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現代設計史,從瞭解他開始。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如果大家對現代設計史的概念一片空白,那麼史太濃會建議首先了解本期主人公——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故事,因為現代設計的開篇如果要找一個標誌性設計人物作代表,非他莫屬。

關於莫里斯我們不希望一開始給他太多響噹噹的頭銜,因為有些人的位置是大家說不說牌位都在那裡的,只能說在19世紀70年代的英國,成名的莫里斯不單純只是一名設計師,也是一名畫家、一名浪漫主義詩人與小說家,同時也是一名英國社會主義先驅。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所以評價一個人很多時候在於觀察角度,好比我們上一期談到的魯迅先生,如果自身不是一名設計師其實並不會過多關注其在平面設計界的建樹,而回到莫里斯,如果從商業角度來看他還是一名成功企業家,所以還是回到史太濃之前說的一句話:優秀的人總會在各方面潛藏著優秀。

大家也許會在史太濃以往的分享裡看到很多關於莫里斯的若干事蹟,但今天我們將更加聚焦更加全方面跟大家談一談這位傳奇人物。


少年老成

威廉莫里斯1834年出生於英國的埃塞克斯郡(Essex),關於英國“郡”的概念可謂比較複雜,因為經常進行劃分變化,而且層級多,例如郡會劃分為名譽郡、都市郡與非都市郡,而且王室跟政府的語境下又完全不同,我們用最簡單的類比法來理解等同中國的一個地級市或者一個縣即可。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英國的埃塞克斯郡Essex)

埃塞克斯郡位於英格蘭東部,如今是一個工農業多元發展的城市,莫里斯的父親是一名成功的股票經紀人,話說世界第一所證券交易所是1602年在荷蘭成立的,而英國則於1773年在倫敦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所交易所,所以股票交易在英國已經是個成熟行業,精明的父親賺了很多財富,而且對於莫里斯的教育非常重視,據說莫里斯4歲就可以讀沃爾特·司各特(Walter)的小說,但父親不幸在莫里斯14歲後去世,給莫里斯留下了非常豐厚的遺產,起碼在生活與教育上完全不需要擔心。

從小莫里斯就熱愛閱讀,對藝術類的事物特別感興趣,1851年在水晶宮那場舉世聞名的倫敦世界博覽會17歲的莫里斯自然沒有錯過,根據歷史的記錄在參觀期間莫里斯對工業化生產的產品的醜陋程度深感震驚,非常厭惡。

因為家境殷實而且喜好藝術,他童年時候已經對中世紀工藝精湛的產品比較瞭解,反觀我們17歲時候僅僅是一名喜歡逃課調皮搗蛋的初三學生,而莫里斯雖然年紀小,但是在認識上與心智上已經頗為成熟,那次博覽會後他就立志學習設計,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種現狀,所以立大志這件事通常真的是大人物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1851年的水晶宮內部)


他首先開始在英國的馬爾博羅學校(Marllborough School)學習建築,隨後考取牛津大學建築系,剛剛開始他專注於古典主義研究,特別是古羅馬與文藝復興風格,那時候大家認為這種風格才是西方建築的靈魂,所以在牛津初期莫里斯的精力就放在古典建築的研究上。

轉折點發生於接近畢業那一年,他開始讀到了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1951年(與水晶宮同年)出版的《威尼斯的石頭》,拉斯金何許人也?就要看大家有沒有看史太濃之前的篇章了,拉斯金屬於工藝美術運動的精神領袖與理論第一人,基本上談莫里斯就離不開拉斯金,因為正是莫里斯隨後的實踐印證了他的理論,但年齡上兩人相差15歲,後面兩人“一文一武”掀起設計江湖的大思潮,但這是後話。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工藝美術運動理論領袖)


莫里斯通過這本書對中世紀哥特風格產生了狂熱喜愛,同時非常認同拉斯金在反對裝飾藝術中採用工業製作手法的論述,此後他畢生都在進行對哥特風格及自然主義(像大自然學習)風格設計的探索與實踐,所以拉斯金也屬於莫里斯一位精神導師。

大學期間他曾經跟好朋友(也是日後的生意夥伴)愛德華·伯納瓊斯一起去法國考察哥特風格建築,讓他們眼界大開,而且也奠定了日後合作的情誼。畢業之後的莫里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所專門從事哥特風格建築的設計事務所從事建築設計工作。


畫家莫里斯

這份建築事務所的工作莫里斯做了並不久,1857年左右25歲的莫里斯認識了好朋友但丁·羅西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他是一名熱衷探索與復興中世紀風格繪畫的畫家,而且是個大帥哥,主張學習自然並且對哥特風格情有獨鍾,這些特點跟拉斯金及莫里斯本身的想法不謀而合,而且羅西蒂在1848年就跟約翰·米勒斯(John Everett Millais)及霍爾曼·杭特(William Holman Hunt)一起成立了著名的“拉斐爾前派兄弟會”(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大帥哥但丁·羅西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

