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发器(Transceiver)架构1——接收机3

有小伙伴给我留言,说转行推荐书籍的事情。后台信息超过48小时我就不能回复了,但是还可以看见的。所以我就在这儿给你回复一下吧。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5版)》 童诗白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第5版 ) 》 阎石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奥本海姆

《 数字信号处理(第四版)》 John G.Proakis

《射频电路设计——理论与应用(第二版)》Reinhold Ludwig


这五本看完大体就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理论知识很多,数学运算也不少。


——————————

废话不多说,开始正文。


上次说到零中频接收机拓扑结构简单,体积小,但是存在本振泄漏和直流偏差的噪声干扰,为了优化零中频方案,出现一种新的接收机形态——近零中频(Near-Zero IF)接收机,也叫低中频接收机(也就是我们在接收机1里提到低中频接收机)。

近零中频,顾名思义,就是中频频率很低,接近于零。根据不同平台,中频频率不同,我见过用100KHZ和38K做本振的。

收发器(Transceiver)架构1——接收机3

上图结构我们可以看出,高频信号通过高频低噪放LNA滤波后直接送入混频器下变频,变为一个低中频信号这个信号被送入数字模块完成接下来的处理最后得到基带模拟信号I/Q信号。

而数字模块展开来讲,是下变频的信号经过A/D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后,进行I/Q解调,与一个低中频数字正交本振(100KHZ)混频,分离出I/Q数字信号,在经过D/A转换,最终得到基带模拟I/Q信号。

由于不是直接下变频到基带信号,直流偏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近零中频接收机严格来说也可以算得上两次混频,只不过第二次混频是在低频段以数字方式混频的。信号没有模拟信号那么容易受到干扰。


到这里,常用的接收机类型已经给大家说清楚了。不难看出,不管是零中频还是近零中频接收机,都算为广义上的超外差接收机。因为他们确实满足输出中频频率固定(零中频ωIF

=0,近零中频ωIF在中低频固定。)因此,我们平时提到的超外差接收机,通常指有两次以上混频架构的超外差。


那么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三种接收机的优缺点


超外差:

超外差的性能是三种里最好的,但他是在牺牲成本和空间的前提下提升的性能。

超外差的接收动态范围很大,并且由于做了多次变频,能找到恰当的中频频率,频道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都很高。同时由于多次变频,功耗相对也比较大。相应的调制方式可以有QPSK/QAM。这里调制方式不展开说明了。

零中频:

零中频的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但由于是直接下变频到零中频,信道是在基频选择,因此接收动态性能不好。并且很难保证I/Q信号正好正交,I/Q平衡度不好。同时,需要做直流消除电路。相应的调制方式为NC-FSK。

近零中频:

近零中频同样体积小、成本低。并且解决了零中频的直流干扰问题。因此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I/Q信号平衡度不好的问题,同时也会有镜像频率干扰问题,动态性能比零中频稍好。调制方式为GMSK。


欢迎关注@工程师小何 ,持续分享硬件、射频和5G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