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很難想象在一個封閉的房間之中,十二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用一個少年的生命做賭注,以一個人與十一個人的對抗,窺探人性,剖析社會,九十多分鐘的電影,能讓觀者全神貫注,電影《十二怒漢》拍到這個份上,不得不說已經達到了極致。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影片《十二怒漢》講述的是18歲少年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旁觀者和兇器均以呈堂,在鐵證如山面前少年確鑿無疑就是兇手。十二個素不相識不同職業的人組成了該案件的陪審團,他們要達成一致的意見,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將會被判處死刑。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影片展示十二個陪審團成員裁決的全過程,剛開始除了8號陪審員之外,其他人還沒有開始討論就認定了少年有罪。8號陪審員提出了該案件合理的疑點,他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以辯論為武器、以投票為戰場,耐心地將其他陪審員一個個說服,最終獲得他們的認同,扭轉了原來的判決。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十二怒漢》雖然拍攝於1957年,可是探討的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對社會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現代社會人的自私與沉默和關懷與寬容的矛盾,影片將十二個出生不同、職業各異、性格懸殊、立場分歧的人物形象完美的展現出來。這裡面,有市儈的小生意人,有自私自利的普通市井小民,有冥頑不靈的老頑固,也有如同西部牛仔般,孤身一人扭轉乾坤的英雄人物。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影片在另一方面則是探討與剖析美國社會民主性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那就是英美法系中的陪審團制度的弊端和優越,它可能成為社會某種隱蔽的偏見者的武器。另一方面,陪審團制度彰顯著其民主性的另一面,宣稱成員均選自人民的各個階層,所宣揚的正是陪審團成員的人民性,正在努力地消除貧富、種族的偏見。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十二怒漢》是西德尼·呂美特導演的處女作,也是他影史留名的大作,他用這樣一出偉大的電影,教會了人們,去堅信你的堅信,懷疑你的懷疑,哪怕全世界都與你為敵。因為很多時候比起隨大流的芸芸眾生,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十二怒漢》裁決少年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