這個兄弟會聽上去有點同鄉會的感覺,歷史上也經常譯為“前拉斐爾派”,大家應該清楚拉斐爾是意大利著名畫家,文藝復興三傑之一,而且是最年輕那一位,這個團隊的名字所以用了“前拉斐爾”,是因為他們藉此來反對米開朗基羅及拉斐爾時代之後那些在他們看來陷入了機械論的風格主義畫家的,羅西蒂他們主張迴歸到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那種畫出大量細節、並運用強烈色彩的畫風,所以他們的作品很多都“妖豔神秘,活色生香”,被當時社會視為一個反叛、前衛的藝術組織。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拉斐爾前派作品《奧菲麗亞》)


機械論是個哲學範疇的名詞,前段時間看傅佩榮先生談《易經》提到一個概念可以借用來方便大家理解,就是西方一度以來都是一種“機械宇宙觀”,可以理解為他們覺得局部的拆卸是不影響整體的,而中國一直以來是種“機體宇宙觀”,比方《道德經》一直主張大自然與人的密切關係,可以用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兩種觀點的區別:一塊黃金切開變成兩塊黃金,而一條狗切開是不會變成兩條狗的。

這些都是題外話,話說就在1857年莫里斯就離開了建築事務所,參加了羅西蒂這個團體,但其實“拉斐爾前派兄弟會”在1854年時候幾位創始人就因為理念不合分道揚鑣,所以莫里斯加入時候並非最初的結構,而且歷史上將正宗的拉斐爾前派定義為分解之前。

加入這個團體不久的莫里斯就與他的大學老友伯納瓊斯在倫敦的“紅獅廣場”開了一所畫室,準備在畫壇大幹一場,這個情況說明年輕人總難免會折騰,很多時候30歲前就是一個尋找方向的探索期,人生的轉折繽紛多彩,比方正因為加入這個組織讓莫里斯認識到自己後來的夫人,那就是當時繪畫模特界知名的大美人——簡·伯頓(Jane Burden),她的職業我們可以理解為如今參與攝影工作的平面模特。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簡·伯頓本人及莫里斯以簡·伯頓為模特的畫作《岡妮芙皇后》)


莫里斯作為畫家身份的這段時間並沒有創作出驚世駭俗的作品,其中在後世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岡妮芙皇后》,此畫的模特正是簡·伯頓,所以最大的收穫就是遇到一段美好姻緣,正因為這段姻緣的出現改寫了他的一生。


成家立室,紅屋問世


1859年27歲的莫里斯決定迎娶當時年僅20歲風華正茂的簡·伯頓,初步擬定婚期之後就是採購各種傢俱用品了,建立新的家庭需要一個新的住宅這方面的思想100多年前的英國跟咱們中國一模一樣,然而問題開始出現了,就是以莫里斯的眼光,他走遍自己及相鄰幾個小鎮都找不到自己認為合格的住宅及傢俱,原因是要麼過於簡陋要麼十分繁瑣,因為當時正值維多利亞時代,維多利亞風格就是繁瑣雕飾的代名詞。

想了幾天後莫里斯靈機一動,自己就是學建築與設計的,為何不自己動手設計與製作呢,於是他找到老友菲利普·韋伯(Philip Webb),跟其一起合作設計自己在倫敦郊區肯特郡的住宅,這個住宅後來紅透半邊天,因為它就叫“紅屋”。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關於莫里斯這位友人韋伯比較委屈,因為多數人談紅屋時候基本都忽略了他,其實他也是英國一名建築設計師,父親是牛津大學的博士,莫里斯第一份工作所在的建築事務所的創立人叫喬治·埃德蒙·斯特里特(George Edmund Street),他首先招收了韋伯,而莫里斯相當於他的師弟,初期還負責指導莫里斯,根據歷史記錄的陳述,建設紅屋時候韋伯相當於接受商業委託,而僱主就是莫里斯,畢竟莫里斯一直是個有錢人,同時兩人在一起工作時候就建立了深厚情誼,所以後來他們一起成立了世界第一所綜合設計公司,當然這是後話。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菲利普·韋伯 Philip Webb )


不管如何,史太濃認同紅屋的設計主張主要來自莫里斯,只是他必然也需要一位夥伴協助,這位夥伴為他解決的是很多建築實用常識問題,莫里斯更像一個“導演”的角色,因為大家可以發現雖然莫里斯學習建築出身,但其實後期他的作品都集中在傢俱、牆紙、地毯、掛毯及書籍為主,幾乎沒有再做建築,當然最直接的一個證據就是紅屋最初的設計圖就是韋伯繪製的,莫里斯除了以自己的浪漫烏托邦式的理想去導演,參與更多的是室內用品與裝飾設計。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韋伯繪製的紅屋設計圖)


