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黄河边农村76岁农民40年的烧制瓦罐经验,手艺为啥没人愿继承


天一入冬马上就冷下来了。山西运城黄河岸边的一个偏远农村村东边,在一个平时很少有人走到的山沟,一位老人正挽起袖子,给晾晒好的陶土瓦罐上釉子。

这位老人姓黄,今年76岁。今天天刚亮就从村里早早赶到烧瓦罐的土窑来,已经忙乎了3个多小时。古稀老人累了,他晒着太阳,一边吃饼子一边等老潘,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老潘是黄大爷做瓦罐唯一的一个搭伙人。因为今天上完釉子要装窑,老潘不到,黄大爷一个人啥也干不成。老潘是把要去南方打工的孩子送到县城的汽车站,知道今天要忙,所以没等孩子进站他就急着往回赶。

黄大叔前些年可根本不缺帮手。他说自己干这行40多年了,早先光是他们村里做瓦罐的就有40多户,哪家没有几个伙计帮工。可现在,全县恐怕只有5到6个匠人了,而且还都像他一样有了一把年纪。

过去家常过日子用的好多种瓶瓶罐罐,都被后来的不锈钢、玻璃、塑料、铝制品替代了。黄大爷说,出一窑400个瓦罐,一般要7到10天时间,那些年每年要烧几十窑,现在每年最多只烧几窑。他的瓦罐是邻村的一个农民包销的,一个能卖十几不到20块钱。要不是家里还有6亩苹果树,光靠这挣钱根本不够花。


黄大叔说做瓦罐需要有手艺,整个过程从晒土开始,和泥、把硬、纯泥、制条、上雷子、塑形、阴干、上釉子,到装窑煅烧,每一步都有讲究。做瓦罐还是个又脏、又苦、又累的活儿,一年下来挣不下多少钱,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现在补充解释一下这种瓦罐的用途特殊在哪里。山西很多地方的农村在给离世的人下葬时,都要用这种瓦罐当陪葬品,运城当地人叫做发罐,就是希望后辈的人能够发财发家发达的意思。只要土葬的民俗和形式还在,这种瓦罐的需求就或多或少还有。

黄大叔说,连他自己的孩子也是左右不跟着他学,常年在外头打工。眼看自己一天天在变老,他很担心这门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就这么要失传? 笔者也感叹身边身边很多耳熟能详的传统工艺在断续,不过,世间总在维持总体平衡,老产品的消失和新产品的出现总是相伴相生的,像黄大叔这样的老手艺,存有存的道理、失有失的原因,关键在于有没有传承和发展的动力。您怎么看呢?【想看更多百姓故事请点击右上角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