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在教學上“深耕”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了教師這個舞臺。究其原因,莫過於,滿懷著熱誠之心而來,卻被諸多俗事所擾,本有心桃李滿天下,卻無乃無法靜心。現在制約教師專心認真教學的因素很多。


讓教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在教學上“深耕”


  1. 人際關係處理也成了一個考驗老師的大學問,每年的縣管校聘,縣管校聘的初心是:優勝劣汰,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釆取的方式是:教育市場化!是的政策是好的,可是到了下邊落實的時候,儼然成了校長的一言堂,校長成為“核心”,而那些不注重人際關係,只關心教學的老師卻被“邊緣化”!這一下,校長終於“可以出一口惡氣”了,放眼全校,還有誰敢對我說一個“不”字?突然發現人際關係成了縣管校聘的著重點,何其悲哀。
  2. 評先晉稱。職稱是對老師教學成果的一種肯定,也有助於促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但目前看來,職稱評定頻頻引發爭議,每年學校給幾個不確定的名額,大把人都達到了晉級的要求,這個時候就成了某些人舞刀弄槍之時,看盡人性醜陋。
  3. 公開課你知道一個老師準備一堂公開課需要耗費多少心理,從準備到試課,從磨課到正式開將,這個過程可能得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教師全身心在這個事情的時候,你認為正常的課堂教學還有保證嗎?
  4. 教師失去了過去的話語權,對現在好多家庭來說,我送孩子上學,你就得給我好好伺候著,說話大聲了把孩子嚇哭了我投訴你,作業沒寫完不會寫我投訴你,一句話沒說對我投訴你等等等等,諸如此類,讓教師已經疲於應付這些問題,還這麼教書育人。
  5. 教師的工資一直是人人詬病的話題,再神聖的職業也不得不面對薪資這一現實問題,教師工資待遇低,光靠喊口號是留不住老師的!提升教師待遇屢屢重提,表面上看來是前景大好,但是從提出到落實的距離,遠得讓人心寒,多少老師在等待無果的情況下,無奈逃出體之內。


讓教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在教學上“深耕”


所以請給老師給多的鑽研時間,去鑽研教學,去鑽研因材施教,並不是去鑽研那些變質的人際關係,我很喜歡張雪峰老師的講課,,他能夠在自己的領域裡,把該弄懂的都研究的很透徹

2008年,張雪峰走上講臺。在一開始,他的授課內容和其他老師都一樣——“照本宣科、冗長無趣”,以至於在授課中被學生“質疑”。有一次,張雪峰在大連大學講座,開場不久,一位女生直接舉手說道,“老師,你能不能講點對考研有用的東西?”這次的“質疑”對張雪峰影響很大,他覺得真的需要改變了。首先就是讓自己更專業。張雪峰在採訪中說道,“當時的研招網雖然很方便,但並不能快速查到某一個專業學科方向,有哪些學校在招生。“比如,臨床醫學一級學科有一個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方向,你並不知道有哪些學校在招這個方向。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所有院校、專業、研究方向放到一份EXCEL表格裡。”“以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方向所屬的學科內科學為例,在研招網共有1082張網頁內容,所以就需要打開一個個網頁,複製1082次。而在國內,類似這樣的專業有500多個。”那段時間,張雪峰花了整整三個月“複製、粘貼”。每天9點起床,凌晨2點睡覺,中間正常講課、備課,“三個月就是我一個人做,你說枯燥嗎?當然枯燥,可那是有用的,必須去做。”“所以,想成為行業最頂尖的人,你就得去吃這個苦。”


他的教學模式,很適合大學的學生,可能不太適合我們的成長教育,但是我們可以借鑑,取長補短,我想我們的課堂教育也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能不能多花時間去琢磨怎麼樣讓孩子習慣去上你的課,而不是被迫上你的課,謹以此文,與君共勉。

讓教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在教學上“深耕”

\u0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