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唐國東:守護無形的“戰疫防線”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 唐國東在接聽心理諮詢熱線

清晨,政治學院唐國東教授習慣性地打開手機。作為大學疫情防控心理諮詢團隊的負責人之一,他的微信裡,有包括部隊官兵、社會公眾等不同群體在內的多個心理諮詢群,消息提醒的“小紅點”總是此起彼伏。從知識普及到熱線干預、從社會調查到決策諮詢,唐國東和團隊成員們用行動緩解公眾心理恐慌,築起了無形的心理防線。

除夕當晚,新冠肺炎的各類消息讓唐國東敏銳地意識到,疫情帶來的心理衝擊,有著更為廣泛和深層的危害,心理工作者必須及時行動,為公眾築起“心防”。為此,他積極與軍地心理專家溝通聯繫,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網上“會診”。擬製發放3份心理調查問卷,與前線醫護人員、基層部隊領導連線訪談,在多家微信公眾平臺發佈心理防控指導文章,並作為清華大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審稿專家,審閱、推廣公眾號文章37篇,為廣大網友帶來及時權威的心理“戰疫”指南。

從那天起,唐國東把自己當作一名心理“抗疫”“戰鬥員”。他與軍隊心理專家共同編寫了《抗疫心理防護手冊》。手冊出版之際,副主編唐國東和參與編寫的專家們共同決定:電子書稿免費向公眾推送,實體書稿免費向全軍官兵發放。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 唐國東參與編寫的心理防護手冊

在唐國東看來,抗擊疫情就是一場戰爭,作為心理團隊的一名指揮員,他必須衝鋒在前。

大年初一,研究生柳漢陽接到了導師唐國東的電話。還沒等柳漢陽說完拜年的“開場白”,唐國東就些焦急地接過了話題:“現在武漢的疫情越來越嚴重。我從緩解公眾恐慌的角度擬了些題目,你抓緊選題形成初稿發我修改。”

年味尚未散去,柳漢陽就從導師下達的“作戰命令”裡聞到了濃濃的“戰味”。正月初一這一天,唐國東先後為11名心理專業研究生布置“作戰任務”,妻子周曉琴多次催促他和家人一起吃午飯,不得不把飯菜熱了又熱。疫情爆發以來,唐國東每天都要修改研究生文章到深夜,學員們很快取得了“戰果”——先後有9篇心理防護指導文章在各大微信工作平臺發佈。

前不久,名為《戰疫心盾》的系列微視頻正式錄製完畢,這也是唐國東的一項“戰果”。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他帶領教員和研究生學員,利用春節接連製作了30個微視頻課程。

戰“疫”期間,大學抽調專家教授,組建心理諮詢團隊,並開通心理援助熱線。期間,唐國東和幾名專家一起,對團隊人員開展崗前技術培訓、撰寫團隊工作規範。

“面對疫情,我們要主動出擊。”唐國東提出必須轉變以往“坐診”的方式,主動走進公眾。為此,他和團隊同事們一起,分發問卷、電話訪談,併成立了名為“戰疫心友群”的微信群,邀請基層部隊心理工作骨幹加入其中,及時反饋部隊疫情心理防護工作存在的困難問題,獲得了基層官兵的廣泛好評。


聯合勤務學院專家團隊:助力戰疫“一盤棋”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 周小虎教員在撰寫諮詢報告

“三堂微課解了我們基層心理教育的燃眉之急”,“這些微課內容很有針對性,對舒緩官兵壓力,堅定必勝信心很有幫助”……

2月18日,在軍委機關指導下,聯合勤務學院組織專家攝製的《築牢“心”防線——防控新冠肺炎心理教育系列微課》上線推送,當日瀏覽量超過2萬。

說起當時製作微課的緊張場景,學院科研學術處李振彪副處長依然歷歷在目。

“從領受任務到最終制作完成,我們滿打滿算只有四天時間,而且手頭的一線資料也不足”。李振彪說,“但這場服務戰疫的‘硬仗’再難再緊張都必須打贏!”。

疫情就是命令,崗位就是戰位。在學院黨委支持下,他們迅速收攏精兵強將,組建了6人微課攻關團隊。其中有國家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有全軍災難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有曾擔任過駐外維和醫院的院長,還有參加過抗擊埃博拉、非典疫情的骨幹力量。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 學院高效完成《防控新冠肺炎心理教育微課》錄製任務

這不是普通的微課,是“戰疫”急需的微課,也必須是能給官兵和群眾破解實際問題的微課。微課攻關團隊梳理出了疫情期間的恐慌、厭煩、焦慮等典型心理,並拿出了具體的對策。

稿子出來了,原本以為可以鬆口氣。可接踵而來另一個難題是,與學院簽約合作的攝製單位無法開工。吃了幾次“閉門羹”後,最終在上級幫助下落實了一家單位。四天四夜築起的3條心理“防線”,受到基層官兵的熱烈歡迎。

