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找方法不找藉口

突出重圍:找方法不找藉口

在西南軍區某集團軍組織的一場常規演習中,按照演習預先“設定”的要求,擔任“紅方”的必勝,擔任“假設敵人”的藍方必敗。但“藍方”發現了“紅方”攻擊中的漏洞,決定打破原有的演習規則,於是趁夜插入“敵後”,成功地佔領了“紅方”指揮部。在接下來不事先設定勝負的對抗大演習中,“紅方”再次失敗。

“紅方”知恥而後勇,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時一次次地改變自己,在與過去“自我”的抗爭中成功突圍。

在執行中,每時每刻執行的方法與藉口都扮演著“紅方”與“藍方”,我們總是預先設定執行方法戰勝了藉口,可實際上方法總是陷入藉口的重重包圍。

那些陷入重圍、抱怨不幸的執行者曾經都有過夢想,卻始終無法實現。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有找藉口的習慣,卻沒有尋找方法的手段。那些認為自己缺乏機會的執行者,往往是在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報怨的理由。成功的執行者不善於也不需要編制任何藉口,因為他們願意為自己的行為和計劃而改變自己。

改變,成功者的座右銘

執行結果,有成功的時候也有失敗的時候;失敗有外因也有內因,當執行者不能控制外因時,唯一能改變的,就是執行者自己。1965年9月7日,世界檯球冠軍爭奪賽在美國紐約舉行。路易斯·弗克斯的得分一路遙遙領先,只要再得幾分便可穩拿冠軍了。就在最後一場決賽開始不久,他發現一隻蒼蠅落在主球上,於是揮杆將蒼蠅趕走。可是,當他俯身準備擊球的時候,那隻蒼蠅又飛了回來。在觀眾的笑聲中,他再一次揚起手趕走了蒼蠅。他的情緒已經被這隻討厭的小動物破壞了,而且更為糟糕的是路易斯·弗克斯認為蒼蠅是有意跟他作對。等他一回到球檯,蒼蠅就又飛落到主球上,引得周圍的觀眾哈哈大笑。路易斯·弗克斯的心境惡劣到了極點,終於失去理智,憤怒地用球杆去擊打蒼蠅。不幸的是,球杆碰動了主球,裁判判他擊球,因此他失去了一輪機會。路易斯·弗克斯方寸大亂,接著連連失利,而他的對手約翰·迪瑞則越戰越勇,一步步趕上並超過了他,最後奪走了冠軍金牌。

第二天清早,人們在河裡發現了路易斯·弗克斯的屍體,他因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而投河自殺了!是誰殺死了路易斯·弗克斯這位無敵的世界冠軍? 一隻小小蒼蠅嗎? 還是震怒的情緒?

顯然,悲劇發生的原因就在於:他不但不能排除一隻小小蒼蠅的干擾,而且又被自己震怒的情緒所影響。這是一件不該發生的故事,路易斯·弗克斯完全可以採取另一種做法,那就是:不去理睬蒼蠅的干擾,平復自己被影響的情緒,擊自己的球。當主球飛速奔向既定目標的時候,那隻蒼蠅還站得住嗎?路易斯·弗克斯不善於改變、調整自己的缺點在這次事件中暴露出來,更導致了一次失敗的執行。老虎自恃是森林之王,有一天覓食時遇到了一隻飛來飛去的牛虻,老虎生氣地喝道:“不要在我眼皮下打擾我,否則我就吃掉你!”“嘻嘻,只要你夠得著就來吃呀。”牛虻一面嘲笑老虎,一面飛到老虎的鼻子上吸血。老虎用爪子來抓,牛虻又飛到虎背上鑽進虎皮中吸血。老虎惱怒地用鋼鞭一樣的尾巴驅趕牛虻,但牛虻不斷地轉移位置,不停地狠狠叮咬。老虎躺在地上打滾想壓死牛虻,牛虻立刻飛走了。但沒過一會兒,它又回到老虎的鼻尖上。就這樣,一隻老虎在和牛虻的“搏鬥”中,活活累死了。其實,沒有必要去在乎一隻牛虻,老虎的煩惱和災難不是因為牛虻,而是因為自己的意識。

