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書籍談場不分手的戀愛,在樂趣中學會終身成長

查理·芒格曾說過:“如果不終身學習,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繼續學習,才能走得更遠。”

同時,《終身成長》一書中作者也指出人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聰明的人會一直成功,因此,他們大多不屑於努力,也不講究學習方法,這一思維歸根結底是不願意挑戰自己,害怕失敗,他們常常把自己侷限在輕而易舉就能成功的幻想裡,自欺欺人,拒絕成長。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能明確自己的目標,認為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失敗並不可恥,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把努力和持續學習看作是不斷提升自我的方式,因此,與固定型思維的人相比,他們更容易突破自我,獲得成功。

與書籍談場不分手的戀愛,在樂趣中學會終身成長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下定決心不斷地學習充電,尋求高效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其中,閱讀是學習最好的方式。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閱讀,因此學校開始將閱讀納入家庭作業。姑媽家的小侄女的寒假作業中有10本必讀書目,雖然因為疫情一直呆在家中,她也只看了三本。主要原因是小侄女看書不專心,經常走神或者東張西望,姑媽為此著急上火,十分煩憂。

像小侄女這樣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很多,暫且不說孩子的專注力本身就不強,很多成年人看書也總是容易進入閱讀障礙的怪圈。時常有人一頁書看了一個小時還不知所云,常常看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看完了整本書也不知道講了些什麼。

與書籍談場不分手的戀愛,在樂趣中學會終身成長

陳毅吃墨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陳毅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有一次他正在看書,媽媽突然端來餅和芝麻醬讓他蘸著吃。於是他就一邊看書,一邊吃餅。恰好書桌上有一個大墨盒,他竟把餅蘸到墨盒裡,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媽媽走進屋之後,看到他滿嘴都是墨,吃驚地叫出了聲。這時他才發現蘸的不是芝麻醬,而是墨水。媽媽一邊責罵他,一邊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卻笑著說:“沒關係!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裡的‘墨水’還太少呢!”

像陳毅這種看書的境界,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個人只有真心地喜歡看書和渴望知識,才能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小侄女這樣的孩子看書不專心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讀書的樂趣,讀書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煎熬,是一種任務。

本週我看了《高效能閱讀》這本書,作者原尻淳一在書中告訴我們:先要改善讀書體質,繼而和書談戀愛,如此才能快樂地沉迷於讀書當中,不僅如此,該書還闡明瞭環境對刺激人類求知興奮的重要性

與書籍談場不分手的戀愛,在樂趣中學會終身成長

培養讀書體質的技巧

1、“讀者權利十條”能提高閱讀效率

不善於讀書的人身上都有一個魔咒,那就是:看書必須從頭看到尾,一字都不能落這一強迫症。

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佩納克在他的著作《宛如一部小說》中寫了讀者的十條權力,原尻淳一先生對其第二條、第三條和第八條產生了共鳴,它們分別是跳讀的權利、不讀完的權利和隨意選讀的權利。

很多人看書慢,甚至於越看越煩或者越看越累,就是從頭到尾通讀這個讀書習慣導致的。

北大匯豐商學院的何帆教授一年要讀300本書,他告訴我們:“很多優秀作者寫的書也並不都是十全十美的,他們經常寫著寫著就開始變得囉嗦了,我們沒有必要在作者的囉嗦裡耗費太多的時間,讀書前先把作者的思想框架提煉出來,找出書籍的核心觀點和觀點論據,圍繞這一中心去閱讀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就可以了。”

2、“聽現場”能降低讀書的門檻

聽作者的現場演講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讀書的門檻,比自己悶頭看書更加輕鬆有趣,並且能夠更快地瞭解書籍的要點以及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之後再去看書就會事半功倍,有的放矢。

作者原尻淳一舉了一個恰如其分的例子,那就是:“正如聽音樂最好聽完現場演唱再買CD一樣,聽完現場演講再去看書,就能迅速且輕鬆地把握內容了。”他經常會去參加各路名人的演講會或者研討會,為了不錯過這些好機會,他自嘲自己“頭頂安裝了個‘收訊天線’”。


與書籍談場不分手的戀愛,在樂趣中學會終身成長


3、“名人的薄書”能維持讀書的熱情

要想培養讀書的興趣,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書籍,最好優先選擇那些名人的薄書。當你真正讀完弄懂這類書籍之後,再循序漸進地提升閱讀的水準和難度,千萬不要貿然去啃大部頭的書,這樣只會消耗讀書的熱情,適得其反。

