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村級小學,有人大代表申請恢復,教育部迴應:不宜一刀切

去年的全國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改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其中有一點是想要恢復村級小學,最近,我們看到了教育部對此問題的回覆,表示:各地情況有所不同,不能實行“一刀切”的推行。

以前一個村一家都三四個孩子,少的也兩孩子,多的五六個,成年後很多努力打拼搬遷到城市,剩下的現在至少百分之六十都是一個孩子,最多倆孩子,現在很多村裡常住人口不足50人,連個孩子影都看不到。


消失的村級小學,有人大代表申請恢復,教育部回應:不宜一刀切


朋友表示:我們村撤的時候一個年級兩個班,一個班50人左右,人也不少,去其他村上學不方便,四年級就寄宿了,甚至在我那個學校,也有一年級寄宿的,只有週末可以回家,同樣過來了,所以不應該過分遷就孩子。

有父母關愛的孩子絕對比幾歲就丟寄宿制不管的孩子成長要更健康,城裡長大的孩子高中去住個寄宿制家長都心疼捨不得,讓一個幾歲的孩子去寄宿制那是逼不得已才去。

鄉鎮沒有學生?鄉鎮學校都是可以寄宿的。不是撤銷了學生沒地方讀書,是村小沒幾個人去讀書才撤銷。許多農村是因為撤了學校,大人不得不隨子女出去,學校撤了總不能讓孩子不讀書吧!這應該是很多人建議恢復村鎮小學的原因之一,還有學校是因為沒有老師撤併的學校。


消失的村級小學,有人大代表申請恢復,教育部回應:不宜一刀切


現在的寄宿學校收生活費,不收住宿費,一個學期千來兩千塊,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完全承擔得起。特別困難的家庭自有國家補助,而且孩子能適應生活,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的,不要低估了他們。

其實這都不是問題,你說幾個學生的學校還怎麼開呢?即使開了,在當地找個代課老師給孩子包攬所有科目,甚至幾個年級的科目,這教學質量你覺得行嗎?國家如果都配備正規老師,配置得過來嗎?我們得面對現實。

現在大部分家長外出務工,把小孩留在老家與老人共同生活,老人過於溺愛,生活和習慣養成存在較大問題,不但沒有讀好書,相當一部分的小孩成長也有問題。


消失的村級小學,有人大代表申請恢復,教育部回應:不宜一刀切


紙上談兵,不行,得實際考察,撒校為樓市做了不少貢獻。

我老家小學已經撤銷七八年了吧,一個鎮一所,現在的情況是如果不控制轉學,鎮小學也黃了,孩子都去縣城,同樣住校,就直接去縣裡了。老家鄰居家孩子小學一年級就住校,已經上初中了。

恢復村小的確要謹慎!隨著農村空心化,留在農村的人口大幅縮減,不足幾個人規模的村小不可能真正提供有質量的公平教育,我們還沒有富裕到給幾個孩子或者十幾個人的學校,提供完整的資源保障。


消失的村級小學,有人大代表申請恢復,教育部回應:不宜一刀切


從教室實驗設備到全部所有學科的老師,只能湊合,一個老師兼多門課程。而優秀的老師長期到村小工作也是不現實的。因此,相對集中辦學是更符合目前現狀的選擇。如果只是一味站在道義高地唱高調,大規模恢復村小,恰恰只能繼續提供低質量的教育,從這個角度看,是好心辦壞事!

老百姓容易被鼓動,其原因是老師都不願去農村,即使去了農村,也只是為了那一份薪水,誰也不會專心教書,為了孩子有經濟能力的首先選擇進城,生源越少,老師越沒心思,其實,農村孩子比七十年代沒少多少,政策引導的結果。


消失的村級小學,有人大代表申請恢復,教育部回應:不宜一刀切


可以採取聯村辦學,一村一校是不可取的,不能為了方便離家近,就害了孩子,我是一個初中開始出來住校的,懂得這個道理,當年留在村裡上學的,一個高中的都沒有。

可事實是確實因為沒有學生才撤銷村小的,合併到一個學校,並不是一個鄉一所學校都沒有的。

有網友說:我們鄉今年就合併了七八所村小,總共加起來才30來個學生。撤銷合併的標準是隻要學校在15人以上就不會被撤銷,現實是不要說一所學校15人了,幾所加起來才這麼多,一所學校三五個人,甚至只有1個學生,還有開辦的意義嗎?


消失的村級小學,有人大代表申請恢復,教育部回應:不宜一刀切


再者,孩子需要集體生活,從小培養社交能力,天天這麼幾個學生一起,這一方面嚴重缺乏;幾個人的村小基本都是一個代課老師包攬所有課程,教學質量可想而知。總之,幾個人的村小不單造成資源浪費,對孩子是很不利的,幾年落下來的知識,在以後是很難補上來的!

關於以上這些,你是怎麼看的?下期再見!

聲明:以上信息只是作為傳播的用途,如果有侵權或信息有誤,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修改或刪除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