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補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完成兩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近日發佈。這是21世紀以來第17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文件提出,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為加快補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指明瞭方向和路徑。

加快補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三農”的穩定發展。

“三農”穩,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穩定就有保障。農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經濟形勢越複雜,越要穩住農業。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只要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充足,經濟社會發展就有基礎支撐,我們應對國際複雜環境和風險挑戰就有了底氣。

“三農”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就會更足。“三農”發展有沒有成效,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就在於農業基礎地位是否打牢打實,百姓“米袋子”“菜籃子”是否供應充足,農民能不能依靠農業獲得更多更穩定的收入。農民增收直接關係到小康成色,特別是目前全國還有近300萬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其中多數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獲取收入,已經脫貧人口的收入中,農業經營收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塊。只有守好保障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底線,才能確保小康之年農民增收勢頭不減弱、趨勢不逆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活力、添成色。

近年來,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農業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短板。


加快補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

一是發展基礎短板。儘管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但基礎並不穩固,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還有很多歷史欠賬,農業環境問題突出,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保障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存在隱憂,“靠天吃飯”局面尚未根本改變。

二是供給結構短板。突出表現為農產品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不強,供求出現結構性錯位,導致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農產品“買難”與“賣難”並存。

三是生產效率短板。我國農業粗放生產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農業生產效率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亦遠低於二三產業。一方面,農業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缺資金、缺人才問題突出,要素活力不足,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良性循環格局尚未形成。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組織效率不高。我國2億多農業經營戶,戶均耕地面積只有7畝多,經營主體能力不強,農業機械使用不經濟,規模效應不明顯。此外,市場效率不高,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設施不健全,物流經營成本高,市場競爭規範性不足。


加快補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是最大的短板所在,也是最大的潛力所在。加快補上基礎、結構和效率短板,我國“三農”發展還有很大空間。這需要我們堅持不懈,抓好已有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地生根,同時還要持續發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力爭取得更大突破。

一是加快將小農戶引入農業高質量發展道路。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和農情,決定了小農戶家庭經營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仍將是我國農業的基本經營方式。農業現代化能不能加快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能不能有效保障,小農戶家庭經營十分關鍵。要保護好小農戶利益,正確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扶持小農戶的關係,特別是要通過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小農戶在參與產業鏈的過程中得到合理收益、實現充分發展。

二是營造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創新價格機制亦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增加有效供給,根本上取決於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當前我國優質農產品供給存在缺口,既與生產能力跟不上有關,也有農產品市場環境不優的原因。由於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不健全,缺乏公平競爭的良性市場環境,進入市場的農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優質農產品不比大路貨收益更高,優質不優價、達標不見效,導致農業經營主體缺乏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積極性。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解決供求結構性失衡問題,需要強化市場導向,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規範市場秩序,加快形成農產品優質優價市場機制。

三是著力形成鄉村“人地錢技”匯聚的良性循環。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加快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改變農村要素單向流出格局,更為關鍵的是要形成要素良性循環,提高農業要素配置效率。其中,人地關係又是關鍵。如何讓進城群體能安心落戶、安心發展,如何讓返鄉群體、工商資本等入鄉創新創業,要在農村“三塊地”改革(即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上有更大突破,構建起基於城鄉人口流動的土地權益匹配機制,增強要素流動協同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形成良性循環。


加快補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

總之,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我們既要把當務之急的事解決好,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又要著眼長遠發展,抓好“三農”領域的基礎性工作,補齊短板,從而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