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石油資源的重要性在整個20世紀都是毋庸置疑。隨著更多新興產業與技術發展,其對國民經濟的促進和維繫作用都在與日俱增。因此,關於石油價格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在經濟、金融、政治乃至軍事層面造成井噴式效應。發生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就是籠罩在當時人們頭上的可怕陰影。


筆者不是金融發燒友,無法從技術層面分析全過程的來龍去脈。但卻可以捕捉那些發生在1970年代前後的重大事件,梳理這場全球危機的前因後果。


四處受限的美元擴張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1944年的佈雷頓森林會議簽字現場


要理解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爆發,就必須明白當時的世界處於怎樣的格局之中。自1944年的佈雷頓森林體系誕生後,美元首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貨幣之王。但鐵幕降下與冷戰的徹底爆發,實際上與美元的世界霸權形成了微妙對沖。也就是說,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及其海外分支,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美元體系的輻射範圍。


當然,這個問題在1950-60年代尚不明顯。原因說出來也不難理解,由二戰造成的舊秩序瓦解,一度給美元體系的海外擴張提供了充沛空間。尤其是那些因戰爭而造成嚴重損失的西歐國家,都急需大量資金注入本國市場,充當復興經濟的動力來源。至於引起二戰爆發的更多舊經濟問題,也使加入北約的伊比利亞國家與土耳其需要類似補助。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二戰後 美元首先通過馬歇爾計劃向西歐擴張

因此,美元的資本擴張在鐵幕攔腰截斷歐洲之處,保持著強盛的擴張勢頭。直接與黃金掛鉤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也確保美聯儲的綠色印刷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不過,二戰本身還不意味著美元新世界的徹底降臨。哪怕是在抱團取暖的西方國家內部,也有許多讓華盛頓感到不舒服的格局依然運行。例如英法荷比四國的殖民地體系,在很大程度上維持著各自的“封閉經濟圈”。儘管有印巴獨立和中東國家的放飛自我,卻依然需要在邊境面臨前宗主國的長期軍事存在。加上管制經濟模式在歐洲本土盛行,進一步阻礙了美元資本的直接流散。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深陷印度支那戰場的法軍 就不再能獲得美國支持


因此,在1954-1975年之間,美國就親自動手將這些殘存的殖民帝國悉數摧毀。從法屬印度支那戰爭結束到葡萄牙宣佈放棄所有海外領地,順便也讓是重要盟友的皇家海軍從蘇伊士以東撤退。


然而,這些看似是剪除限制的進步行動,實質上沒有為美元體系的擴張提供多少機會。許多前殖民地國家,在藉助美國勢力勸退宗主國後,就為各種目的而倒向蘇聯陣營。而他們的離去也讓歐洲國家完成戰略轉型,不再為海外軍事投送和強大影響力支付成本。當他們的海軍紛紛萎縮為北約集體的分艦隊,蘇聯基地就如雨後春筍般的插旗全球。美國則被迫獨立扛起全球水域的秩序維持重任,背上了從未有過的沉重負擔。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殖民體系的瓦解 也意味著蘇聯勢力的全球擴張

不堪重負的金融體系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蘇聯的全球擴張 又迫使美國陷入越南戰場


因為盟國的防務支出旨在防禦西歐本土,不可能為遠方的事物繼續攤派。但這些地區的市場要麼過於簡陋,要麼就是對美國持抵制態度,使得美元資本實際上無法收穫多少回饋。


相反,隨著蘇聯擴張與盟友實力的迅速衰微,美國還被迫踏入越南戰爭的沼澤泥潭。在一個歷史上與自己關係並不密切的地區,耗費大量的資源,卻繼續不能收穫多少實質性利益。鉅額的戰爭花銷與保護西歐的既定任務,成為加速美國通脹貶值的兩大助力。結果,在美軍徹底從越南撤軍前,尼克松總統就被迫終結了布雷默森林體系。這也是由於同黃金綁定的貨幣體系,已無法跟上印鈔票的流水線操作。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宣佈結束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尼克松總統


正是這樣的歷史進程,讓更多第三方力量在冷戰的高壓之下孕育而生。例如與石油息息相關的歐佩克組織,就由委內瑞拉和伊朗共同倡議組建,並迅速吸納了大量海灣產油國加入其中。當他們彼此抱團結成價格同盟,就對歐美本身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衡制效果。新興的以色列國也由美蘇兩強的小算盤而橫空出世。定期爆發的中東戰爭,則為後來的石油危機埋下了導火索。


最終在1973年,以阿拉伯國家為主的歐佩克組織點燃引線,將西方國家自己埋放的炸彈全部引爆。為支援埃及和敘利亞發起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不少歐佩克組織成員對歐美國家實施了石油減產和禁運。由此引發的能源價格上漲,對許多西方國家的經濟造成迅速而有力的衝擊。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成為引爆石油危機的導火索


