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正陽門上北眺】中華門,清稱大清門,明稱大明門。中華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是天安門的外門,也是皇城的正南門。古人以南方為尊,因此中華門在明清時期享有國門的待遇,其規制很高,又稱“皇城第一門”。
【中華門正面】從規制上來看,中華門是一座單簷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很像明十三陵、清東陵裡的大紅門。據《大清會典》記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簷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正因為這座門非常重要,官員到此後,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皇權的尊崇。
【中華門前的棋盤街】明清時期,中華門三個門洞日常處於封閉狀態,只有遇到重大節日才會開啟。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從側門通過。而皇后一生只有一次從正中門洞經過,就是大婚迎娶進宮時。當然,普通人根本沒有資格穿過。
【八國聯軍穿過中華門】大明門修建完畢後,明成祖朱棣讓大學士解縉題門聯,縉書題寫的門聯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解縉的這副門聯讓朱棣非常滿意,“成祖大喜,賜齎甚厚。”在中華門的南側左右有石獅、下馬碑各一;門前為正方形深廣數百步小廣場,周圍有石欄圍繞,俗稱“棋盤街”。
【中華門前的棋盤街】在中華門的北側是天安門廣場,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110間,稱“千步廊”,又向東西折南北向廊房各34間,皆連簷通脊,中華門兩側左文右武,中央各部衙署對列東西。據史書記載,清代的千步廊從天安門前到大清門內,東西各有144間,共288間。
【光緒皇帝從中華門經過】這張照片反映的是光緒皇帝去天壇祭天的場景。明清兩朝,每逢冬至日祭天是無比重要的一件事,禮儀隆重繁複。比如清朝就規定:“每逢祭祀,於陳祭器之後,即令御史會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執事各官,如有在壇廟內涕唾、咳嗽、談笑、喧譁者,無論宗室、覺羅、大臣、官員,即指名題參。”
【站在天安門上遠眺】這張照片拍攝於1950年國慶,當時的天安門廣場還沒有擴建。同時,在天安門廣場南側還能看到中華門。前面提到中華門正中間的門洞一般人無法出入的,可明朝時出現了一個特例。明正德十六年,一個年僅14歲的少年卻破例從大明門的正中間走入紫禁城,他的名字叫朱厚熜,即後來的嘉靖皇帝。
【封鎖狀態的中華門】民國建立後,政府決定將大清門改名為“中華門”。原清朝大清門門匾材質是石板,並用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板中。門匾被扯下來後,工匠們發現石匾材質上佳,於是決定在背面篆刻上“中華門”繼續使用,可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大家都懵了,原來石門匾的背後刻著 “大明門”。
【太監在門前迎接溥儀入宮登基】1908年12月2日,年僅3歲的溥儀登基,父親載灃成為攝政王。溥儀登基時正值北京城最寒冷的冬季,照片中的太監們在大清門前已經等待多時,他們凍得瑟瑟發抖,臉上充滿愁容。當時的大清門牆壁斑駁,溥儀乘坐轎子將從中間門洞進入紫禁城。
【晚清時期的中華門】“煌煌古燕京,金元遼開創。初興靖難師,逐駐時巡仗。制掩漢唐閎,德儷商周王。巍峨大明門,如翠峙南向。”這是明末顧炎武對北京城的描述,可見大明門在明朝人心目中的地位。1954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中華門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