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先生汲志斌——《汲古說事》序

我的先生汲志斌以“汲古齋”堂號做紫砂陶瓷茶具生意20多年了,近年又增加了茶葉項目。 先生一直對他的“營生”傾心盡力,沒有一天休息,真正把“生意”當“事業”做,使“汲古齋”這一葉扁舟,得以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行穩致遠,漸入佳境。 可先生並不滿足這樣的生活,他一直懷抱一個強烈的願望,想要自編一本書,把他經營過程中那些最美好的遇見和一路跌跌撞撞感悟到的經驗、教訓,分享給一路關注、陪伴和助力他的人,也分享給跟他當年一樣懷揣創業夢想的年青人。 為此,先生鄭重囑我為他的新書《汲古說事》作序。

我的先生汲志斌——《汲古說事》序

拿到書稿,我卻犯了拖延症,整整2個來月沒動筆。說真的,先生行伍出身,早年的從軍經歷,養成了他雷厲風行、說一不二的硬漢風格。加上又是典型的獅子座,骨子裡鐫刻著他頂禮膜拜的先祖——千古諍臣——汲黯那率性剛直的血脈因子,與他幾十年共同生活,我早已習慣了這種夫唱妻隨的家庭模式。所以這次慢動作,連我自己都覺得有違常態。

反思緣由,或許是為新書寫序這回事,跟平時的柴米油鹽不同吧!在波瀾不驚的平靜日子裡,一下子擔承起關乎他事業追求的“正事兒”,在我這個習慣不作為的“內人”這兒,多少有點兒心理負擔。因為我深知道,這是先生傾情策劃,幾乎是全景展現他二十幾年從事紫砂、陶瓷茶器經營,與上下游同道主顧、身邊的親朋師友甚至團隊部下們切磋業務、交流情感、同甘共苦,推進他視同生命的中國陶瓷文化、茶文化傳承歷程的一本書。

我的先生汲志斌——《汲古說事》序

汲老

多年來,雖然我每每利用年休假期,無數次跟隨先生大江南北地遊走調研,差不多也走遍了國內大大小小的紫砂、陶瓷茶具的實體流通市場;近年又利用茶餘飯後,和先生一道藉助五花八門的搜索引擎,在互聯網上共同瀏覽林林總總、或熱鬧或冷清的虛擬交易平臺,得以第一時間關注到先生為之傾注了半生心血的這個行當的走向勢態,也得以第一時間瞭解到先生的所思所想甚至所憂所難。但這個過程,我更多的還是以一個妻子的身份參與其中。雖然個人興趣使然,我發自內心地對那些古趣盎然的壺承杯盞心懷莫名的喜歡,但就一些師傳有序、承載了博大民族文化的陶瓷器物而言,更多的文化內涵、更深的經營之道我並沒有什麼體悟。對先生的“事業”,我始終像一個懵懂的門外之人,心存景仰卻不敢絲毫褻玩。或許就是這個情結,才導致對先生的鄭重相托心生敬畏而不敢輕易著墨。

可細細思量,為先生主編的新書寫序,我又是責無旁貸的。因為在他的人生和事業歷程中,雖不乏手足親人般相知相助的兄弟,或伯牙、子期般相悅相賞的知音,但更多的人仍像是同行一路,目的地一到,一任上下,各奔西東。而我作為妻子,卻自始至終能夠見證他在國家經濟改革大潮恵及、衝擊下,以主動脫離體制供養而無所依傍的私營個體身份,在經歷了苦悶傍徨的思慮後敏銳決斷,在曠日持久的商海拼殺中樂觀應對的每一時、每一事。更如聯體嬰兒一般,切身感受到他在每一個事業的、生活的剛需面前,毫不遲疑地擔承起社會義務和家庭責任,也為實現自身價值東奔西突、上下求索經歷的酸甜苦辣。

我的先生汲志斌——《汲古說事》序

汲老與夫人趙玉潔

在我看來,先生主編的這部書是有溫度的。他向讀者呈獻的,不僅僅是一個年值花甲仍雄姿英發的男人,對一生鍾情的事業永不言悔的拳拳初心,更可以讓我們從書中一探不同時期參與到他的商品經營加文化傳播事業進程,如今已聲名遠播的大師、工匠們,一路走來,與先生交流創新、創作心得,探討陶瓷文化真諦,謀劃工藝、渠道和文化跨界聯合,為作品的成功把酒,為商品的大賣歡歌的一個個感人瞬間。那些出自大師工匠、“粉絲”買家、親朋師友或是先生自己及其團隊後生們的詩文筆墨,在字裡行間跳躍,無不真情坦露,淋漓酣暢。