在我們通往執行目的地的路途中,一定會有很多影響我們的“蒼蠅”和“牛虻”,當我們不能改變這些身外的干擾時,我們就要改變自己,來適應不可改變的外因,這樣我們離成功就不遠了。

抱怨,無為者的標誌牌

在執行團隊中,總有一些執行者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任務,一味地發牢騷,抱怨管理者不夠開明,並總是期待從團隊和周圍的同事那裡獲得更多,而自己卻不願作出應有的付出。作為執行者必須清楚:抱怨只會迷失解決問題的方向,造成負面的心態和嚴重的內耗。一隻老驢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要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裡痛苦地哀號著。最後,這個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歲數也不小了,不值得大費周折去把它救出來,讓它在那裡自生自滅吧,於是走開了。有人每天還不斷地往枯井裡面倒垃圾。

當這頭驢子瞭解到自己的處境後,開始時哭得很悽慘,沒完沒了地抱怨自己倒黴掉到這裡,它的主人也不要它,就算死也不能死得舒服點,每天還有那麼多的垃圾扔在它旁邊。

但出人意料的是,老驢逐漸安靜下來。它將垃圾抖落在一旁,然後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腳下,從垃圾中找到殘羹冷炙來維持生命,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沒。終於有一天,依靠不斷升高的垃圾堆,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我們要遠離那些抱怨,它們像“魔鬼”一樣,每抱怨一次,就為自己多設置一道障礙,並且會感到苦惱之事更苦惱、困難之事更困難。每一個執行者,主觀上都不願意也不習慣在抱怨聲中成長。客觀上,當問題披著抱怨的外套時,就會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許多問題的真相也會在不同人的抱怨中被掩蓋,執行者必須先揭開幾層“人造迷霧”,才能一窺真相。

與其在抱怨聲中做一個碌碌無為的執行者,不如積極應對那些曾讓人怨氣橫生的人和事,問題總是要解決的,不要淪為一個只會抱怨的無為者。

藉口,失敗者的口頭語

一家針織刺繡廠的效益相當好,想要進這家工廠的人很多,廠方給前來應聘者設置了不低的“門檻”,特別是招聘時,經常出一些怪題“難為”大家。即使這樣,人們還是想來這裡碰碰運氣。

有一年,廠方給應聘者出的題目是:“36小時內摺疊1800只愛心千紙鶴”。大部分應聘者都知道和見過千紙鶴,有的還親自動手摺過。她們想,這是細活,廠方可能在考驗應聘者的耐心和動手能力,因為紡織行業需要這種精神和能力。回去後,女孩子們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即使不吃飯不睡覺,也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折出1800只千紙鶴。或許,廠方是在比較誰的手更靈巧麻利、誰摺疊的多、誰的質量更好。這樣一想,很多應聘者的心態就放鬆下來。

36小時後,應聘者帶著各自的作品接受檢驗。結果是:少部分人放棄了,極少部分人完成了任務,絕大多數人只完成了500到1000只。廠方對應聘者進行了面試和詢問。有人說:“家裡出了意外,很難在短時間內安心完成任務。”也有人說:“這是根本無法完成的工作,任何人都無法做到,除非她又長出第三隻手,我已經盡力了。”還有人說:“我認認真真地疊好每一隻紙鶴,做到精益求精就夠了,別的也沒有多想。”而完成任務的應聘者做法竟然驚人的相似:她們都找了家人或朋友幫忙。

結果按時完成任務的人順利被錄用了,其餘的應聘者全部被淘汰。廠方的解釋是:首先考察的是應聘者的執行力,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絕不是合格的員工;其次考察的是應聘者的應變能力,之所以不在現場動手幹活,就是想讓她們回去動腦子想辦法;最後更為重要的是:絕對不會招收愛找藉口的員工。在有限的執行時間內,執行者沒有多餘的時間為做不好的事情找藉口,沒有時間文過飾非,任何執行者都應該抓緊時間去完成任務,“不可能”或“沒有辦法”常常是庸人和懶人的託詞。成功的執行者愛想辦法,他們總是告誡自己:

