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線日記丨一線不只“紅區”

“疫”線日記丨一線不只“紅區”

2020 03 11 “疫”線日記

今天,3歲的兒子發來視頻問我:“還有多久才能回家”?我說,很快就可以了,再堅持下。數數日子,他不在我身邊,已經五十多天了,這是他出生以來,我們分開時間最長的一次。

1月22日,中心來了通知,要成立抗擊疫情特別報道組。當晚,我就把愛人和兒子送到漢陽的弟弟家。就這樣,“獨居隔離”房就位,我做好了進紅區的準備。

遺憾的是,後來在特別報道組,平時跑商務線的我,分到的任務是保供。紅區就此和我沒了緣分,取而代之的是工廠、倉庫、超市、社區……似乎和過去沒什麼區別。

“疫”线日记丨一线不只“红区”

於是,我帶著些許失落,開始了這場戰“疫”報道。但僅僅第一天,這份失落就蕩然無存。

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一些武漢市民慌神了 ,擁進超市,將貨架一掃而空。同一時間,我也帶著攝像機來到超市……

“疫”线日记丨一线不只“红区”

隨著一位位記者在武漢各大超市倉庫、農貿市場、物流中心發出報道,讓武漢市民看到貨滿倉,大家吊起來的心,落了地。我這時明白:不是隻有紅區才是一線。湖北的疫情防控阻擊戰,既需要打好與死神博弈的救治戰,也必須打好醫療和生活物資的保供戰。

在保供一線的日子,沒有救治一線的驚心動魄,也沒有醫者仁心的大愛故事。但有一點相似,那就是徹夜不眠。

物資的轉運、分揀、配送集中在凌晨。這段時間,熬夜、早起是我的日常。採訪對象常跟我說“記者同志真辛苦”。但我更想說的是,千千萬萬保供一線工作者,更辛苦。作為記者,我有責任記錄下他們為了抗擊這場疫情作出的努力和奉獻。

於是,我把鏡頭對準了他們——

“疫”线日记丨一线不只“红区”

在中百物流園,偌大的倉庫內各種生活物資滿滿當當。倉庫外,來往送貨的車輛川流不息。為了應對比平時增長1倍多的轉運量,近百位員工每天要工作16個小時,沒有調休。

在家樂福超市,很多員工為了按時到崗,每天凌晨4、5點起床,騎十幾公里的共享單車,趕在8點上班。為了將小區團購物資,儘早送到居民手中,他們的午餐,天天都是泡麵。

是的,就是這樣一支保供隊伍,滿足了一線醫護的搶救急需,撐起了900萬在漢居民的生活供應。

他們總說,有些事沒幹好,請記者同志幫忙多解釋。而我想的是,如果一篇篇報道,能讓他們釋放委屈、重拾幹勁,能讓居民多一份理解和包容,能讓社會大家庭更加團結……這該是我記者生涯,怎樣的榮幸?

在保供一線的50多天裡,我記錄的群體,是聚光燈外的普通人。他們普通到,我已經不能一一記起他們的名字,卻總也不能忘記他們說過的話、幹過的事。

口罩廠老闆告訴我,就算工廠日產量20萬隻,也不能私留口罩。比起醫院裡的生死攸關,拒絕一個相熟的親戚算什麼?

快遞小哥告訴我,給600戶居民送團購物資,是累且幸福著。每一次,使用居民捐款採購的防護服、消毒液,都覺得心裡暖暖的。

社區幹部告訴我,他們是很多病人唯一的依靠了,所以再苦再怕都要挺住了,要受得住委屈,千萬不能慫!

“疫”线日记丨一线不只“红区”

還有一次採訪,讓我站到了紅區以外離紅區最近的地方。2月10日晚,武漢進行“四類人員”應收盡收的大會戰。任務緊急,我家住離臺裡近,成為了首選記者。

雖然一直為這一刻準備著,但真正要去接觸疑似患者、去發熱門診、隔離點,我還是有些害怕。日常開車喜歡一直聽著音樂的我,前往採訪點40多分鐘的路上,再美妙的聲音都會影響我的心情。關上音樂,我和攝像同事毛捷,相互不語,一路上靜悄悄。

但到了現場,我記錄的是一位90後社區網格員夏蘭蘭挨家挨戶排查疑似患者的過程。她告訴我,這是她這段時間的工作日常。我問她怕不拍?她說,怕肯定是害怕,但不能表現出來。如果她都害怕了,她的居民會更加害怕。她要做的,就是做好防護,投入工作,只有她的工作做紮實了,社區防控這第一道關口才能守嚴,這場戰役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疫”线日记丨一线不只“红区”

或許是受她的鼓勵,也或許是投入到工作後,就沒空害怕。四個小時的採訪中,我與疑似患者近距離接觸,並陪她去了發熱門診、CT室,感覺和平時去醫院採訪並沒有兩樣。第二天,在整理素材的時候才發現,其實採訪中,那位疑似患者的咳嗽還是挺嚴重的,看著這段視頻還真有點害怕。

想想,這一次離紅區最近的採訪,我也挺驕傲的。因為,面對這些危險,我沒有停止衝到更一線的腳步,我舉著話筒的手還是那麼堅定。

在這之後,我還去幾次醫院,也認識也不少醫生。相比不懼危險,衝到一線的興奮,我最得意的還是利用在跑保供一線的便利,跟一線醫生辦了點私活。

在一次採訪中,我瞭解到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一位醫生家裡2歲的寶寶奶粉和紙尿褲告急。這件事情我一直記在心裡,所以此後,每次去超市採訪,我都會留意下是否能買得到。終於,在一週之後的一次採訪中,我買到了,並幫忙送到了她家裡。那位醫生說,我們只有一面之緣,為什麼要這麼盡心盡力的幫忙?我想的是,這件事,落到每一個武漢人身上,都會這麼做的。

“疫”线日记丨一线不只“红区”

因為能夠和這樣的他們一起戰鬥,是我的榮幸。能為他們提供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是我的幸運。

戰鬥還在繼續,我會在這條保供“一線”繼續戰鬥下去、記錄下去,等待供應的血管重新激活這座城市的軀體,等待這座城重拾九省通衢的榮光。

湖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冉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