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幸福的方法》一書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泰勒·本-沙哈爾。他曾在哈佛大學開設關於幸福的課程,廣受學生認可,被推選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

"其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

書的封面是黃色的,除了書名、作者和英文“happier”下面一筆含蓄的微笑弧度,別無其它。書很薄,內容亦不艱深晦澀。這一切像是在提醒我們: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難以獲得。

正如作者所言,書中的很多想法都不是全新的,但是,“有時候確實需要用一些方法來提醒我們那些明明知道卻已經忘記了的事情。

我們需要有人來提醒幸福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1.為什麼要研究幸福

泰勒·本-沙哈爾曾經深信,勝利可以帶來快樂。然而,當16歲那年,他如願在以色列全國壁球賽中奪得冠軍,短暫的欣喜若狂後,他感受到更大的失落和空虛,“我忽然感到迷惘和恐懼,淚水奔湧而出。”

這種情形帶來的內心沮喪越來越強烈,他突然意識到,即使達到更高的目標,似乎也不能帶來持久的幸福。

於是,泰勒·本-沙哈爾開始了對幸福的研究。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這不就是我們大部分人對生活的態度嗎?

我們都以為,只有達到了既定的目標,才能幸福。於是,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我們只能“負重前行”。於是,我們捱著、熬著、咬牙堅持,心甘情願為了那個遙遠的目標過苦行僧般的生活。好像我們已經認定了一點,那就是“要成功就必須以經歷痛苦作為代價”。

只是,你有沒有發現,當達到目標的那一刻,幸福持續的時間是那麼短,短到來不及捕捉,就已經陷入了巨大的空虛。然後,我們認同了“人生實苦”的說法,對幸福產生懷疑。

記得有一個極端的故事是說,有一個年輕人立志要爬上一座高山的山頂,所以他不捨晝夜,披荊斬棘,一心向著目標前進。可是,當他終於攀上山頂,短暫的驚喜過後,他突然失去了人生的意義,所以他從山頂跳了下來。

以前聽這個故事,會聯想到目標的重要性。然而,當我讀完《幸福的方法》,我發現,相比目標,我們更需要的是幸福的能力。那個一心向往山頂的人,以為到達了山頂,達成了目標就能收穫幸福,可當他發現成功並不能讓自己幸福的時候,他原有的信念轟然倒塌。他是有多絕望,才會選擇結束自己的人生?

與其說他是死在了失去目標上,不若說,他是死在了“我無論怎樣都不能幸福”的錯覺和絕望裡。

而本書告訴我們,目標很有意義,但不是結局。幸福才是人生的終極財富。而幸福是一種能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反思和練習,變得更幸福。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2.幸福的四種漢堡模型

每個人對幸福的看法不同,於是產生了不同的幸福模型。

(1)享樂主義型。

這種人為了能及時享樂而出賣未來的幸福人生,其人生格言就是“及時行樂,逃避痛苦”,他們注重的是眼前的快樂,卻忽視了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任何負面後果。

享樂主義者根本的錯誤在於將努力與痛苦、快感與幸福等同化。

(2)忙碌奔波型。

他們認為現在所承受的痛苦是未來快樂的墊腳石,認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實現未來的目標,痛苦的過程是獲得未來幸福的必由之路。

“忙碌奔波型”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不懂得去享受正在做的事情,還堅守著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一旦實現目標,就會開心快樂。”

(3)虛無主義型。

這類人對生命喪失了希望和慾望,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他們已經放棄了對幸福的追求,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

(4)感悟幸福型。

這類人不但能夠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也可以擁有更加滿意的未來。

在這裡,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屬於哪一種?

