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新冠”肺炎爆發的第50多天,看了韓國電影《流感》。


韓國人擅長拍攝災難片,《流感》上映於2013年,雖然劇情略狗血,但影片對亞洲社會的捕捉很到位。尤其對比著當下新聞和微博裡滾動發生著的一切,就像在另一個空間裡發生的現實。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電影開頭,一群偷渡的難民被集裝箱運到韓國的盆塘市,臨行前已有人染病,到達韓國後蛇頭髮現全車的人已經全部死亡,只有一名倖存者活了下來。(看到此景時,誰能不想到就在數月前英國的那樁慘烈新聞,39名疑似偷渡客在零下25度的集裝箱內死去)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殊不知,這些偷渡客死於豬流感病毒,致死率以及傳播率非常高,蛇頭在打開車門的那一刻已經接觸到了他們的排洩物,那個倖存者後來也開始逃亡,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開。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致命的豬流感病毒,就這樣在藥店裡散播給了毫無察覺的媽媽、孩子、老人、藥劑師。


應是為了劇情發展需要,這種病毒被設定得更兇猛,感染者36小時之內就會出現症狀,身上起紅斑、高燒、甚至吐血,死亡率接近100%,簡直比埃博拉病毒還要恐怖。


當醫院收治第一例瀕危患者時,德高望重的醫學教授就察覺到了異樣,並上報給盆塘市政府,而盆塘議員的反應是:不以為然,麻木自大。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教授建議封城,盆塘市議員傲慢地說,你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專家的無奈,官員的傲慢和愚蠢(科學在政治面前似乎總是會被輕視),而災難就這樣發生了。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一夜之間,烈性病毒經過變異,迅速在盆塘市內蔓延開來,醫院擠滿了感染者,超市開始陷入搶購潮。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情況越發失控,疫情已經紙包不住火。韓國總理最終決定封鎖盆塘市。


但政府繼續昏招迭出:對全體市民實行強制大隔離。


政府派出軍隊挨家挨戶搜查,將感染者和健康人統統集中到簡易的塑料帳篷隔離區統一管理,並承諾非感染者48小時沒有出現症狀就可以離開隔離區。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然而,將感染者和健康人集中在一起隔離是更愚蠢的舉措,因為人群密集,隔離區設施簡陋,只會讓感染人數急劇增加。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教授說這樣會讓感染者上升到50%的比例,總理則說,那不是還有50%沒有感染嗎?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在隔離區內,有一個更大的謊言。感染者一旦被查出,就被扔到某個區域等死,甚至直接被扔去火化。


在這種情況下,人人自危,互相猜忌,更有甚者趁機煽動人心,教唆群眾逃出盆塘到各個城市傳染其他人…


我很愛看災難片,看完此片突然意識到:瘟疫才是人類最大的災難。一查數據,果真如此。天花僅在20世紀就殺死了3億人口,比一戰二戰加起來死亡的人數都要多。


而且相比純粹的天災,瘟疫更容易演變成“人心的災難”。


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安全感,逃避風險。所以像傳染病這種在日常生活場景下無聲無息開始的災難,發生時往往不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等意識到風險已經來臨時,往往已經成為大禍。


難怪西方對喪屍題材樂此不疲,這本身就是一個人的生存哲學命題。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1.電車難題


電影的聰明之處在於,它把觀眾置於一個很著名的道德困境 ——“電車難題”。


看過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 Michael J. Sandel的《公正》公開課的讀者應該都知道,他的第一課就講到了這題。


假設你是一位電車司機,你的電車正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沿著軌道飛馳。這時你發現,在軌道的盡頭有5位工人。你想停下來,但是你的剎車失靈了。你很絕望,如果你撞向這5位工人,他們必死無疑。


忽然你發現,在電軌道的盡頭前剛好有一條岔路,岔路上只有1位工人在工作。所以,你可以選擇把電車拐向那條岔路,撞向那1位工人,救活另外5位。你會怎麼做?