除了作戰團隊外,聯合勤務學院還湧現出能征善戰的“輕騎兵”。

看到疫情來勢洶洶,一線戰疫人員不斷被感染,青年教員周小虎十分揪心。雖然他不是醫學專業,但疫情防控是總體戰,需要各個行業領域聯合作戰。

周小虎通過新聞、網絡等關注疫區動向,通過電話向處在疫區的戰友瞭解一線情況。作為一個有著5年“駕齡”的無人機飛行員,學院“紅翼”系列無人化後裝保障演練重要參與者,他敏銳地感覺到無人裝備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優勢。“在儘量減少人員聚集和當面接觸的要求下,投入無人化裝備執行物資配送、防疫消殺任務再合適不過。”周小虎談到。

周小虎提前結束還未休完的寒假,趕回學院。他克服集中隔離的各種不便,想方設法蒐集資料,電話諮詢權威專家,全力投入“利用無人化裝備對疫區進行物資配送和防疫消殺”的研究中,歷時3天,一篇高質量諮詢建議“出爐”,並受到上級批示。

助力戰疫“一盤棋”,是本職所需也是光榮使命!在“智”助戰疫的道路上,聯合勤務學院的官兵們只有進行時。未來,學院還將繼續發揮專業“智庫”作用,用好“智囊”團隊,為戰疫勝利提供決策參考和智力支持。


李肖白:“無疫情報告是我最快樂的事”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 李肖白在整理分發防疫物資

“我院執行貴單位任務的石道祥教員已返回學院,現安排入住集中醫學觀察場所。”不久前,協調完歸隊教員醫學隔離一系列事項後,李肖白通過防疫值班專項電話向南部戰區值班室反饋情況。

李肖白是聯合作戰學院供應保障處負責醫療衛生和防疫工作的文職人員。1月22日以來,李肖白一直堅守在學院疫情防控的工作崗位上,參與開闢集中醫學觀察點、籌措分發防疫物資、專項防控值班、疫情數據報送、公共場所消毒、一線保障人員防護、疫情宣傳教育,每項工作都有她忙碌的身影,每天工作都在12個小時以上。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 李肖白與衛生防疫人員開展環境消殺

每天,疫情防控值班室的電話都會不停歇地響起,李肖白認真記錄著各個單位的人員情況,“接觸疫區人員情況、非疫區人員歸隊隔離情況、營區內居住的其他人員情況、新增和解除醫學觀察的人員情況等等,每日都要監測體溫及身體狀況,數據每天都在變化,一點都不能馬虎。”她每天都認真地把更新的數據報送大學。

在李肖白的手機裡有好幾個微信群,有的是為了與河北省疾控中心、石家莊市政府聯防聯控辦公室溝通,有的是為了與營區所在地方社區居委會、營區內的河北省軍區幹休所、石家莊市退役軍人管理局軍休8所等單位互通信息,有的則是向院內各單位發送防疫工作的通知,每天信息提示音響個不停。即便到了深夜,也會有電話打到李肖白的手機上。

“緊急和特殊的情況再晚也要處理,耽誤不得,疫情防控工作就是一場戰鬥,我就是一名戰鬥員有不怕吃苦的覺悟。”

一個多月來,李肖白的體重下降了4公斤,從未休息過一天。“每天,營區各單位發來的無疫情報告就是我最好的強心劑。”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離不開專業知識支撐。年前,李肖白就專門學習了《軍隊突發傳染病防控技術》等課程,參加過大學衛生助理員和食品安全員培訓,報考了高級健康管理師國家資格認證。

“等疫情結束了,我要在衛生防疫上,爭取有更大的進步和打算。”李肖白對自己今後工作有了更執著的規劃。


王傳寶:戰“疫”中的“輿論尖兵”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 王傳寶教授在授課中

“宅”是今年這個春節絕大多數人的選擇。可就在大年初二這一天,政治學院王傳寶教授卻匆匆收拾行囊,踏上了奔向工作崗位的旅程——此時,他的春節假期僅僅過去一天半。

“疫情就是軍情。”大年三十,當手機裡的疫情信息不斷“刷屏”時,有著豐富輿論工作經驗的王傳寶深知,謠言和病毒一樣,都有著極強的隱蔽性和殺傷力。大年三十當晚,他就針對人們因警惕疫情而帶來的焦慮心理,撰寫了兩篇言論文章。

不僅要打響“第一槍”,更要打贏“反擊戰”。返回學院後,他一連幾天住在辦公室,“集中火力”揭批網絡謠言。面對肆虐的謠言,他撰寫的《戰“疫”也需戰“謠”》,不僅從理論高度分析了謠言的“來龍去脈”,更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廣大網友“支招”,幫助大家“擦亮眼睛”。疫情爆發以來,從引導公眾理性看待抗疫大局,到呼籲網友要保持冷靜,再到“雙黃連事件”,“輿論場”的熱點在哪裡,王傳寶就把自己的目光鎖定在哪裡,一連串“有圖有真相”的網評文章,有力地廓清廣大網友的思想迷霧,為大家帶來定心凝神的“特效藥”。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 王傳寶教授開設專題講座

