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商不尖?無商不奸?

什麼是無商不尖 ?

舊時市井間賣米,多以升斗作為計量器具,十升為一斗,交易準則是鬥滿昇平。賣家在量米時,會用一把條形刮板,把鬥內隆起的米刮平,以保證分量準足,交易公平。銀貨兩訖之後,厚道的賣家會在量好的一升米上面再加一勺,鬥裡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隆起一堆小尖,是讓利的一種方式,也是希望顧客成為回頭客。量好米再添加一點點,逐漸就成了不變的習俗,也就有了無商不尖這個詞語。

無商不尖?無商不奸?

無商不尖,不光出現在米鋪,還體現在所有的買賣場合。去布莊買布,掌櫃會足尺放三;去酒館打酒,去醋坊買醋,老闆都會額外再加一點,雖然也加不了多少,老闆賺錢賺得厚道,顧客買貨買得實惠,皆大歡喜。

後來,社會在發展,人類變精明,先是從文字上把無商不尖寫成無商不奸,如此一來,商人的奸詐就變得名正言順,隨著臉皮厚度的增加,心臟顏色的變深,商人的奸詐就成了心安理得的行業準則。於是,市場唯一的規則,就是無奸不商、無商不奸。

經濟行為是生意人牟取合法利潤的正當行為,取得利潤是商人的合法目的,在合法的前提下商人的“奸”應該只是一種刻薄,是一種小聰明。

比如星巴克的無中杯論。據數據統計,星巴克一個升杯提醒能增加營收6570萬,每家店每天的客人數量在300名左右,推薦成功的比例大約為10%,也就是30名客人會改變初衷,增加消費額。如果按照每個客人都增加最少的升杯消費(3元)來計算,一個門店一天的銷售額能增加90元,目前星巴克中國的門店超過2000家,這意味著光升杯這一項,星巴克一年就能增加營業收入6570萬元。

再如某牙膏。只是把牙膏管口的直徑改粗,消費者每年多擠出的牙膏,就能使他們的總利潤上升百分之十。

再如某飲品。把包裝瓶底面做成向裡凹陷,瓶壁再加幾道凹槽,居然能有十幾億的淨賺。

再如某洗髮水,找二流無品演員代言,誤導大眾,每天早上洗頭,到處能看見他的廣告,問你今天洗頭了嗎?

再如某牙刷商,和某筷子商,一唱一和,散佈謠言,牙刷三天扔掉,筷子一週換新。

再如某種鐵鍋,市場價一百,它敢賣八百,你要問為什麼這麼貴,他敢向你保證,純手工打造,炒菜不用放油,省下的油錢夠鍋錢,帶來的健康是財富。

如果說這些商家,只是使用了小聰明,把無商不尖做成了無商不凹,也只是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費,顯得不厚道而已。

而太多的商家,則把無商不奸做到了極致,坑人害人,無處不有,騙人蒙人,花樣百出。這些怪象,罄竹難書,不再一一羅列,反正大家都不陌生,低頭不見抬頭見,早上不見晚上見,但司空見慣,也要見怪也怪,睜大眼睛,開動腦筋。過去的奸商要錢,現在的奸商要命!

孟德斯鳩說:“貿易會很自然地激起人們的信實感情,但它卻從未激起中國人的信實。”

最初看到這句話,我滿腔的不服。後來,事實告訴我,這老頭有遠見!

最初,中國的秤也是十六兩為一斤。至於這個十六兩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其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丞相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敢擅自作主,於是去請示秦始皇。秦始皇只寫了四個字:“天下公平”,李斯琢磨不透,索性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

還有一個更靠譜的說法是,中國人崇尚天地,把十六兩秤稱為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目的是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守信,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時代需要進步,但人的思想,不能背離最基本的人性。想要無商不尖,絕無可能。若要昇平鬥滿,總還有點希望吧?


無商不尖?無商不奸?


無商不尖?無商不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