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農場渠

家鄉的農場渠

在我的家鄉有一條大渠,因為建立國營靈武農場而開鑿,故名農場渠(第一農場渠)。整個農場的土地都依靠它灌溉,所以它是我們農場的生命之渠。它就像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血管,通向手指,通向腳底,將黃河水引向農場的四面八方每一寸土地上,讓田野上的禾苗茁壯成長,讓果園裡的瓜果甘甜適口,讓豬羊膘肥體壯,更讓老老少少農場人英姿颯爽……

家鄉的農場渠

記得小時候,每到炎熱夏季,農場渠便成了農場人的戲水樂園,從五、六歲的小孩到十七、八歲的大半小子,還有三、四十歲以上的大人,不約而同來到渠邊。大一點會游泳的孩子在沒過頭頂深水裡玩耍,或仰泳,或扎猛子,或狗刨。不會游泳的,則在半米深的渠邊瞎撲騰過過癮。玩累了,躺在農場渠邊細軟的沙地上曬曬太陽,待養足了精神,又跳入到渠水中瀟灑嬉戲。到了秋天,稻田裡不需灌溉,農場渠的水也就小了,渠裡又會隨處可見一群一群的魚兒遊蕩,也到了我們捉魚的季節,運氣好時,會捉上些大的鯉魚和鯽魚拿回家清燉或油炸,味道鮮美極了。

長大後,我有幸成為一名水利工作者,也漸漸知道了有關家鄉這條農場渠的來歷。

農場渠是秦渠唯一的一條支幹渠。1950年,為解決農場的灌溉用水並向天水渠(梧桐樹渠)供水,寧夏省政府決定擴整秦渠,增大水量,在秦渠郭家橋處建閘分水,新開農場渠。由於它是為西北地區第一個國營農場—-國營靈武農場輸水灌溉,因此也被稱為“第一農場渠”。

第一農場渠由寧夏省水利局於1950年勘測設計。渠口起自秦渠郭家橋向北行經新華橋、靈武農場、梧桐樹史家壕,最後到梧桐樹北灘入西溝,全長31.6公里。計劃灌溉面積17萬畝,設計渠首引水量18立方米/每秒,渠道比降1/3000到1/4000,挖填土方91.3萬立方米,建築物38座,工程費47.36萬元。

1951年4月12日,農場渠開工興建,由河東工程處施工,與秦渠上段擴展工程同時進行。由於是建國後寧夏省首建新渠,故集中了寧夏省主要水利技術力量,參加建設的有吳尚賢(中國知名水利專家)、李桂榮、馬英傑、鄭忠孝等寧夏水利專家,靈武農場何文幹同志也被抽調協助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等任務。開工前從西安招聘了30多名技工,從事石料加工和砌築,由外地購來鋼筋和水泥。施工中,以招聘技工為骨幹配合本地石、木、鐵工和民工組成作業組,實行評工計分,按勞付酬。寧夏省委書記潘自力、朱敏曾到工地視察,建設廳廳長郝玉山、水利局局長張興經常到工地指導,這條渠功效高,進度快,質量好。當年10月底竣工,完成渠道31.6公里,其中農場渠流經農場24公里多,由南向北縱貫全場,挖填土方72萬立方米,渠上有各種功能的附設建築物34座,其中:橋17座,斗門15座,包括分水閘、退水閘、石砌跌水、石砌斗門、公路橋樑等,共投入使用勞動力工日140萬左右,工程費37.1萬元。

家鄉的農場渠

1951年11月10日,在農場渠渠首郭家橋分水閘處,舉行了盛大的竣工開閘放水儀式,有6000多人參觀和目睹了放水典禮和慶功大會。

農場渠建成後,何文幹被任命為農場渠管理所副所長,後來生產科李發潮、高禮同志陸續擔任過靈武農場農場渠管理專幹。

1966年,受“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影響,第一農場渠也被改名叫“解放渠”。

自第一農場渠建成以後,天水渠分9段由農場渠供水,每條支斗渠都經過農場,跨越西溝幾個渡槽向梧桐樹鄉輸水。直到1975年,為解決天水渠輸水戰線長,避免農場和當地農民群眾灌水糾紛等問題,在農場渠三號跌水(新華橋龍三村)上游建分水閘,在靈武農場一號渠南面新建梧乾渠,農場渠水直接進入梧桐樹鄉,解決了梧桐樹鄉灌溉難的問題,天水渠也就改名叫梧乾渠了。

第一農場渠是新型渠道,走向合理、渠線順直,衝淤平衡,渠系建築物齊全,工程質量好,使得農場灌溉面積穩定,農業生產好轉,糧食產量逐年上升。

以後,農場渠堤上陸續栽植了白楊樹,大家在農場渠兩側渠堤上騎車、行走常來常往也就形成了小路。這兩條小路和渠堤上的白楊樹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成為農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人們騎上自行車出遠門時,就會騎行在這些白楊樹下。夏天,渠邊的白楊樹可以遮擋陽光暴曬;冬天,渠邊的白楊樹可以遮擋凜冽寒風。1985年開始,由於“天牛”肆虐危害,這些一人抱不過來的大楊樹也逐漸被採伐掉,渠邊陸續種植起刺槐、臭椿、新疆楊等樹種。”

現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農場渠渠道斷面也由土渠變成水泥板砌護渠,流速更加舒暢,架設其上的橋,也由以前的木橋、小橋變成鋼筋混凝土大橋,農場渠邊通往外界土路也變成瀝青油路,農場渠堤上的小路也逐漸在人們視野中消失,渠邊的樹少了,草也少了,但在農場渠裡玩水、嬉戲、捉魚的情景卻總出現在我夢裡,令我心潮起伏,久久難眠…

渠水悠悠,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