“大敵當前,必須同仇敵愾”“任何遲疑、困難都會遭受重大損失”……翻開王傳寶的微信朋友圈,彷彿點開了網絡時評的“直播間”。無論是解讀方針政策,還是澄清事實真相,簡短有力的評論獲得了一次次“點贊”和“轉發”。

王傳寶的朋友圈並非只有“高大上”的時評文章,從火神山醫院“雲監工”到方艙醫院的“廣場舞”,他似乎與年輕的“拇指一族”沒有“代溝”,而正是這些這帶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話語,在不知不覺間讓“朋友圈”充滿了正能量。“輿論離不開生活,輿論工作者也必須走進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能夠影響的人,才能塑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王傳寶說。

在王傳寶看來,守住輿論陣地只是第一步,作為國防大學教員,應當為打贏這場戰役貢獻更多“智慧力量”。在學院和教學系的統籌謀劃下,王傳寶和同事們緊密結合熱點輿情,撰寫多篇調研報告,為上級提供決策諮詢。此外,他還系統總結主流媒體在“戰疫”中的經驗得失,撰寫了多篇學術論文和理論文章。

“這是一場總體戰,要想打贏,就必須依靠團隊出擊。”在領導的支持下,王傳寶和同事們組建起一支包括教學骨幹和博士碩士研究生在內的輿論團隊。博士生郭曉航說:“時常是早晨一起床,就看到王教授凌晨3、4點發來的稿件修改意見。”正是有了敢於喊出“跟我上”的指揮員,這個團隊才能用一份份研究報告、一篇篇評論文章,為抗擊疫情築起了堅實的輿論防線。


鄭陽:以藝戰“疫”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 鄭陽在課堂授課

戰場上,文藝戰士從不缺席。抗戰時期孕育出《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等傳世經典,九八抗洪時又誕生了《為了誰》。在這次戰“疫”中,軍事文化學院的“文藝戰士”心繫疫情一線,創作出多部優秀文藝作品,傳遞了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正能量。軍事文藝創演系軍旅藝術創作教研室講師鄭陽便是其中一員。

除夕之夜,鄭陽主動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光,一頭扎進工作室忙碌起來。“作為一名軍人,同時又是一名文藝工作者,抗疫一線的感人故事給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鄭陽將他對抗疫故事和精神的所思所悟,迅即轉化成催人奮進的音符,連續完成《看不見你的臉龐》、《最美你的雙眼》的旋律創作。

作曲的核心工作完成後,距離歌曲發佈還有配器編曲、演唱錄音、MV剪輯等多項工程要做。在疫情影響下,幾乎所有錄音棚都處於關閉狀態,交響樂團與合唱團人員也無法參與歌曲的演奏、演唱和錄製工作。對此,鄭陽廣泛發動了身邊的同事和畢業學員迅速參與到兩首抗疫歌曲的創作任務中來。

鄭陽帶領著臨時組建的“文藝小分隊”夜以繼日地連續奮戰:以現代流行音樂為主體,最大限度地使用midi製作技術還原樂隊的各個聲部,充分發揮純電子音色的優勢彌補缺失聽感,豐富作品的聽覺飽滿度。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 鄭陽作曲創作中

MV製作中,為了讓歌詞內容和音樂情緒達成實時對應,需要出現幾百個不重複的鏡頭。從素材蒐集,到結構設計,再到具體剪輯,鄭陽和負責剪輯的同事逐幀打磨,確保作品每一秒的視聽效果。“一人要頂十人用!”鄭陽和他的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了配器編曲、電子音樂製作、錄音、縮混、MV剪輯等各項工程。

從任務啟動到兩首曲目的最終發佈,僅用用時14天。目前,《看不見你的臉龐》和《最美你的雙眼》已在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今日頭條、騰訊視頻、掌上武漢app等多家媒體平臺陸續展播,為鼓舞全國人民抗擊疫情的鬥志增添了強軍文化活力。

在展出兩首作品後,鄭陽的創作腳步依舊沒有停歇。近期他還參與了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葉小綱領銜創作的抗疫主題歌曲《大愛蒼生》,負責該曲目的配器工作。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疫情發生以來,軍事文化學院廣大師生通過創作積極健康、製作精良又接地氣的文藝作品,普及抗疫常識、禮讚戰疫英雄,以文藝的力量凝聚起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強大合力。這鞭策著每一位文藝戰士要緊緊紮根人民,努力創作出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


作者:董澄 劉徵魯 劉一霖 閆曉強 林梓棟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主管|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
主辦|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宣傳處

監製:吳江根

主編:陳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國防大學一線戰“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