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口罩之父,這個人應該被你銘記

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口罩就這樣一炮成為比豬肉還貴,比水果糖茶還搶手的“年貨”單品。


中國現代口罩之父,這個人應該被你銘記

自疫情開始,N95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以及最普通的防塵一次性口罩,統統買不到。


對於口罩來說,在每一次這樣的追捧中,必然是歷史上留下了一些重大的事件,口罩也因此和時代緊緊相連。


中國歷史上第一隻口罩的由來,這一查才發現,是一位為我國防疫工作做出傑出貢獻的偉大先驅--伍連德博士所製作。

中國現代口罩之父,這個人應該被你銘記

伍連德醫生髮明製作的口罩


01

24歲,“他”獲取劍橋大學5個學位

一心為祖國事業做貢獻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18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北部檳榔嶼。


比愛因斯坦大4天的伍連德7歲考入當地檳榔嶼公立學校。


從小他就說自己不是非常聰明,必須更努力刻苦的學習。


在17歲時,考取拿到英國女皇獎學金,在英國劍橋大學學醫,也因此成為劍橋大學第一位華人醫學生。


因為學術上成績優異,大三時候他就獲得進入聖瑪利亞醫院實習的機會,成為這裡第一位華人實習醫生。


1903年。伍連德出色完成劍橋大學博士考試,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華人。


24歲學成之時,他已經手握劍橋大學的5個學位。


獲得博士學位以後,他本可以在英國享受著高等的生活,但他並沒有,而是回到出生地檳榔嶼。


歐洲求學多年的他,其觀念自由,平等,正直,科學,回到家鄉後,開了一個私人診所,參加各種華僑社會服務。積極組織禁菸協會,宣傳並抵制鴉片。

中國現代口罩之父,這個人應該被你銘記

年輕時伍連德

伍連德說:“因為我總想做一點兒較大的醫務事業,同時我也想得個機會為自己的祖國服務。


學有所成,不忘初心,不忘祖國,盡己之力匡扶祖國。


02

不懼危難,臨危受命

力排眾議,解剖並查出傳染源

“肺鼠疫”概念第一人


1907年,伍連德接受清政府直隸總督袁世凱的聘請,回國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校長。


1910年11月份,清末時期,鼠疫從俄國自貝加爾湖地區沿中東鐵路傳入中國。


並由哈爾濱為中心迅速蔓延開來,哈當時死亡5000多人,一時之間屍骸遍野,世界震驚。


在當時,中國醫學學術是非常落後的,並沒有設立任何的防疫機構。


沙俄和日本威脅道,如果中國不能有效控制這次疫病發生,他們將會派專家與軍隊接管,也就意味著,將要奪取東三省主權。


迫於形勢,清政府派伍連德為總醫官負責人,出發東北領導防疫工作。


伍連德臨危受命,以身犯險,當即前往東北最嚴重疫區哈爾濱。


這一刻,命運選擇了他,而他,也選擇了命運。


伍連德第一個任務就是找出傳染源。


在當時的傳播鼠疫,一般是通過動物也就是老鼠傳人,人和人之間不會傳染,所以對抗鼠疫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滅鼠。


伍連德心中有些疑惑,哈爾濱的冬天零下數十度,老鼠為什麼會這麼大規模的活動?死亡關係更多是家庭型或者聚集型,他猜測更有可能是人傳人,有可能通過呼吸和飛沫進行傳播。

中國現代口罩之父,這個人應該被你銘記

疫情期運送屍體

因此他仔細調查發現,瘟疫最嚴重的地區,也是疫情源頭,是來自滿洲里的一個俄國人,和當地人捉土撥鼠的窩棚。


俄國人喜愛紫貂皮毛製作的服飾來禦寒,但是貂貴且少,很多聰明的商人想到了用皮毛相近的土撥鼠代替紫貂。


傳染源一點一點被伍連德發現,他想驗證這一點,就必須在死者體內和土撥鼠體內找到鼠疫桿菌,就可以確定傳染源頭。


但在當時的大清,屍體解剖和屍骨無存沒什麼區別,對於死者和親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侮辱,沒有人願意這樣做,就連當時童子那個的兩位醫生都極力阻攔。


自古忠勇之士都本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實幹精神,伍連德也不例外,毅然冒著風險和助手解剖了一位染病去世的日本女人屍體。


