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打工強還是種田強?桂林80後男子給出了答案


種糧食辛苦又掙錢少,是近些年好多人對種糧的認識,導致農村出現了很多田地拋荒的現象。甚至很多年輕人都認為,哪怕去城裡打工,也比在家種田強。那麼種田到底能不能掙錢?

位於桂林市臨桂區北部的中庸鎮高田村委,從2017年開始,返鄉創業青年李龍見卻帶領鄉親們搞起有機水稻種植。三年來,有機水稻種植的面積越來越大,高田村村民的收入節節攀升,一個個都脫了貧。

高田村的老支書李美庭說,如果不是李龍見回到村裡搞有機水稻種植,高田村的情況很難有所改觀。按照以前的種植方法,農民種一畝稻子,產量在500公斤左右,按市場收購價每公斤3元左右計算,可賣出1500元,刨除種子、肥料等投入,收益幾乎所剩無幾。

不得已,近年來農民紛紛拋荒外出務工,村裡只剩下一些老人孩子和婦女為主。然而,高田村的拋荒面積佔到全村耕地面積的40%,這是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尤其是經歷過饑荒年代的老人。

1980年出生的李龍見,在桂林打拼多年後,2017年回到老家高田村。同年,李龍見了解市場需求後,回到村裡推行有機生態稻穀種植,為農戶免費提供原生稻穀種以及無害化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種出的原生稻穀子由合作社負責以高於市場的價格進行回收。

李龍見搞的這種有機水稻種植,在種植方法上下功夫,採用甲殼素和酵素施肥除蟲,只用有機肥料,不用化肥,噴灑的“農藥”甚至人都能喝,做到真正的綠色、原生態、無汙染,種出的稻穀經加工、包裝後,送到農貿市場、綜合服務社,或通過電商平臺銷售。2017年有機水稻種植便推廣了200多畝,大獲成功。

當時,高田村黨支部看到李龍見種植有機水稻的成效後,主動找到李龍見,希望他帶領貧困戶擴大種植面積,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致富。

作為土生土長的高田村人,李龍見也有心幫鄉親們一把,與村黨支部的需求一拍即合。於是在高田村黨支部的支持下,高田村的有機稻種植面積從2017年的200多畝到2018年的480多畝,再到2019年的1500多畝,明年計劃種植的面積超過2000畝。如今,合作社的社員也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50人。

李龍見在高田村推行的有機水稻種植,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即通過村黨總支部組織協調、合作社“包種子、包有機肥、包有機農藥、包技術、包收購”、農戶出勞力和土地的方式,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壯大、合作社經濟發展、農戶收入增加的“三贏”,為高田村委的貧困戶脫貧摘帽和鞏固脫貧成效。


而種植一畝有機稻穀,到底能得多少錢呢?高田村2019年脫貧的貧困戶於橋春扳起手指算起了賬。首先,於橋春跟著李龍見種有機水稻,自己不用花肥料和種子錢。

再者,一畝田能收幹穀子400到500公斤,每公斤的收購價為5元,政府還有幾百元的種糧補貼,加起來種1畝稻子的淨收益能達到2500塊錢左右。對這樣的收成,於橋春覺得滿意。

2019年,在高田村建檔立卡的39戶貧困戶中,就有18戶種植了有機稻,種植面積達到78.6畝。其中2019年的脫貧戶13戶,有7戶種植有機稻,面積達32.7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