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息互聯時代的“善良”(下)


淺談信息互聯時代的“善良”(下)

從前一個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腳的行走半徑來決定的,現在一個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獲得的信息的寬廣度來決定的。可能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每天有數億人花這麼多時間,花在手機裡面瀏覽各種信息。人們看到屏幕上的視覺信息,超過了現實中眼睛看到的信息。人們看到的是遠方的圖像,聽到的是遠方的聲音。但人類對於信息的廣泛連接帶來的影響的思考,是落後於網絡的發展速度的。網絡的發展,尤其是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人都隨時在線,並且面臨海量的信息。這在歷史上,甚至十年前,都是難以想象的。人們真的能駕馭這種信息互聯嗎?還是說,技術在引導甚至控制人們的生活方式?

科學畢竟不是真理,隔段時間就會被證偽,進而戕害自身。可以從幾個維度來看一看這種影響,

1、從歷史來看,科技越發達,個人隱私會越少。人們在獲取便利性的同時,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一點一點把自己的隱私範圍縮小;

2、相對科技飛速進步,肉身還是沒什麼變化的原始人。從信息海洋中獲取什麼樣的信息是個很有挑戰的問題。結果,“推送改變世界,因為用戶更懶了”。本來以為當上了皇帝,無上威嚴。最後發現權力最大的可能是傳遞摺子公公;(就是一不恰當的比喻)

3、信息傳遞迅速,最快的肯定是謠言或極端化的信息,這是人性決定的。所以看到或聽到什麼,還是讓子彈飛一會,因為很快就會混亂了。保持一個安靜的心是多麼重要。

4、移動終端產生的信息已經超過了其他媒體,與web互聯網相比,移動互聯網的各個app更加割裂,信息難以打通、搜索。信息產生的來源被”數字鴻溝“阻擋,讓信息變成了多樣性,甚至成體系的多樣性。據說某些人就是這樣一不小心變成了極端,所以啊。。。

5、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而如今,人們對於好友的維繫能力,和移動互聯網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這很簡單,以前靠修煉,現在我有裝備。學術上有個詞,叫鄧巴數,是說一個人最多有150個好友。但現在,顯然它被打破了。人際關係邊界的消失,意味著什麼?

信息的寬廣度和質量就成了關鍵,這些問題都是人性的體現,很難用技術手段作為一個判定內容的質量的標準。雖然作為信息傳遞的平臺,也有很多辦法,譬如說用更多的參與者和強大的機制,來幫助平臺作出仲裁。

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這些由用戶產生的海量信息屬於誰?出於各種利益關係,目前有三種意見。1、有人認為應該屬於騰訊、阿里這類大公司所有,他們的口號就是放棄一點隱私,完全值得。換來領先國際的科學管理和高科技創新,市場空前繁榮、辦事越來越方便的新生活。如此看,反倒是那些執著於隱私意識的人心虛,不願做貢獻呢;

2、這些信息本該屬於個人所有,作為信息的提供者,個人隱私受到了侵犯,試想一個人完全沒有隱私,還怎麼活下去?大數據是工具,效用取決於掌控者。我們不能只期待大數據的好處,而忘記了掌控它的電商同消費者和公眾的利益有衝突。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我們的隱私就成了他們榨取利潤的利器,而經常損害我們的利益,比如壟斷、差別對待等;

3、既然影響到人民,那作為人民的代表,政府當然要掌握,這也是政府職能所在。這點上有很多爭議,暫不討論!

這就是互聯網發展的另一面,現在全球的很多挑戰來自於這裡。再說交出了隱私,再掏空錢袋,我們還有多少剩餘價值可供榨取呢?沒有價值的結果,會怎麼樣?

扯淡了這麼多,下面重點來了信息的寬廣度和質量會影響了一個人思維方式,而一個人行為是由思維決定的。這樣作為弱勢的一方,也許我們能做的是管好自己,建構自己的思維模型,因為再多的信息也是通過接收他的人來起作用的。不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關鍵看你信什麼了。這看似簡單,其實極難。人類總是要發展的,人性的弱點永遠存在,封閉自我肯定不可能。最後能約束我們的可能又回到了”德“,今天要做一個善良人也是一種能力,因為善良定義的本身已經多樣性了。(完)

下期談談《矛盾論》怎麼認識真相,建構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型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