人的一生中要經歷很多事情,有過成功、快樂,也不乏失敗、挫折、苦悶。和人生複雜的經歷一樣,我們的心理也是十分複雜的。對大部分人來說,情緒也有起起伏伏。有時會狀態好,也有狀態不好的時候。以上四種模型,可能都曾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差別在於它們所佔的比例不同。

但是我想,在信奉“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的民族,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的人。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從小到大,我們按照一些既定的期望,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學,然後找工作……但是,突然會在某一個時刻,感到茫然,想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呢?好像自己的人生一直被社會上約定俗成的東西推著走,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樣的“成功”,不會給我們帶來預想中的幸福。

如果有心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就會發現,在交流的過程中,很多人無意識掛在嘴邊的話總是:“等熬過這段時間就好了”、“等過了這段時間我就……”、“趁年輕多吃點苦……”等等。

我們都陷在了“忙碌奔波”的怪圈裡,還習以為常。

這本書告訴我們:

“忙碌奔波型”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型”是現在的奴隸,“虛無主義型”是過去的奴隸。

真正能夠持續的幸福感,是我們能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幸福。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3.我們會樹立成功的典型,卻從不樹立“幸福”的典型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文化造就了這種信念:如果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我們獎勵;如果工作表現好,就會得到獎金。我們習慣了去關注更遠大的目標,卻不在意當下的感受,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我們從不會因為享受過程而得到獎勵,我們認為能否達到目標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社會只褒獎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結果,而無視過程。”

一言以蔽之,即我們生活在不幸福的文化中。

我們會樹立成功的典型,卻從不樹立“幸福”的典型。所有人都在向我明示或暗示著,只有成功才能活得更好。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需要的是幸福。

“幸福的人不會接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觀點,因為他不但享受著他所做的一切,同時也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這樣的人往往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4.如何成為幸福的人

要想從“盲目奔波型”跳出來,變成“感受幸福型”的人,我們需要打破原有的認知模式,明白當下的快樂和未來的幸福並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們可以在既享受當下的同時,活的未來的幸福。

在書中,作者對

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要想知道什麼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意義,需要更深入地去認識自己,發現內心真正的需要。

這裡可以參考書中給出的方法:在我們能做的事情中,選出最想做的。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無聲告白》中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的幸福不應該是別人眼中的幸福,而應是發自內心的幸福。

從我們的熱愛中確定的目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為其努力和奮鬥的。

所以,不妨現在就開始想,你能做什麼,熱愛什麼。

只有熱愛才能賦予意義以快樂。而真正快樂的人,能夠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並且,許多事實都說明,當我們從事熱愛的事業時,我們可以在享受的過程中取得事業的進步。

當然,我們也要明白,一個幸福的人,並不是時時刻刻都順心順意的人。他只不過是明白,無論遇到怎樣的悲傷、考驗或是波折,我們都應該為活著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樂並感恩。同時也明白,挫折和悲傷只是暫時的,相信自己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另外,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目標很有意義,但不是結局。在“積極情緒的作用”一文中,心理學家戴維·沃森提醒我們,“當代研究指出,為實現目標的奮鬥過程,比達成目標更能帶來幸福和積極的情緒影響。”

致力於研究高峰體驗和巔峰表現的學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也曾說:“人類最好的時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標的過程中,把自身實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之時。”

所有的目標都只是通往幸福的一種手段。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5.關於幸福的練習

作者在開篇便指出:“我不相信改變生活這麼巨大的工程能有什麼捷徑。所以,如果想要藉由本書來幫助自己,你必須把它看作是一本練習冊,練習內容包括反思和行動。”

以下摘自書中的“幸福練習”,只要堅持其中的一項,就能在生活中掀起一場 “蝴蝶效應”。

(1)表達感恩:每天記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

每晚在入睡前,寫下5件讓你因感恩而快樂的事情。這些事情可大可小。可能有些人會覺得一天天過得枯燥,沒有值得記錄的。

可是,當有表達感恩的想法時,任何一件在心中泛起漣漪的小事就可以成為感恩的對象,如一陣溫柔拂面的春風,擠高峰地鐵時陌生人的一伸手,某人一句溫暖的話……當我們寫下來,重新品位那一刻的時候,感動和溫暖會加倍。

“當感恩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會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時刻,而不會把它們當成是理所當然。”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2)四個象限的特別日誌

有研究表明,敞開心扉,把正面和負面經歷否寫下來,可以提高我們的身心健康水平。

連續四年,每天用15分鐘的時間,寫下你在四個象限裡的經歷。每天的內容不要超過一個象限的範圍。不要思考太多,只是讓文字自然流露,不加矯飾。

這裡對每個象限的內容都有一些指導:

忙碌奔波型:寫下你人生中忙碌奔波的經歷。為什麼曾經是那樣?你是否從中從中受益?你付出的代價又是什麼?

