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力築群眾精神“心”樂園:貼身大講堂 入耳更入心

農村有文化禮堂,社區有文化家園,城市有文化廣場,高校有文化講壇,企業有文化俱樂部……近年來,河北大力建設基層群眾聽得進去、坐得下來、利用得上的五大宣傳文化陣地,以一大批特色做法有效傳播了黨的好聲音,培育出服務群眾思想文化工作基層“根據地”。

特色“擴音器”:入耳更入心

每天清晨7點半,河北臨西縣東留善固村的大喇叭廣播站準時廣播,“國家大事”“縣鄉聲音”“村情動態”等節目依次播出,年近7旬的老黨員呂廷祥誇讚:“耐聽!”

時代向前推進,但部分上了歲數的農民群眾在使用新興媒體方面還不是那麼順當,大喇叭在河北農村重又響起。

“對大喇叭有感情啊,群眾感覺很親切。”河北任縣馮村黨支部書記劉孟軍說,“現在,村民無論在村裡散步,還是在田裡幹活兒,都能通過大喇叭聽到黨的聲音。”

針對不同人群,河北各地湧現出“小馬紮”“紅馬甲”“大喇叭”等一大批特色“擴音器”。在河北南和縣左村,“小馬紮”宣講團經常在村文化禮堂,以“三句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作宣講演出。76歲的退休老教師靳同生是左村“小馬紮”宣講團團長,他對記者說:“我是一名老黨員,能在退休後發揮餘熱,把黨的聲音傳到村裡,很有意義。”

超過6.3萬名擇優選聘的基層義務宣教員奔走在燕趙大地,他們手拎小馬紮、小板凳,頭戴小紅帽,身穿紅馬甲,深入農村文化禮堂、田間地頭宣講。

臺上演節目,臺下誇政策。在聽完宣講隊的演講,左村種糧大戶馬海朝很是激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俺可是吃下了定心丸。”

基層“根據地”:貼身“大講堂”

一個個城市社區文化家園和文化廣場,成為市民身邊的“大講堂”。

“社區文化家園每天有文化講座、文藝活動,老人們練書法,孩子們玩玩具,還有志願者服務,在這裡,大家都成朋友了。”石家莊市新華區北新街社區居民司俊武說。

在河北,一大批城市文化廣場,讓市民在休閒娛樂中接受薰陶和教育。

每天清晨5點,李大爺都會來到石家莊市裕華區石門公園晨練,他說:“公園裡到處都是圖文並茂的知識介紹,現在帶孫子來這兒,可以一邊看花草,一邊給他說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講塞罕壩……”

學校文化講壇、企業文化俱樂部日益“火爆”。日前,河北師範大學的文化講壇如約開講,黃順力教授發表題為《道路自信: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的生動演講。學生楊磊說:“文化講壇特別受歡迎,得早早搶座,不然只得站著聽。”

在邯鄲鑫盛集團企業文化俱樂部,煉焦車間主任侯慶生正為積極要求入黨的同事們上黨課,講授自己的入黨經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少清告訴記者,文化俱樂部既是職工綜合性文化活動場所,也是學習充電的課堂,“在這裡,無論走過或休憩,都能學習到黨中央的最新指示精神。”

記者瞭解,為鼓勵五大宣傳文化陣地建設,河北省委宣傳部每年選樹農村文化禮堂100個、城市文化廣場40個、社區文化家園100個、企業文化俱樂部10家、高校文化講壇10個,對錶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通報表揚。

2017年,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受到表揚,俱樂部負責人苗麗霞感到振奮:“我們要繼續努力,使文化俱樂部成為職工修養身心的憩息地,汲取文化營養的精神家園,切磋技藝的交流平臺,追求進步的加油站。”(新華社記者 李繼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