比如眾所周知的畫家鄭板橋,他就擅長使用“精當”讀書法。“精”即指“求精”,就是讀書要有所選擇地讀精品;“當”即指“求當”,也就是恰到好處地閱讀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的書。正所謂“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

4、參加讀書會能擁有讀書的動力

有一句話叫做:一個人走,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可以走得遠。作者原尻淳一推行讀書會有兩個原因:一是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聽取各種各樣的意見,由此讓你從多個角度重新審視一本書;二是參加討論必然得先了解所要討論的書,由此督促自己快速高效地讀書。

因此,積極參加讀書會不僅可以開拓我們的思路,學習他人不同的思維角度,還可以獲得同伴的支持從而擁有源源不斷的讀書動力。


與書籍談場不分手的戀愛,在樂趣中學會終身成長


保持沉迷讀書的技巧

1、觀看TED:激發大腦的求知興奮

看書之餘可以通過觀看TED來激發求知興奮,把熱情從看書的疲勞期中拯救出來。該節目由全球各類暢銷書的作家進行演講,因此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發和意想不到的收穫。

TED裡曾有一段以《不讀書的人到底輸在哪裡?》為主題的演講,演講者想將讀書的重要性傳達給我們。在他的演講當中,書籍擁有了超乎尋常的魔力,它們可以開拓視野,傳播思想,讓讀者學會從多角度去觀察世界和體驗人生。

2、與作者互聯網對話:催生讀書的慾望和動力

我們可以在作者開通的微博、公眾號以及各個閱讀平臺上發表的文章下面留言或者轉發文章,如果幸運地被作者“翻了牌子”,還會特別高興,繼而產生讀書的慾望和動力,這種感覺會讓人上癮,許多讀者都對這項活動樂此不疲。

與作家在互聯網上直接對話不僅可以免除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可以讓你少一分約束感和壓迫感,達到與作家暢所欲言的境界。在與作家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收穫對作品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領悟。


與書籍談場不分手的戀愛,在樂趣中學會終身成長


3、製造讀書“儀式”:促成專注狀態的模式化

現代社會的信息太過繁雜,手機對人的誘惑力也越來越大,這導致大多數人不管幹什麼都很難進入專注狀態,即使他們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去碰觸手機,也還是會被手機來電或者微信、短信所打擾。因此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變成了奢侈品,包括讀書。

作者原尻淳一認為我們可以為讀書“舉行儀式”,也就是一種“自我暗示的模式化”,他每週都會按照固定的路線去京都,坐車的這段時間就成了他的專注時間,他會在這段時間裡閱讀書籍,漸漸地就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製造讀書環境的技巧

1、打造家庭圖書館

人是群居動物,思想和行為往往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身處網吧或嘈雜的商場裡,想專注地看一本書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把家佈置成圖書館的樣子,或者僅僅打造一個圖書角也是可以的,從而保證自己能夠隨時可見書,伸手可得書,由此讀書就會變成一件輕鬆愜意的事情。

很多文學大家都把藏書當作一種雅好,如宋代司馬光,藏書達萬冊,有“藏書癖”之稱;南宋大詩人陸游將居室取名“書巢”;魯迅一生藏書費用約合今日人民幣52萬元;臺灣文豪李敖,甚至藏書逾十萬之眾。愛好藏書的人多為性情中人,他們特別喜歡在藏書氛圍中醞釀文思。


與書籍談場不分手的戀愛,在樂趣中學會終身成長


2、找尋興趣相投的書店

很多人喜歡在網上看電子書,看電子書總歸比不上看紙質書來得有質感,有樂趣。經常去書店逛一逛,你會發現這樣那樣的驚喜,特別是當你找到一家志趣相投的書店時,你會流連忘返,從而忘記時間的存在,一心只想在書籍的世界裡徜徉。

《高效能閱讀》這本書中,作者有一段總結性的話:“愉快的讀書生活是‘求知興奮*環境設定*實體書店的刺激’的三位一體,刺激讀書慾望以實現持續性的讀書。”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持續性地快樂讀書,和書保持熱戀中,這三方面的刺激必不可少。啟動讀書引擎的原動力就是身處適合讀書的環境或者志同道合的書店中,找尋處於同頻道的夥伴。這種原動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催生讀書體質,從而解決你看書不專注,看書沒興趣以及看書不持久等各種問題。


與書籍談場不分手的戀愛,在樂趣中學會終身成長


寫在最後

三毛曾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學中。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滯。在終身成長的過程中,書籍就是我們成長的營養,它們積聚在一起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我們的骨、我們的肉、我們的靈魂,掌握以上三種讀書技巧,與書籍談一場戀愛吧,在戀愛中提升自己,快速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