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識(三)


語文 | 中學生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識(三)


13、“陰、陽”之說

(1)地理上的“陰、陽”:

陰:山嶺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陽:山嶺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比如,《遊褒禪山記》:“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名之也。”

再如:“華陰”在華山的北面,“江陰”在長江的南面,“衡陽”在衡山的南面。

(2)器物上的“陰、陽”:

我國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凹陷的叫陰文凸起的叫陽文


14、孟(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姊妹間依長幼排序時,習慣上以伯(孟)、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孟(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孟”,有時也稱“伯”,但二者有區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後代常用“伯仲”表示不相上下。比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孟、仲、季,也可用於季節排序,一年分四季,每季三個月,這三個月分別稱為孟、仲、季。比如,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等。


15、社稷

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叫“社”,穀神叫“稷”。土地神和穀神是在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由於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穀神。後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


16、名與字

《禮記》曰:“幼名,冠字。”名是嬰兒出生幾個月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的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歷史上有名的才女,比如:漢代的蔡琰,字文姬;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字易安。稱自己往往稱名稱別人往往稱字。取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一般對平輩或尊輩要稱字,以示禮貌和尊敬。“字”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字與名意思相同的,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字與名意思相反的,比如:晏殊,字同叔。


17、對“死”的不同稱謂

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禮記·曲禮下》:“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帝、後死曰崩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唐以後為二品以上的高官)死曰薨”,這種說法也正確。


18、古代的爵位:

舊時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比如,《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


19、丁憂與服闋

丁憂:也稱“丁艱”(丁,遭遇;憂,居喪),即遭遇父母喪事。朝廷官員的父母如若死去,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家守制,期限一般為三年。守喪期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並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母親去世,稱“丁內艱”;父親去世,稱“丁外艱”。

(què):也稱“服除、除服”,即服喪期滿。古代禮制,父母去世後守孝三年,期滿後脫去喪服。(闋:完結。服闋:穿喪服守孝的期限結束)


20、避諱

所謂“避諱”,就是古人在說話或寫文章時,凡是遇到帝王、聖人、尊長的名字以及相同的字,必須設法避開或改寫。分為避聖諱、避君諱、避家諱。東漢光武帝劉秀,時人為了避君諱,稱“秀才”為“茂才”。王羲之的祖父叫王正,為了避家諱,他將“正月”說成“初月”。


21、犧牲、太牢、少牢

犧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的牲畜。比如,《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根據犧牲種類不同,分為太牢、少牢。牛、羊、豬齊備,稱“太牢”。只有羊和豬,沒有牛,稱“少牢”。古代規定: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22、謙稱、敬稱

(1)謙稱——

①一般人謙稱:愚、僕、鄙人、不才(不佞)

②帝王謙稱:(小國之君)、(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③對別人謙稱己方親屬朋友:稱謂中常用“家、舍

”等謙詞。“家”,用以謙稱己方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己方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2)敬稱——

①對“帝王”的敬稱: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敬稱皇帝。

②對“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稱謂前加“令、尊、賢”。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令,美好也)

③對“死者”的敬稱:稱謂前面加“先”,用於敬稱已故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稱已故的皇帝為“先帝”,稱已故的父親為“先考、先父”,稱已故的母親為“先慈、先妣”,稱已故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3)其他稱謂——

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23、五音

五音,也稱“五聲”,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jué)、徵(zhǐ)、羽五個音級。《戰國策·荊軻刺秦王》:“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文中的“變徵”是角、徵二音之間接近徵音的聲音,聲調悲涼。


語文 | 中學生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識(三)


24、漢字“七體”

中國漢字的演變大致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總體趨勢是簡化,但是簡化後少了漢字的文化內涵。其中“甲金篆隸草行楷”七種字體,被稱為“漢字七體”

一般認為最古老的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形體的演變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字體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後一階段起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字體有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變。

大篆: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

小篆:春秋戰國晚期秦國使用的文字,秦統一六國後,小篆成為通行全國的文字。

隸書:產生於戰國晚期,西漢時發展成熟,是兩漢時期通行的主要字體。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的字體。


語文 | 中學生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識(三)


25、漢字“六書”

古人把漢字的造字法和用字法歸為六類,總稱“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今人一般認為後兩種是用字法。

象形:描摹事物形狀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馬”等,象形字全是獨體字

指事:以象徵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獨體字

會意:由兩個或多個字符合起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如“明、旦、採、休”等。

形聲:意符和聲符並用的造字法,形聲字佔漢字的絕大多數。如“江、河、湖、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