最後發現,在屍體的心、肺、血液中發現了大量的鼠疫桿菌,與此同時也在土撥鼠體內發現大量鼠疫桿菌團。


可以確定這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和唾液傳染,並不是間接地從鼠傳到人。


因此,伍連德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肺鼠疫這一新概念之人,對於以後的防疫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


03

確定防疫策略,高效立即行動

67天徹底消滅肺鼠疫

被稱為“鼠疫鬥士”


第一,伍連德對沙俄方面軟磨硬泡,最終索取了130列取暖車廂,將大量的病人

隔離治療,避免他們傳染給健康人。


第二,伍連德從長春軍隊調來1000多名士兵,針對哈爾濱重點疫區內進行交通管制,切斷肺鼠疫傳播途徑。


第三,極力勸說大眾佩戴口罩,以防止感染,隨著疫情發展,伍連德博士教醫護人員用紗布和棉絨遮擋口鼻。


並在後來進行改良,最終發明了由兩層紗布組成的口罩,人們稱為“伍氏口罩”,製作成本僅需要兩分半錢。有效的保護人體不受疫菌的傳染。


第四,伍連德指揮

焚燒了所有病死者的遺物,又想著只有焚燒死者遺體才能徹底去除傳染源。

中國現代口罩之父,這個人應該被你銘記

準備焚燒患病死者屍體

但在當時,中國人實行土葬,不接受火葬,強行火化遺體形同挖人祖墳,死者親屬都不能接受。


伍連德軟硬兼施,挨家挨戶勸告疫情嚴重性,如果不火化屍體,連活人都活不成。就這樣,終於焚燒全部死者遺體,也看到了戰勝鼠疫的希望之路。


強有力的防控手段下,東北鼠疫終於得到控制,3月1日,哈爾濱首次出現“0死亡0感染”。


不到4個月,就徹底撲滅了這場震驚中外的肺鼠疫病。


雖然6萬餘條生命就此犧牲,如若沒有伍連德博士精湛的技術,明確的防控策略以及堅定的鬥志,犧牲的也許是60萬,甚至600萬都說不定。


初戰告捷後,伍連德並沒有沉浸在取得的成就上,他敏銳地意識到,鼠疫並不會因此結束,一定要做好捲土重來的準備。

中國現代口罩之父,這個人應該被你銘記

1912年,伍連德博士研究室

因此也婉拒擔任管理全國衛生和醫院事務官員的任命,回到東北繼續從事鑽研防控事業。


1920年冬天,東北鼠疫真的捲土重來,伍連德十年磨一劍,成功將其徹底控制消滅在北滿。


相比於10年前死亡的6萬人來說,防疫有效的第二次死亡人數不足1萬,防控及時,鼠疫的隱患被一舉消滅掉。


04

領導奠定中國現代衛生防疫事業

華人世界上第一位諾貝爾獎候選人


多年積累的防控經驗,伍連德領導的東北三省防疫事務總處全力防治。


此時的中國,防疫水平已超過日本和俄國等國家。


伍連德雖生長在海外,可是愛國之心濃烈非常,東北鼠疫防控結束後,他號召收回國境衛生檢疫,不放棄任何機會為祖國爭光和維權。


1930年海,港檢疫正式從洋人手中收回海港檢疫權。


僅用一年時間,中國港口衛生檢疫便接近世界現金水平。


到了1937年,中國國境衛生檢疫標準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伍連德之後引進英美醫學教育,使陸軍軍醫學堂迅速擺脫了日本人的影響。


他先後在各地開創建立20多所醫院和醫學院,包括現在的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並且參與這個醫院的建設。


為我國防疫工作做出無數偉大貢獻,為國家招攬培養人才,後使中醫從此走向世界。


1935年,伍連德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發現旱獺在其傳播中的作用。”而成為第一位華人獲得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提名。

中國現代口罩之父,這個人應該被你銘記

國士無雙--伍連德

伍連德是有英國和中國雙重國籍的人,但在諾貝爾獎候選人“國家”一欄中,他親手寫上了“CHINA”(中國)。


縱觀伍連德一生,精益求精的治學作風,腳踏實地的做事之風,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以及無私奉獻的忘我精神,是時代的引路人。


無論哪個時期,我們都應該認識他,銘記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