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案例告誡美高生:想要進一步提高分數,你得改掉這個壞習慣


三個案例告誡美高生:想要進一步提高分數,你得改掉這個壞習慣


十幾年的SAT教學生涯中

我接觸過不計其數的美高生

發現了他們SAT閱讀中的諸多問題

也見證了他們一次次的成長

今天我結合親身經歷

給大家分享一下

我對美高生備考SAT的

一些想法和建議

——李安老師


許多美高學生

閱讀有20樓的水平

答題卻只在12樓的水平


其實美高考生中很多同學的閱讀是不錯的,讀文章問題不大。

但問題在於:他們在美國呆久了,閱讀是自然主義式的,習慣於憑直覺來做題。

但是SAT作為選拔性考試,需要的就是考生對文章的深度理解能力, 對選項的深度區分能力,並依據文章內容,對選項之間的區別做精準的判斷,從而選出最切合題意的選項。

而缺乏深究的結果,是貌似能解釋問題,但往往會被部分看似對的選項給坑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他們讀了文章後好像懂了,但一看問題和選項就蒙了,於是只好隨便選一個。這也是深度琢磨文章能力的缺失。

因此,我認為美高生的閱讀常常缺乏自覺的深究。如果說他們讀文章的水準是20樓的高度,那麼做題目的水準只有12樓。當然不排除那些讀文章和做題目都很牛的美高生,但多數學生都出現了這種情況。

很多平時GPA 和閱讀不錯的美高生,考試分數卻不突出,總是讓人感覺到分數比平時水平低,原因就在於此:

缺乏自覺的深究。

美高生需要做的,是讓自覺的深究變成習慣,一方面是文章,另一方面是問題。


美高A同學

對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印象


以下句子來自歷史:

An enlightened zeal for the energy and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will be stigmatized as the offspring of a temper fond of despotic power and hostile to the principles of liberty.


李安老師:懂了沒有?

A同學:懂了。

李安老師: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

A同學:講的是一種現象。

李安老師:針對這個現象,句子中出現了幾種態度?分別是誰的?什麼態度?你是怎麼知道的?依據是什麼?

A同學:Hmmm,等我看看。


以上對話之後,就是長久的琢磨,繼而是尷尬的一笑。

雖然這位同學說他認識文中的每一個詞,但他沒有達到考試要求的深度理解文意。如果我不問後面那個問題,他就覺得自己懂了,於是就過去了。但我的問題是必須回答的。

對於這個必須回答的問題,他卻很難回答。這表明了什麼?

這表明:淺表的印象式閱讀是他的常態。可能是不求甚解的任務閱讀做多了,不深究變成了他的習慣。


美高B同學

不深究題目和選項的表達

容易選出“半匹配”的錯誤選項


OG5的第24題和第25題是成對的詢證題,這是經典的SAT閱讀考題。

絕大多數學生能答對第24題,但往往答錯第25題。

今天早上就有一個同學就錯了第25題。

李安老師:C選項好在哪裡?

B同學:C選項提供了大量明確的信息表明傳統農業使用大量肥料,破壞環境。

李安老師: C選項指定的句子文字很多,這重要嗎?

B同學:重要。

李安老師:其實這就已經錯了:重不重要是看選項提供的信息能否支持上一題的選項,支持度如何也就是重疊度如何。很長的句子可能根本和上題無關。那麼,這個選項能支持的論點是什麼?

B同學:傳統農業不利於地球。

李安老師:你第24題的答案有幾個要點?

B同學:讓我看看,哦,兩個,一個是質量,一個是環境。

李安老師:C選項怎麼樣?

B同學:錯了。

李安老師: 為什麼?

B同學:C選項只講了環境,沒講到質量。


從這組問答中可以看出,這個學生對問題和選項的理解是沒有深究的,是一覽就過,沒有細分的。

對詢證題來講,指定句和上題選項的匹配是要高度嚴密的,沒有匹配的選項就是一看就穿的錯誤選項,但是半匹配的選項卻會懲罰那些不深究的人。


建議:我們必須明白對文章和問題選項要有深入的理解,確保自己經歷了深度的思考過程,清理掉了主觀的臆斷和勉強的解釋,這樣才會有進步。

有的同學閱讀分數在310左右,平時看來還不錯,但他想盡辦法也沒辦法提高分數。

這種同學的問題,就在於無法自覺清理自己的主觀武斷思維。他們也很頭疼,每次題都做完了,答案都記住了,但就是不能進步。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從錯誤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才能讓我們不斷成長。


美高C同學

題目是做對了

但解題邏輯不嚴謹,容易動搖


2017年5月北美考題第5題和第6題是成對的詢證題。有一個同學,兩個題都選對了,但他猶豫了很久,因為他不確定這兩個題都對了。第二個題,我誤導了他幾句,他立馬就要改答案了。


李安老師:一個人寫書不一定牛,對吧?比如寫垃圾書就是為了賣錢。

C同學:是的。

李安老師:但是一個人跳級,通常是因為成績好,對吧?

C同學:是的。

李安老師:也就是說寫書不比跳級更能證明一個人有多牛,對吧?

C同學:讓我想想。

李安老師:這樣,你是不是兩個答案都要再考慮考慮?

C同學:讓我看看。


到此為止,我成功地坑了他。

接下來,我開始把他拉回來。


李安老師:你看見了沒有,你開始選的都是對的?

C同學:看見了。

李安老師:我剛才的提問哪裡出了問題?

C同學:不清楚。

李安老師:這就是為什麼你做題覺得沒有用了,不是做題沒用, 而是你做題沒用,因為你沒有反覆推敲。你知道從哪裡開始我就在坑你?

C同學:說寫書不一定牛。

李安老師:怎麼坑的?

C同學:不知道。

李安老師:好好聽,好好想,記住了,變成你的習慣。


上述對話的邏輯推導過程


1. 寫書確實不一定牛,但在這篇閱讀中,就是牛,因為那個運動員老爸給兒子說,這就是那個寫書的牛人叔叔。注意:老爸把寫很多書作為介紹男主的出發點。

2. 更關鍵的是,就算跳級證明了男主無比的牛,但是那是小學的事情,可你上題選的是男主成年後的成就。因此小時候是跳級王不能成為他成年後的成就的依據。

3. 這個題目你要思考到這裡,這個題目對你才貢獻完畢。


來自老李的最後一擊


李安老師:選第6題的理由不能是寫書比跳級更牛,除了跳級是小學的事情這個原因外,還有沒有?

C同學:不清楚。

李安老師:非常簡單,文章沒有在任何地方提出以“寫書比跳級更牛“這個比較來作判斷標準。


總結


想拿絕對高分,尤其是要通過學習獲得分數的大幅進步,必然要經歷把不自然變成自然的過程。

做SAT閱讀題,正確的思考過程是這樣的:1. 先思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什麼作用;2.

再思考這段話的大意是什麼,有什麼作用;3. 最後思考這個題目這個選項和哪個選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這個區別有什麼價值,區別關鍵點在哪裡, 文章哪裡的內容支持這個區別。

搞清楚這些問題後,再去選擇最支持你邏輯推理的選項。

沒有人一開始就是這樣思考的,但是你需要把這樣的思考變成習慣,才會擺脫平時看起來不錯,但分數不行的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