影片裡,發生了好多次這樣的場景: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場景1:一家超市內出現了感染者,警方隨即下令封鎖超市。超市裡的市民頓時亂作一團,有跟警方衝突的,有嚇傻的,更多人四散逃逸,尋找出口。


假如你是市長,超市裡的人,就像軌道上的那1個工人,超市外的人,就像軌道上的5個工人,你會不會下令封鎖超市?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場景2:盆塘市民被集中隔離後,大部分感染者已經瀕死或死去,並被殘忍地直接推去火化。剩下的健康市民得知這一真相,認為他們已被政府放棄,憤怒地衝上街頭,他們的口號是要去首爾,只有首爾的人也被感染了,政府才會重視他們。逼近那條軍隊重兵把守的封城警戒線。


假如是你,會不會為了保住有4000萬人口的韓國,放棄有40萬人口的盆塘?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場景3:女主角金仁海是疫情核心團隊的醫生,可她的女兒美日也被感染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被查出感染後送到感染區基本就意味著死亡。於是她隱瞞了女兒的病情。儘管她也知道這意味著女兒可能傳染給更多的人,甚至在男主角頂替她女兒進入感染區時,她也保持了沉默。


假如是你,你會不會為了保住自己唯一的女兒,而讓別人承擔被感染的風險?甚至犧牲生命?


2.多數人VS少數人


電車難題,最早是由哲學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這個難題的提出,主要是用來批判功利主義的。


什麼是功利主義?照這個流派的祖師爺邊沁的觀點:就是所有的制度也好,決策也好,是要為大多數人的幸福和快樂而服務的。


純粹理性批判的大神康德不樂意了,假如這個幸福與快樂是建立在少數人的痛苦之上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大家都看過吧?那就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1884年英國失事船隻上的三個人為了生存,吃掉了另外一個病弱的同行少年理查德·帕克。


“電車難題”,就是這樣一種思考。犧牲少數人,造福多數人,就一定是對的嗎?生命的價值可以用數字來衡量嗎?


其實這個難題多少年來一直有人爭論不休,至今都難有定論。


但如果你一旦開始思考這個難題,不至於不假思索地選擇“多數人”,就是進步。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再從我們普通人的角度代入多數人和少數人:


就拿這次“新冠肺炎”事件而言,我們已經可以劃分出一條清晰的“少數人”和“多數人”的鄙視鏈:


對武漢人而言,漢口人是少數人;

對湖北人而言,武漢人是少數人;

對中國人而言,武漢人是少數人;

對全世界而言,中國人是少數人。


你今天為自己進入了多數人的陣營而感到慶幸,明天就可能被划進了少數人而感到傻眼。


就好比,假如我是一個武漢人,恰好在封城之前“逃”了出來,因為我不想做“少數人”,我想跳進“多數人”的世界,因為那裡讓我感到更安全。孰料,事情跟我想得不一樣,外面的“多數人”並不想接納我進入他們的陣營,我處處碰壁,結果,既回不去“少數人”,也進不去“多數人”,反而變成了“更少數”的人。


這種悲劇的事例是當下也在發生的。


所以說,多數VS少數,永遠是一個動態的哲學命題,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劃分並維護一方的利益,都是刻舟求劍一般地愚蠢。


尤其,我們討論的主體,是“人”的時候。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3.不要忘記你是人,所以你永遠可以“選擇”


瘟疫是一面鏡子,照出世間眾生相。


這種影片,最值得探討,也最不值得探討的,就是人性。


這裡面,一定有自私的人,愚蠢的人,膽小的人,趁火打劫的人。


眼裡只有數字,沒有人命的官僚;為了撈政治紅利煽動人心的小人;為了賺錢鋌而走險的蛇頭;


為了救女兒而體現出自私一面的女主。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所有人永遠都是從自私的角度考慮問題,災難只會越滾越大。