現在我們來談一談這個知名住宅的設計,首先它完全摒棄了當時主流的對稱佈局,採用了非對稱結構,重視居住功能的實現,比方莫里斯在跟韋伯探討設計方案時候曾說到:“不要在屋內放置任何你不確定是否實用或者美觀的東西。“另外就是紅屋外牆完全沒有表面粉飾,只採用單純紅磚,讓建築材料就是裝飾本身,建築結構完全裸露,只是在細節上採用了不少哥特元素,比方塔樓及尖拱入口,所謂“萬綠叢中一點紅”,在當時時髦維多利亞如此風行的場景中,莫里斯這個紅屋讓人大吃一驚之餘眼前一亮,典雅美觀的特點讓周圍的居民讚不絕口。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紅屋的內部結構圖)


除了建築本身,莫里斯親自動手設計了整棟建築的室內及其所有用品,坦白說,寫此文期間正值“武漢新型肺炎“肆虐的時候,我們都響應鐘南山教授號召,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剛好老家寬闊,有自己的小庭院,所以這些日子除了寫作與工作之餘就會跟家人一起參與一些手工製作,比方做點玩具給小朋友玩或者製作一點傳統的簡易家居用品,手工製作的過程確實會給人很純粹的快樂,這種快樂來自專注中的內心平靜,這也是我剛好在寫《現代設計簡史》過程中對”工藝美術運動“的一點切身領悟,這個版本的文章不久將會跟大家見面。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跟小朋友一起塗制的石膏)


我們回到正題,莫里斯親手設計製作的用品包括牆紙、地毯、燈具、餐具、傢俱、掛毯等等,因為如此所以整個室內看起來風格非常統一,具有濃厚的哥特特色以及莫里斯的個人風格,這些風格後來就演化成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風格,這些用品其實單靠莫里斯一個人慢慢設計與製作肯定也不實際,所以過程中也有不少好友參與,比如我們前面提及的伯納瓊斯,所以紅屋的相關設計嚴格來說屬於莫里斯的實用藝術審美觀的體現會會更為準確。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紅屋的內部設計)


世界第一所綜合設計公司

紅屋完成後,成為當地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當然大部分人都是讚賞,也有一些人“圍觀“,同時也有一些執著於傳統的老人家會認為這群年輕人簡直是瞎搞,但不管如何,紅屋的名聲越傳越遠,很快就有當時一些英國著名藝術家過來參觀,包括查理·福克納、博德利等人,這些人結識莫里斯後經常會在紅屋聚會,大家暢談最多的話題就是如何讓藝術與商業結合。

而此時正因為莫里斯成功為自己設計了房子與家居用品,所以很多人看了之後都希望莫里斯可以幫忙自己設計一下,剛開始莫里斯還認為鄰里之間搞好關係也不錯,沒想到大家都知道後一擁而上,莫里斯自然應接不暇,而且讓他體會到實用美觀的設計在大眾當中有廣泛的需求,同時可以打破當時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的壟斷,同時回想到自己十多年前看到的醜陋工業產品,他開始結合平時跟朋友聊的藝術商業話題,認為為何不乾脆順勢而為開設一個設計事務所,專門承接這些設計呢?

這在其時是一個很創新的做法,因為此前所有設計事務所都泛指建築設計事務所,全世界還沒有一所以承接綜合事務的設計公司,莫里斯說幹就幹,很快聯合起他幾位摯友,包括羅塞蒂、韋伯及瓊斯一起在1861年組建了世界第一所獨立的綜合設計公司MMF(Morris ,Marshall,Faulkner,and Company),此時莫里斯29歲。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瓊斯是莫里斯的終生好友)


公司成立的宗旨就是要為社會大眾提供價廉物美並且實用的設計,這個觀念屬於比較典型的現代主義思想,現代設計就是希望將設計請下神壇,不侷限於社會精英及皇室貴族所獨有。

MMF的業務範圍豐富,包括了牆紙、地毯、壁畫、刺繡、彩繪玻璃、傢俱、日常用品等等,這些物品的設計風格就是紅屋風格的延續與發揮,1862年時候南肯辛頓博物館舉辦第二屆國際博覽會,莫里斯的MMF公司通過彩繪玻璃與刺繡斬獲兩項金獎,立刻聲名大噪。

莫里斯天生就具備企業家的領導才華與敏銳觸覺,他很快就帶領公司從設計走向生產,而且通過自己的廣泛人脈關係聯合了很多當時技藝精湛的藝術家及手工藝匠人,跟公司一起合作設計製作產品,設計當中追求細節完美,採用中世紀哥特風格為動機,同時結合浪漫的自然主義手法,從動植物當中獲取靈感,全部產品採用純手工藝製作,並且價格合理所以大受歡迎。

