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國民黨為何只拆橋板,而不直接將鐵索炸斷?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曾經經歷過一次偉大的戰略撤退,那就是歷史上兩萬五千公里的長征,三年時光中,面對著慘烈的戰鬥和惡劣的自然環境,紅軍戰士們爬雪山過草地,啃腰帶吃樹皮,雖然條件十分的艱苦,但仍然創下了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搶渡金沙江等一系列奇蹟。紅軍憑著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抗爭精神,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為革命的勝利保存了火種。

長征途中的瀘定橋戰役很讓人費解,當時國軍既然已經對紅軍形成了包圍之勢,為什麼沒有炸斷鐵索,徹底斷掉紅軍的希望呢?

飛奪瀘定橋,國民黨為何只拆橋板,而不直接將鐵索炸斷?

只要紅軍過不了瀘定橋,就會被包圍網困住,最終全軍覆沒。但是面對著難得的機會,國民黨軍隊卻沒有把瀘定橋的鐵索炸斷,而只是拿掉了上面的木板,最後讓紅軍順利過江完成會師。關於這個問題,當時負責防守江岸的川軍第24軍第2旅第38團第3營營長饒傑給了我們答案。

據饒傑回憶到,他們當時收到上峰的命令,說國民黨有一個自衛團要過河,等他們過去後,再將鐵索炸斷,所以當時只把木板拆掉了。他們偵察到紅軍還在120公里之外,一晚上是絕對不可能過來的,所以也就放鬆了警惕。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紅軍竟然冒著瓢潑大雨,一夜之間奔襲120公里,這對於靠雙腳行軍的部隊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飛奪瀘定橋,國民黨為何只拆橋板,而不直接將鐵索炸斷?

紅軍比自衛團先到達瀘定橋,並直接發動了攻擊。與此同時,在安順場渡河的紅軍也發動了攻擊。在這種情況下,國軍也想先把鐵索給炸斷,以此來阻止紅軍過河。但當時他們面對著紅軍的槍林彈雨不敢出來,只能用手榴彈來炸鐵索,然而大多數都扔進了河中,根本炸不斷鐵鏈。

紅軍先鋒部隊冒著隨時從鐵鏈上掉入河中的危險,在溼滑的鐵鏈上面行進,迅速突破了橋面。最終紅軍戰士成功渡過瀘定橋,取得了戰鬥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欲借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飛奪瀘定橋,國民黨為何只拆橋板,而不直接將鐵索炸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