當許多加油站掛出沒有燃油的標牌,憤怒的民眾開始紛紛走上街頭遊行。但政治家還需要應付國內外企業家、金融寡頭和盟國大使的多重拷問,形式非常被動。全世界似乎都看到了西方世界的末日,並從未如此深刻的感受到石油資源重要性。


反倒是那些隔離在美元體系之外的地區,似乎能在劫難中獨善其身。例如同樣大量產油的蘇聯,就藉機獲取了大量外匯收入,併為紅色帝國在70年代的急速膨脹奠定基礎。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石油危機期間 美國加油站門口的尷尬告示牌


程度不同的深遠影響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依靠原油價格飆升 蘇聯的經濟實力獲得大幅提升


然而,這次石油危機的真正威力,還是被後人在某種程度上所高估。那些早已成型的世界格局,不可能因為1-2種非壟斷資源波動而產生翻天覆地變化。


僅以歐佩克國家的自身稟賦來說,禁運實際上就不具備長期操作性。因為油氣田並不只存在與他們境內,同樣可以在北海、墨西哥灣、非洲與美國本土等地找到替代來源。如果阿拉伯世界長期保持硬氣態勢,那就會逼迫西方世界將原油供應鏈從中東轉移到世界其他地方。事實上,許多美國的產油州和鄰國墨西哥,就因石油價格暴漲而撈取了一波逆勢繁榮。前文所說的蘇聯經濟飛昇,也對歐佩克成員造成巨大沖擊。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全球的油氣田分佈 無疑遠超歐佩克覆蓋範圍


此外,阿拉伯聯軍的不可逆潰敗,也讓石油禁運的反以色列效果不再有真正意義。因此,即便是雙方矛盾的最尖銳時刻,來自中東的原油依然會對部分國家保持運輸暢通。最終,除了被銘記在心的巨大陰影,這次石油危機的輻射程度在短時間內就消散完畢。


然而,也正是這次石油危機,對全人類的命運產生了許多不可逆影響。當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經濟衰退,許多原本以走向大政府管制經濟的國家,紛紛調轉方向往另一條路前進。於是在1980年代,里根與撒切爾夫人的“政治婚姻”在美英兩國如期上演。他們的具體施政方案因本國情況而稍有不同,但無不強調減稅、放鬆經濟管控和鼓勵市場自我消化“慢性疾病”。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以里根為首的新自由主義政治家 紛紛走向前臺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1980年代的美國提款機


許多汽車廠商也紛紛採納技術革新,研發出更為節省燃油的概念車族。更新的生產線不僅拉動著就業,也促成其他上下游產業的同步復甦。新款隨之而來的西方經濟繁榮,將過度依靠石油出口的蘇聯華約集團壓制下去。東歐鐵幕的崩塌與紅色帝國的滅亡,也是在石油危機過後的15年內定下了基調。


同時,許多原本就存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第三方勢力,也因石油危機而產生不同變異。例如一直靠出口貿易創匯的南美,就先後發生了皮諾切特政變與馬島戰爭。前者無疑是對阿連德時代的管制體制進行暴力修正,後者則是為轉移國內矛盾而出兵一塊潛在油氣田區域。乍看之下都是歷史遺留問題,但本質卻是石油危機肆虐西方後的向外輻射擴散。因為西方經濟的間歇性衰退,都將影響到智利銅礦和阿根廷小麥的出口額度,從而動搖其更為脆弱的政經體制。皇家海軍的萬里遠征,也不僅僅是在維繫本國體面,更是要為英國在北海油氣田之外再保留一份戰略儲備。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用政變推翻阿連德的智利軍人領袖 皮諾切特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馬島戰爭不僅事關榮譽 也和石油資源息息相關


相比之下,作為歐佩克創始國的伊朗則命運更為坎坷。二戰後的飛速繁榮,對其舊有的社會結構造成嚴重衝擊。石油禁運也進一步動搖了脆弱體系,以至於釀成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這場風波本身又引起了70年代的第二次石油危機,但影響力和知名度比之前次鬧劇已經大為不如。


同年,因油價上漲而壯大的蘇聯,就悍然出兵入侵阿富汗。最後在全世界最有名的帝國墳場中,耗盡了此前數年積累的資源出口收入。西方國家卻在1974年後吸取教訓,紛紛建立自己的原油儲備體系,並加大對全球各產油區的金融合作。隨之帶來的能源價格下跌,反過來成為摧垮華約集團的重要助力。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石油危機反而促成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


不破不立:石油危機與改變人類命運的1970年代

蘇聯的解體也是石油危機所加深的蝴蝶效應


因此,每次巨型石油危機的爆發,勢必會對全球大部分地區造成深遠影響。但各國的最終走向,都將由自身的實力強弱所決定。單純的核武庫規模與海軍艦隊數量,在應付此類危機時最顯得無能為力。可持續的產業鏈結構和充沛的貨幣資本規模,才是確保本國能熬過難關的根本性保障。科技積累與人文環境蓬勃,更可以讓國家在危難中尋覓出新的道路。


至於因一時鴻運而雞犬升天的土豪暴發戶,則必然在大潮退去時被人發現是在裸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