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座准噶尔古城,因城内兵民混战而衰落,至今380年依然不倒


新疆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被誉为“江格尔的故乡”,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的发源地。在《江格尔》史诗中唱到:“他的国家四季长青,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他的家园没有冬天,始终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微风习习地吹拂,细雨绵绵地降落,圣主江格尔汗的家园,犹如仙境一般。”可见在美丽的和布克赛尔,处处体现着史诗里歌唱的和谐、安乐之美。

在和布克赛尔县城以东五公里处,有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城,虽然历经三百八十年已经破败不堪,但是依然从它的规模能看出当年这里的繁华和雄伟。

这个地方叫准噶尔古城遗址,初建于明崇祯十二年至十六年,它是准噶尔汗国的创建者巴图尔珲台吉在位期间修建的,是准噶尔汗国初期的王廷,一度曾为准噶尔汗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这里面朝雪山,天地苍茫辽阔。冬天的古城遗址被白雪覆盖,放眼望去像矗立在大地上的一首边塞诗,苍莽而又豪迈。

现存古城呈方形,边长约500米,城墙高5米,顶宽4.5米,下底宽8米。城中主要遗址都分布在古城的中部偏北,其余皆为平地,城墙北面、南侧各有一城门遗迹,东侧没有门。

航拍后发现准噶尔古城遗址的选址非常讲究,周边风光秀丽,水草丰美,南面是连片的森林,西面是肥沃的耕地,其余两面是翠绿的山岗和草场,城中水源极其丰富。从战略上讲,该城和平时期,是发展农牧业的风水宝地,一旦烽烟四起,即使被敌人围城一时,也不会很快断水断粮。

可见该城的修建是经过周密的勘探和规划的,古人非凡的智慧令人惊叹。古城占地面积16.81万平方米,呈方形,其总体建筑结构分外城、内城、宫城区。除此,城外还有护城的壕沟,绕城一周。

从遗址看,古城墙的四个角上原来各有一个圆形的岗楼,北、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城中的主要遗迹都分布在城的中部偏北,有房设残垣,有夯土台等。在城的西北角有一藏式佛塔遗迹,发现有经文、泥制佛像和铜念珠,1972年尚存,后遭雷击而毁。当时的寺庙中有许多供传播黄教的活佛和喇嘛使用的佛殿和房屋。

宫殿区位于内城中部,是城中最壮观,最华丽的建筑,是当年巴图尔珲台吉、僧格珲台吉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有关历史文献中所说的“准噶尔皇宫”。在宫殿旁边有个大型红宝塔。据当地牧民讲,该塔在1970年前尚存,高约10米,后被雷电击毁。

在城区内现在也可以找到许多旧时的砖头瓦块,其上刻有的兽头、鸟类、花草图案,建筑形式多样,且细致美观,体现了卫拉特蒙古特色和建筑艺术风格。

城外北部还有很多建筑物,可能是当时准噶尔汗国的商铺,居民、宫中士兵居住区和粮仓及家禽养殖场所。

该城北面有两棵古老的杨树,据说那是在准噶尔时期征集马匹时竖立的两个木桩上长出来的。现在这两棵树中的一棵已经枯萎,另一棵仍枝繁叶茂的生长着。

因古城墙为黄土筑就,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已经很脆弱,虽然没有看到禁止登墙的警示牌,还是建议来此参观的人们不要登墙,毕竟是古代遗迹,这里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关于古城的衰落众说纷纭,正史上记载说,1671年,噶尔丹称汗,将政治中心移到阿尔泰山南坡,准噶尔古城因此逐渐衰落。

而在和布克赛尔民间流传的说法很有趣。据说,当时城里住着一个铁匠,一天它牵着马去赛尔山的松树沟烧木炭,晚上回来时马背上的木炭着火了。于是马儿受惊东冲西撞,冲进城中时引起了多处火灾,此时城里兵民以为有人趁黑袭城,于是敌我不分产生了混战。一夜过后死伤无数,血流成河,百姓四处逃散,从此准噶尔古城开始衰落。

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圈土坯城墙,在寒风中诉说着西域曾经的过往,往来者寥寥无几,知道的这里的人也不多。历史就是这样,无论多么辉煌,最终都变成历史的尘埃。关注路灯摄影,为你分享更多旅途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