享樂主義型:解釋一下你只顧享樂的時刻或經歷。你是否從中得到了很多?你損失的又是什麼?

虛無主義型:寫下那個特別令你痛苦的時刻,或者那個令你感到絕望、無助的時刻,並描述你當時以及現在對它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

感悟幸福型:描述一下你人生中某個特別幸福的時期或者經歷。發揮你的想象力,讓自己再次回到那個時候,重溫一下當時的感受,並寫下來。

可以多做幾次練習,然後定期回顧內容。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3)人生地圖

記錄每天的事項,寫下他們帶給我們的快樂和意義。通過記錄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獨特的需要。

用一兩個星期的時間,把自己的日常作息記錄下來。每天結束前,寫下你是怎麼利用時間的。不需要太精確,只做整體的回顧即可。

在每個星期結束時畫一個圖表,上面包括你所做的事情,它們所帶來的意義和快樂,以及你所花的時間(可以為它們帶來的快樂和意義評分。如-5分是最低分,5分是最高分)。在所用時間旁邊,註明你希望以後用更多還是較少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代表希望用更多的時間,“-”代表希望用更少的時間。

增加想要做的事,減少不得不做的事,是讓人生更幸福的一種有效方式。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4)完形練習

這個方法是心理治療師納撒尼爾·布蘭登最早提出來的,他被公認為“自信理論之父”。通過在某個不完整的句子後創造多種可能的結尾,可以幫助人們思考和領悟自己的生活,從而帶來有意義的轉變。

以下是一些布蘭登範例中的練習句子:

讓我開心的事情是……

如果我的生活可以增加5%的幸福感……

如果我更多地擔負起滿足自己內心需要的責任……

如果我可以將生活的完整性提高5%……

我開始瞭解到……

也可以自己給自己設置練習句子,通過反覆的思考和質疑,我們就會更接近我們想要的生活的本質。

《幸福的方法》: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6.最後

我們要相信,我們值得擁有幸福。因為,當我們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時,我們就很難去感受生命裡那些美好的事物,那些能帶給我們幸福的事物。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越來越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方法”的書籍。它不是隻給你“幸福”,更多的,是給你“成長”。

也許,成長才是幸福最美的姿態。

正如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說:“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來改變世界。幸福的人永遠充滿朝氣蓬勃的希望。

書中的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一種人性的光芒:即我們要擺脫社會給的條條框框,成為真正的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從“忙碌奔波型”到“感受幸福型”的蛻變。

一個人如果無法成為自己,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而是屈服在社會和他人的期望裡,是永遠無法幸福的。

做自己,成為更好地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外界的喧囂,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正如德西得烏·伊拉斯謨所說:“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我也知道,這有一定的難度。讓我們拋棄過去既有的一切,也不太現實。事實上,很多人都是踩著前人的腳步,踏上了大多數人走的路,而忘記了要問問自己內心的想法。當我們有這種意識的時候,迫於生活的壓力,我們往往束手束腳,失去了從頭再來的勇氣。

是的,我們都向往“詩和遠方”,卻不得不活在“眼前的苟且”裡。

出現這種衝突的本質原因,是我們的才華還撐不起我們的“野心”。

一定程度上,“詩和遠方”指的是我們心中熱愛的事情,而之所以有“眼前的苟且”,是因為我們都習慣了讓別人來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在我們沒有發展出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前,這要怪別人。然而,人生走到某一個階段以後,我們只能更多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即使現在我們在做著不喜歡的工作,但是生活還是我們自己的。為了生存,也許必須要在“八小時內”做出一定的妥協,但是“八小時外”的時間,是自由的,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學習一項熱愛的技能。

學習真正熱愛的事情,讓我們可以在過程中也能體驗到幸福的滋味。

前半生,我們很少有機會問問自己:“你究竟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活在社會的期待中,是子女、是學生、是員工 ,唯獨不是自己。

要想成為真正的自己,就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打破自己的舒適圈,去做真正熱愛的事情,我們才有“更幸福”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