正如影片裡,從一個被官員忽視的傳染病,演化成軍民對峙,整個城市幾乎要被轟炸機夷為平地的地步。這個災難被自私的人心不斷放大、惡化。


正如這次國內疫情裡,一方面有四散逃竄的武漢人,一方面是圍追堵截的全國人民,而互聯網又放大了這一切。如果逃跑是出於恐懼和對醫學的無知,那麼毫無根據的拒絕和歧視也是矯枉過正和冷血的。


在這種荒誕的對比之中,似乎大家都只配“活著”,而不在“生活”。


但如果放下自私的立場,迴歸到一個人的基本良心,你就知道,你永遠可以選擇,而選擇必有代價。


但好在,影片裡也一定有正義的人,勇敢的人,善良的人,不計代價幫助別人的人。


而在現實裡,這樣的“沉默的大多數”,一定是更多的人。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這裡面有為了保護有抗體的偷渡客而殉職的醫生;有為營救陌生人一次次把自己置於險境的消防員男主角;也有在母親面前被喚醒了良知的士兵。


正如這次“新冠肺炎”裡,有逆行的醫生護士趕往疫情一線;有海外千方百計募集醫療物資的同胞;有主動給武漢旅客提供住宿的酒店老闆;更有捐出一萬多隻口罩,但那卻是別人給他以貨抵款的農民…


這些平凡的人,在災難來臨的時候,毫不猶豫做出了“善良”這個選擇。


同樣,電影裡力挽狂瀾的也是年僅六歲的美日的善良。


是她對那個倖存的偷渡客的善意,讓偷渡客願意被她媽媽抽血提取抗體,並讓已感染的美日活了下來,成為唯一的拯救所有人的希望。


也是她以一個孩子的純真哭著奔向軍隊的槍口說,不要開槍打我媽媽,讓所有人動容,最終讓40萬人免於和軍隊同歸於盡。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影片最後的結局還是光明的,雖然過程裡的黑暗讓人細思極恐。


政府的選擇,到底是對是錯?小女孩有了抗體才讓總統決定力保盆塘市,可萬一她沒有呢?難道整個城市的市民要為此陪葬嗎?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人類連這點基本道義都失去了,還還叫人嗎?


好在對比之下,我們政府的舉措還是讓人安心得多的。


至少,武漢絕對不會被放棄。中國人也不會放棄。


回到之前提到的“電車難題”。


我個人認為,這只不過也只是個思想實驗而已,所以你怎麼選,都是個艱難的決定。


真實的世界裡,總能有第三個選擇、第四個選擇。


這種選擇的標準,正如桑德斯教授推崇的康德所言:


人類社會的一切道德法則不是基於其他任何目的,只是為了人本身,以人為“最高絕對目的”。


社會是實現個人目的的工具,個人不是實現社會目的的工具。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每一天,我們看到的疫情數字後面,不是死掉了100個人,而是一個人死掉了,一個家庭破裂了,這樣的故事發生了100次。


我們只有把每個在痛苦中的人當人看, 才不會發生那種“愛國而不愛人”的精神分裂狀態。


是《流感》,更是人心的災難

文章寫到這裡的時候正是31日的凌晨4點,傳來世衛組織宣佈本次疫情升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的消息。許多人熬夜等待的消息落地,現在,我們終於成為了世界暴風圈中心的“少數人”。


恰恰在此刻,我們卻應該平靜。


我特別喜歡一位曾參加過非典的醫務人員“朵微”在另一部影片《傳染病》下面的留言:


在大規模瘟疫面前人力顯然很單薄,挽救的速度也很微弱,或者根本沒有挽救的方法。陰謀論有存在的根據與理由,但也可能是人性絕望時的扭曲。

當我們每時每刻在抱怨生活中的一些什麼的時候,恰恰該常常提醒自己:有些人始終默默堅持著些什麼。這就是生存的規律。


致此片。



李么么,主業媒體人,副業諮詢師。數十篇百萬+爆文作者同時精通易學、心理學。個人諮詢nvshenshiwusu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