在我眼中,先生主編的這部書也是有擔承的。作為“汲古齋”紫砂陶瓷藝術品牌的創辦人,先生站在老從業者的視角,在書中嚴肅認真地探討了紫砂陶瓷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宏觀到對中華陶瓷文化的研究理解,對市場經濟環境下陶瓷文化傳播、傳承的思考,對互聯網給傳統營銷渠道帶來的影響、機遇和挑戰;微觀到不同門類茶具的經營如何線上線下共舞,經營者如何成為大師、買家、粉絲無縫鏈接的心靈虹橋,甚至一杯一盞一壺一承的賞鑑得失…都毫無保留地與讀者們暢快分享。一些文字還毫無雕飾地道出了他對現今紫砂陶瓷從業者職業素質、藝德養成及其職業技能評價方式的憂慮和思考。出於一個老從業者的職業良心,他還在書中對一些紫砂、陶瓷生產經營的亂象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對陶瓷文化傳承、傳播的瓶頸給出了他的破解之策。一詞一句,無不彰顯先生鮮明的個人立場和率直真誠的性情。

在我看來,這部書對入行新兵也是有示範效用的。先生一向仰敬徽商“誠信為本、以義取利”的質樸,崇尚晉商“匯通天下、敢為人先”的大氣。為了這些至高無上的追求,先生把“做必精工,售必良物;戒欺不瞞,誠信至上”奉為“汲古齋”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的先生汲志斌——《汲古說事》序

汲老

20餘載的風霜雨雪,先生經歷的困難和遇到的挫折何止萬千,可無論他自己處境如何艱難,都會對消費者雷打不動地踐守那份承諾和根本。逆境順境都要保證讓一個個以“親人離世”、“事業變故”、“興趣轉移”、“消費升級”等種種理由要求退貨、換貨、調貨的新老顧客,載著疑慮而來,帶著笑容離開。

先生身處邊陲吉林,遠離陶瓷製造和消費主場,卻能在漫長的歲月中這樣執著堅守,把“汲古齋”一爿無名小店,一步步打造成深受同行敬重、廣為顧客美譽的行業翹楚。或許,這些留在書裡的他和“汲古齋”深深淺淺的足跡轍痕,就是他想留給未來創業者的禮物和秘訣吧?

20多年的戮力打拼,先生帶著他的團隊一步步夯實了“汲古齋紫砂陶瓷茶具專營店”、“潤思祁門紅茶代理店”;在長春、邯鄲、宜興、天津等發展多家“汲古齋”連鎖門店;在千年瓷都景德鎮創辦陶瓷自主品牌“汲窯”,與青花、粉彩、古彩等門類工藝大師緊密合作,共謀傳承瓷都文化新路徑;在紫砂之都丁蜀鎮創辦 “汲老藝術美學空間”,打造“精工、良物”的原產地藝術殿堂;在青瓷之都浙江龍泉,與成功搶救恢復久已失傳的南宋官窯、冰裂等品類陶瓷藝術瑰寶的工藝大師牽手;在福建水吉、廣東潮洲,與中國陶瓷史上獨具魅力的“水吉建盞”、“潮洲朱泥壺”等燒造傳人,共商產品跨地域推廣良策……。

雖說在經營理念上先生堅持師古、法古,但在經營手段上卻一直求變求新。他堅持秉承開放的眼光、持久的學習力,像一個年輕人一樣,敏銳植入任何有益企業發展的新興商業模式。正是這樣的敏銳和開放的胸懷,驅使他帶領團隊,迅速搭上現代網絡運營的高速列車。

我的先生汲志斌——《汲古說事》序

汲老與員工小帥

在先生帶領下,“汲古齋”不滿足傳統經營模式下暫時的穩定和成功,而是不斷地嘗試新的網絡營銷模式。從八八國際站、速賣通、淘寶、京東、抖音等國際、國內新媒體平臺的霸屏,結合“汲古齋”運營團隊的大數據分析,先生敏銳地捕捉到商品受眾年輕化的新趨勢,迅速向生產環節的大師工匠們提出符合年輕人口味的商品創新思路,使生產端和消費端實現高效連接。實踐證明,成功總是傾向不懈努力的人,每每這樣的網絡爆品,一經面市就被搶購一空,供不應求。

20多年來,除了這樣真刀真槍的商海搏殺,先生還念念不忘他創業的另一個初衷,那就是傳統陶瓷文化在現代經濟環境下的傳承與傳播。

網絡自媒體是一個新生事物,但它甫一露面,便被身為50後的先生看中。在同行大部分人沒有認知的情況下,率領團隊搶抓機遇,敢為人先。迄今為止,“汲古齋”人自主創辦了“汲氏陶藝”、“汲古齋”兩個官方網站;全面利用新浪、搜狐、百度、東方頭條等36個國內網絡平臺開展“汲老”、“汲古齋”個人和企業品牌的文化宣介;自創《汲古齋晚報》逾千期,通過一篇篇帶著“汲古齋”溫情和印跡的小文,讓讀者在適時瞭解紫砂陶瓷市場動態,瞭解“汲古齋”和“汲老”陶瓷藝術品牌信息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華茶文化和紫砂、陶瓷文化的藝術魅力,圈粉無數……

在我看來,先生主編的這部書在陽春白雪般的圖書平臺上,也是最接地氣的。正所謂“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書中聚焦和記錄的雖只是一個普通創業者為打造一個小品牌、小企業,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份,壯大自己的奮鬥故事,但其展現的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必將帶動和激發更多的創業者和更多的小企業、小品牌在國家、社會的偉大變革中磨礪、蛻變、成長,並匯聚成未來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

趙玉潔

己亥年冬月於長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