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道出了李愛珍的內心獨白,她一生勤勤懇懇,潛心專研,帶領中國科研事業走向前沿,無奈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而面對外來的橄欖枝,她並未被誘惑,吃水不忘挖井人,她在心中鐫刻著“祖國”二字,始終不忘這片生她養她的土地,她將科研當做生命,用成就鑄造中國科學長城。

為國出征

李愛珍畢業於復旦大學,畢業後一直致力於研究材料學,主要領域是信息科學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在科研上做出許多重大成就,視科研為生命,一腔熱血與青春都奉獻給了祖國,坦言願為黨和人民做任何事。

1958年,李愛珍就職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所,之後一直紮根於半導體材料這一前沿領域,富有科研成果的李愛珍被領導賞識,於44歲時被派到美國卡基尼梅隆大學做訪問學者,此次公派命令一出,遭到眾人議論紛紛。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公派出行美國的機會並不常有,人們自然緊盯著這位置,有人拿李愛珍的政治出身做文章,說她出生於華僑家庭,特殊時期又被批鬥過,此次一去恐怕不願再回國了吧。頂著眾人的猜忌與質疑,李愛珍的恩師鄒元爔院士還是極力舉薦她外派,李愛珍的丈夫也在眾人議論中表態,如果李愛珍最後不回國,他願意承擔一切責任,經歷困難重重,李愛珍終於成功前往美國。

正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俏皮話,國外的月亮比國內的圓,李愛珍在美國實驗室裡見到了國內尚未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其應用領域十分廣闊,在國防、醫療、環保等方面都能發揮顯著作用。

但遺憾的是美國禁止將設備外運,對此進行技術封鎖,李愛珍咽不下這口氣,和夥伴合謀,一起研究了一套專屬於中國的設備,這才讓西方國家側目,不得不取消設備禁運。

李愛珍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帶領我國科學事業邁上新的臺階,回國後她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先後建立了多間實驗室,為科研事業的發展提供基本支持,

如中國科學院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固態源分子束外延實驗室等,甚至在中國開闢了量子級聯激光器這一新領域,這也是李愛珍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這足足消耗了她23年的時間,瀝盡心血才得以成功,美國實驗室評價這一舉措是“國際上極少數實驗室才能做出來的工作”。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牆內開花牆外香

美國時間2007年5月1日,美國科學院公佈年度院士名單,其中有18名外籍院士,而李愛珍是唯一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稱號的中國女科學家,經瞭解,李愛珍此前四次申請中國院士,無奈屢次落選,如今反倒被美國先評為院士,不禁沉思,是什麼造成了這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情景。

有識之士總是惺惺相惜,李愛珍多次申請中國院士,其中老院士郭景坤總是不留餘力的推薦李愛珍作候選人。郭景坤院士做了喉部切除手術,只能通過紙張與發聲器進行交流,即使是在病榻上,他仍堅持為李愛珍寫推薦信,他表示“我無保留地推薦她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對於參選結果,他曾多次表達,李愛珍落選,非常遺憾!

探究李愛珍落選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年齡的緣故,當時評選院士重視科學家年輕化,但是李愛珍於1999年第一次參選時,已經年過63歲了。參照規定,若是參選人年齡超過六十歲,需要六位院士的推薦信,而六十歲以下的參選人,有兩位院士推選即可。

具有國際一流技術的李愛珍,並未被中科院認可,她在院士評選的第一輪就被淘汰了,連初步候選名單都沒進入。經過此事,人們紛紛希望院士制度能就此改革,消除年齡歧視,年輕人富有先進的想法,可科學也是需要經驗積累才能成功的。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因院士制度而產生的荒唐事越來越多,甚

至“局內人”都忍無可忍,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曾呼籲取消院士制度,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審核規則,杜絕評審過程中的一切腐敗行為,雖然他的觀點略顯極端,但不難看出院士評選制度存在漏洞,造成李愛珍不受國內肯定,卻深受國外追捧的尷尬局面。

獲得院士的舉薦並非易事,更何況是六位院士,而李愛珍每次參選都有不少人鼎力推薦,這不正是說明了李愛珍的傑出能力嗎。多次落選,李愛珍沒有過多言語,只表達對力薦她的院士感到慚愧,辜負了他們的期待。

不捨祖國

國內遲遲沒有肯定的聲音,國外卻傳來喜訊,李愛珍被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下輿論沸騰了起來,替李愛珍叫屈,對此她回應,不希望做新聞人物,大家也無須將這兩件事做類比,不必用當選美國院士來引證當選中國院士的理由。

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這份遠洋而來的榮耀,李愛珍十分感恩,美國科學院曾經出過許多諾貝爾獎得主,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是她整個科研生涯的榮耀。但是她也說,做人不能忘本,多虧國家給予的各個渠道的幫助,確保他們的科研設備與科研費用充足,才能取得現在的科研成果,以及美國科學院的肯定。由此,他放棄了美國拋來的橄欖枝,選擇繼續留在中國,直至2001年,她作為一名退休的中科院研究員,仍然堅守在實驗室,繼續為中國科研奮鬥。

作為華僑家庭出身的李愛珍,曾經被質疑,但她用多年的無私奉獻打破了人們的猜想與偏見,華僑最曉得“祖國”二字意味著什麼,即使遠隔萬里,心中的愛也不減半分,對這片土地冠以執著的愛,歌於斯、葬於斯,念茲在茲,至死不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