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自律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節奏感


比自律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節奏感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lPOKua7DiWZB56UD135RYw

為什麼想和大家聊這個話題?是因為,我見過太多朋友經常吐槽,學了買了那麼多課,都沒有感覺到真正的進步。

包括很多花了大價錢參加不少培訓的朋友,當下那一刻雞血滿滿,過一段時間生活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難道囤課學習和參加培訓沒有用嗎?還是我們理解的方式不對?

我給大家分享幾個小故事,看完應該就有啟發了。

第一個出場的是,春上村樹。

眾所周知,春上村樹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性人物,甚至是亞洲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兩年前,有幸讀過春上村樹的書《當我跑步時我在思考什麼》,當時對我衝擊比較大的是,他這麼出名的人,每天早上4點起床,然後堅持跑10公里,然後再寫4000字的文章。

幾十年來,每天如此,雷打不動。

第二個出場的是,李嘉誠。

無論晚上幾點鐘睡覺,每天早上都是5:59分起床,然後看新聞讀報紙,然後再打一個小時高爾夫,然後再去辦公室工作。

這樣的工作生活習慣,延綿一生,成為一代人的偶像。

第三個出場的是,喬布斯。

一代產品大神喬布斯,更是如此,年輕的時候,每天早上4點起床,然後在9點前把一天的工作都完成。

這麼規律般的工作習慣,最終成就一代產品神作,iphone手機。

今天不想談自律,因為自律是一個更泛的概念,我想說的是節奏感。

因為自律的最終結果,就是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生活節奏。不要為自律而自律,更要關注結果是什麼,你形成了什麼樣的生活習慣,什麼樣的輸出節奏。

我覺得有這個意識,比單純知道自律要重要得多。形成了自己的節奏感後,剩下的就是一步一步的堅持。

無論是囤課學習,還是參加培訓,記住,最終的結果是要指導你形成自己的輸出節奏。

千萬不要把入門,當做終點。課程與培訓,往往就像一顆種子,你去學習了,只是播下了一顆入門的種子,而你的踐行,才會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

知道與做到的鴻溝,往往就是用踐行來彌補的,而踐行的最終結果就是形成一套自我的節奏機制,這套系統才是真正重要的。

就像華為任正非說,只要華為的流程還在,就算把華為毀了,我一樣可以再造華為。

這套節奏,是關乎你自己的做事規律。與他人無關,偷不來搶不來,只能靠時間慢慢摸索出來。

所以,很多優秀的人,表面上看到的是自律,實際上造成差距的就是背後的做事規律,和輸出節奏。

最後,祝大家都能從自己出發,找到自己穩定的節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