失敗沒有理由,

這是我的責任,

我沒有怨言,

這有辦法……

而失敗的執行者則愛找藉口,他們總是安慰自己:

失敗是因為,

這不是我的責任,

我有一肚子的怨言,

那不可能……

找到穿越“問題”圍欄的“缺口”

在執行中,要尋找解決問題的“缺口”,首先要確定這是什麼問題,要多長時間來解決,現有的人員和資源是否可能解決;其次使用反證法,從可解決的角度來探索方法;再次找到解決問題的主要障礙,並針對其原因來解析;最後依據造成障礙的原因,來選擇解決問題的對策。

我們可以通過數學家亞伯拉罕·沃爾德的故事,來了解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運輸機隊在飛越駝峰航線支援中國抗戰時,常常遭到日軍戰鬥機的偷襲。C47運輸機只有一層鋁皮,日軍的零式戰鬥機在後面緊追,一通機槍掃射,飛機上就是一串窟窿,有時子彈甚至能穿透飛行座椅,奪去飛行員的生命。一些美軍飛行員在座椅背後焊上一塊鋼板,用鋼板來防彈,從日本飛機的火舌下奪回了自己的性命。

但是,裝上鋼板的飛機就會有這樣的問題,自重增加使飛行速度、航程、載彈量都要受影響。同時,還會造成飛行失衡,威脅飛行人員的生命安全。諾曼底登陸中,美軍第101空降師副師長唐·普拉特准將乘坐滑翔機實施空降作戰。起飛前,有些人自作聰明,在機頭位置副師長的座位下裝上厚厚的鋼板用來防彈。但他們沒有想到,由於滑翔機自身沒有動力,與牽引的運輸機脫鉤後,必須保持平衡從而滑翔降落,而沉重的鋼板讓滑翔機頭重腳輕,一頭扎向地面,普拉特准將也摔斷了脖子。

亞伯拉罕·沃爾德用下列步驟來研究這個問題。

確認問題:每天都有成千架轟炸機呼嘯而去,返回時往往損失慘重。讓人十分頭疼的是:如果要降低損失,就要往飛機上焊防彈鋼板;但如果整個飛機都焊上鋼板,飛行速度、航程、載彈量、飛行平衡都要受影響,同樣會威脅飛行人員生命。

研究真相:亞伯拉罕·沃爾德認為可以為飛機安上防彈鋼板,在不影響戰鬥飛行的情況下,保證飛行員的生命安全。他的方法很簡單,把統計表發給地勤技師,讓他們把飛機上彈洞的位置報上來,然後自己鋪開一張大白紙,畫出飛機的輪廓,再把那些小窟窿一個個添上去。

找到要因:畫完之後大家一看,飛機渾身上下都是窟窿,只有飛行員座艙和尾翼兩個地方几乎是空白。亞伯拉罕·沃爾德告訴大家:從數學家的眼光來看,這張圖明顯不符合概率分佈的規律,違反規律的地方往往就是問題的關鍵。原因很簡單:如果座艙中彈,飛行員就完了;尾翼中彈,飛機失去平衡就要墜落。這兩處中彈,轟炸機多半就回不來了,難怪統計數據是一片空白。

發掘更優對策:對策很簡單,只需要給飛機座艙、尾翼這兩個部位焊上鋼板就行了。這種解決問題的對策挽救了數以萬計的飛行員的生命,他們在戰場上演繹了許多的傳奇故事。從上述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對策背後,凝聚著多少智慧,這值得每一位執行者去用心體會。找方法不找藉口,就是要讓我們每個人都積極動腦,從執行實踐中提煉出規律,用科學的方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託詞,哪怕是看似可以原諒的理由。

遇到困難,僅僅抱怨和找藉口是不夠的。執行者應該善於改變和調整自己,積極適應外因的變化。面對難以逾越的困難時,執行者更應該想方設法突破問題的缺口,一番努力之後將會柳暗花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