其中莫里斯個人最典型的設計的就是牆紙、地毯與掛毯,這些作品有濃郁個人特色,大部分以植物枝蔓與花卉為元素,這些典雅精美的紋樣難以想象是如何徒手繪製完成的,直到如今,假設現代產品印刷上莫里斯這些紋樣圖案,立馬能營造出工藝美術思潮的風格。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莫里斯的牆紙設計作品)


在莫里斯的精心經營下,MMF的業務蒸蒸日上,發展極快,1875年時候莫里斯將其餘幾位好友的股份用現金形式買了下來,成立“莫里斯設計公司“(Morris and Company),成為獨資老闆的莫里斯的個人發展也更上一層樓。


引領工藝美術運動


“工藝美術運動”這個名稱是1888年有了英國插圖家沃爾特·克朗(Wallter Crane)組建的“工藝美術展覽協會”之後才從這個協會形成這個名字,這符合先有現象再有命名的規律,這個協會也是在設計理論家拉斯金的倡導下成立,莫里斯曾於1891年擔任了一屆主席,這個協會舉辦了一系列成功展覽,並且創辦出影響深遠,專門介紹工藝美術運動的雜誌《工作室》,讓英國公眾比較清晰理解到工藝美術思潮的核心理念,讓運動獲得更大發展,比方走出英國去到世界各地,包括中歐、美國、甚至日本與澳大利亞。

此時距離第一屆水晶宮博覽會已經37年,這些年來在拉斯金的理論與莫里斯的實踐影響下,英國的工藝美術水準已經有了長足進步,理念也日趨完善,而除了這個行會,英國還有另外三個知名行會,分別是世紀行會、藝術工作者行會、手工藝行會,四者合稱為為工藝美術運動“四大行會”,而這些行會所推崇的設計風格全部來自威廉莫里斯。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威廉莫里斯成為工藝美術運動當之無愧的領軍者)


此時莫里斯已經55歲,而他的事業也進一步壯大,他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出版社——科爾姆斯格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這個出版社對工藝美術甚至以後的現代設計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此時的莫里斯已經不需要為了賺錢去工作,所以他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平面設計,希望讓維多利亞式那種繁瑣並且不實用的平面風格可以逐步消失,他進行了很多探索,還設計了多款更適合印刷使用,更簡約的字體。

在1891年到1898年間,莫里斯的出版社先後出版了53本手工雕版印刷的精美書籍,大部分深受英國民眾歡迎,銷量非常好,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喬叟作品集》,莫里斯負責了裝幀設計,而他的好友伯恩瓊斯則負責了其中的插畫,此作品被後人視為印刷歷史上的傑作。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喬叟作品集》的裝幀設計)


莫里斯經營這個出版社除了希望在工藝美術的平面設計範疇裡有新的探索,更多出自於一種情懷,因為我們前面曾經說過,他同時也是一名詩人與文學家,可謂終身都熱愛文學創作,這點史太濃也一樣,所以我才會在經營設計公司,寫出“設計史太濃”一系列文章,可謂其樂無窮。


莫里斯的設計理念


既然在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中大家都奉行莫里斯的設計風格,這些風格到底有什麼特點呢?大家注意我們說的是英國,因為工藝美術運動離開英國後產生了更多結合各地藝術傳統與文化的變化,這些描述詳見我以後推出的《現代設計簡史》。

莫里斯的設計及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簡單說來有以下幾個特點與理念:

1、 堅決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及一系列相關繁瑣的巴洛克、洛可可等古典風格。

2、 推崇手工藝,排斥機械化與批量化的工業生產。

3、 提倡哥特風格,講究簡單、樸實。

4、 重視設計當中的實用功能。

5、 希望讓大眾可以享受平等的設計,使用設計優良,價廉物美的產品。

6、 裝飾動機中喜歡自然主義,借鑑東方藝術,善於使用卷草、花卉、鳥類等元素。

莫里斯很擅長在二維的平面設計中,通過深淺色調的變化對比,表現出三維空間的深度與立體感,比方花園欄杆的穿插、植物葉莖的重疊交錯,小動物在植物叢中的出沒等等,這些多數體現在他的牆紙與紡織品設計中,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就大量收藏了這些作品,另外告訴大家,這個英國知名的博物館就是用第一屆倫敦水晶宮博覽會的盈利來建設的。


一場婚姻開啟現代設計——威廉莫里斯

(莫里斯作品)


最後


威廉·莫里斯是現代設計史上做到思想與設計實踐都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物,所以他對於現代設計的發展影響深遠,也被後世稱為“現代設計之父”,他一生活到62歲,1896年在家鄉埃塞克斯去世。

之前有朋友留言說學設計拜什麼祖師爺,那麼史太濃今天推介這一位。


謝謝各位,下期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