行業的任務之一,而新技術作為工具將會讓藝術演出變得更有魅力,極大滿足了觀眾對於增強演出體驗感的需求。儘管概念大於實際效果的現象會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革新觀眾傳統觀演體驗上有著關鍵作用。”

  除了以科技為工具為藝術演出加強體驗外,“科技就是演出本身”也是演出行業的另一個實踐方向。在2019年4月清華大學校慶之際,由清華大學打造的全球首支中國風機器人樂隊墨甲也在當天對外亮相演出,引起大眾熱議。而在2019年6月,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未來音樂會”3D音樂《中國十二生肖》的首演互動,以原創的3D音樂加上虛擬主持人、機器人、人工智能伴奏、5G+VR/AR共享平臺、大型多媒體等諸多現代元素。

  “未來有可能在舞臺上的是AI表演而不是真實的人類,通過高科技的融合與展示,突破人類無法突破的極限。”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對外文化事業部總監範瑩表示,高科技的加持賦予了演出行業進一步開拓舞臺的可能性。

拓展思路

  隨著5G時代的到來,高新技術將進一步普及,在演出行業的應用亦會愈加廣泛。業內人士認為,4K、AR、VR、AI這些技術不僅能為觀眾服務,也將助力演出行業拓展新的思路。

  在範瑩看來,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演出行業的應用也可以從智能化場館的角度分析,“通過區塊鏈大數據建立智慧場館,鎖定觀眾需求,從電子票到劇場機器人,再到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

  “許多幕後的工作環節都能讓技術為我們助力,如設備檢測、演出安全環境檢查等,”而李兆庭則認為藉助技術的發展,演出的流程也會進一步提效,“正如技術影響我們生活方方面面一樣,技術對於演出行業的革新也有著全面的影響。智能化、數字化過程中,指令式的演藝設備能對聲、光、視、械等舞臺子系統進行統一配置,將有效提高演出的效率,並減少人力成本。”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未來跨界人才緊缺的問題也將日益突出。“目前從招生資料看出,學術研究需要的人才是宜精不宜多。而跨界專業也是近幾年才開始開設,這也意味著在目前演出行業中,跨界的專業人才依然非常難得。不僅需要專注技術管控的人才,也需要關注演出創作;不僅需要對人工智能等技術有專業認識,也需要有對演出行業的熱誠,才能在科技與演出融合的浪潮下,依然把握好藝術與創新的平衡性。” 李兆庭對此強調。來源|北京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