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處都是江湖

天下風雲入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武俠片最盛行的時代。以電影《少林寺》和電視劇《射鵰英雄傳》為代表,幾乎火遍了大江南北。同時,改革開放之後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生長起來的錄像廳,又將大量的港片帶進了內地。成龍、周潤發等人也隨著《上海灘》、《英雄本色》等影視劇在中國火了起來。

這些影視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虛構了一個並不存在的“江湖”,而且影片的世界觀裡,江湖無處不在,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處都是江湖

什麼是江湖?小時候以為江湖就是打打殺殺,長大後才慢慢品出“江湖”有更深層面的意思。江湖裡有仇恨,有義氣,有愛情,也有紅顏。它藐視君王權貴,藐視儒家的忠和禮,卻又愈發強調義和信。這是一種傳承於傳統卻完全區別於傳統的價值觀,也與當時中國國內五講四美三熱愛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價值觀相悖。

那個年代是香港文化及其繁榮的時代,無論是文學還是影視都出了一大批的藝術家,乃至大師,並不斷吸引著更多的人才往這裡彙集,從而連綿不斷地催生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作品。先是金庸和古龍兩位大師開闢了武俠的土壤,之後又有徐克吳宇森等優秀的導演、成龍周潤發李連杰等優秀的演員將這片土壤擴大,把江湖從武俠的世界引入到了更多的地方。

以這些優秀的文藝作品為載體,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江湖”這個虛擬的世界順利地從香港飛到了內地,生根發芽並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處都是江湖

那個年代的內地,剛剛從文革的喧囂中走出來。精神生活極度匱乏,一遇到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港劇,便像飢餓的人看見面包一樣,被這些全新的藝術形式深深吸引,以致沉傾於江湖,不能自拔。

前面說了,所謂的“江湖”其實是一套價值觀。價值觀是會影響人的,而受到影響的人多了,便漸漸形成了一個個真正的小江湖。這些“江湖中人”大多文化不高,再從港片裡進行一番“棄其精華,取其糟粕”的神操作之後,便作為不穩定因素佈滿了社會的每一處角落。

早期國內把港片看作洪水猛獸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那個時代人們思想文化還沒上去,精神生活雖然極度匱乏但精神需求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很容易受到港片中傳遞的價值觀的影響。這種本不應該存在的價值觀作為藝術表現形式是非常優秀的,但如果它真正的來到生活,則會把社會鬧個天翻地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處都是江湖

於是乎,一個個小江湖出現在了中國大地上。社會似乎變得亂了起來,與這樣亂像伴生的,是錄像廳、歌舞廳、卡拉OK等這些從沒見過而又充滿了吸引力的新鮮事物。錄像廳負責普及這些新事物,而歌舞廳、卡拉OK則負責給江湖氣提供更肥沃的滋生土壤。

我在西北邊陲一個被稱為“八寶川”的地方長大,那個地方有一座當時很有規模的煤礦,還有一個大的鋁廠和鐵合金廠,以這三個大企業為支撐,那片地方的經濟充滿了活力。其中一個鎮子還長期被稱為“隴原第一鎮”。

這樣一個地方,自然吸引了大量的人到這裡打拼,一個小鎮子居然有幾十萬人在這裡工作生活。裡面什麼樣的人都有,可以說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處都是江湖

那時候是改革開放初期,剛走出文革的人們充滿了掙錢發財動力,這種動力淳樸而又野蠻,生動而又原始。可以到煤礦這種高危環境去討生活,也可以到工地搬磚抹灰謀生,還可以打砸搶燒,坑蒙拐騙。

這樣一個地方,自然逃不過港片的洗禮。有了“江湖”這個思想武器,又有了毒品的催化,再加上當時各種監管不到位,這個地方很自然的形成了一個自己的江湖。刀光劍影、打打殺殺,把港片裡的江湖學得有模有樣,有聲有色,也堪稱那個年代的縮影。

這個鎮子的過往,風雲迭起,頗有傳奇色彩,我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介紹。

其實我當時年紀尚小,感受並不深刻,甚至還不能稱為一個合格的親歷者,寫出來遠遠沒有一些人的講述來的生動。但出乎我意料的是,這篇文字居然就那麼不聲不響地火了,留言多到我無法一一回復,甚至遠遠超出了公眾號允許展示的數量,我只得把一部分舊的留言收起來,再把一些新的留言加進去。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處都是江湖

雙腳踏翻塵世浪,

一肩擔盡古今愁。

這個鎮子後來沒落了,如今整治得乾乾淨淨,過去的“髒亂差”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簡單而又安靜西北小鎮。再不復往日的喧囂,不復往日的繁華。

曾經拿著砍刀、土炮叱吒風雲的人物們,一部分被法辦,繼續到另一個世界去譜寫“英雄傳奇”了;另一部分人,則被生活磨平了稜角,只能在一日的勞碌之後偶爾泡上一杯茶感嘆一句“現在不是打打殺殺的年代了”,或者在酒桌上被人提起當年的輝煌往事時,假裝雲淡風輕,然後心裡偷偷地美一下了。

即使是排除如今生活水平更高的因素,也沒有人願意回到曾經那個令人膽戰心驚的鎮子。可還是有大量的本地人或者僅僅是在那裡生活過的人懷念那個年代的鎮子。是繁華落盡後的一絲悵然?還是隻是單純地懷舊?

也或許,是因為從哪個年代裡過來的男人們心底深處都有個江湖夢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處都是江湖

伴隨著這個鎮子一起沒落的,是香港的影視劇。這與隨著內地的經濟不斷髮展,各種文化也急劇成長蠶食港片市場有關,也跟港片本身水準的下降脫不了關係。

香港影視劇的最後一次反撲大約是《古惑仔》系列。

《古惑仔》系列對當時的學生群體影響頗大,我記得當時我們縣城裡出現了“野狼幫”、“三聯幫”等幫會,規模頗大,甚至還有小學生加入。幹得也是些敲詐小學生之類的事情,不久之後就被學校請家長,派出所拘留之類的措施給打得乾乾淨淨。

老一輩的混混們對這些幫派自然嗤之以鼻,這是一種奇怪的鄙視鏈。在勞改場、監獄裡幾近幾齣的累犯們瞧不起這些看起來頗具架勢實質上卻是小打小鬧的小混混;而小混混們則相對感情複雜,有些對老混混們一臉崇拜,有些則不屑一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處都是江湖

古惑仔在社會上風行一時,但來的快去得也快。細想之下,其實也不難理解:這些怪像的滋生,除了港片的誘導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當時很多人無所事事。當就業問題漸漸堅決之後,這些東西就失去了立足之本。

二十一世紀初,打工潮興起。當一個個年輕人懷揣著發財的夢想踏上南下的列車之後,喧鬧的鎮子也變得冷清起來。剩下的無所事事者,也被新生的網吧俘虜,沉溺其中。打打殺殺的,哪裡有在網吧砍傳奇過癮?

而此時老一輩的混混大都已經成了孩子的父親,被生活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生活所迫,不得不向有錢的老闆低頭,也漸漸明白打架不牛逼,有錢才叫牛逼。

也有發了財的,更體會到了有錢的好處。意氣指使,前呼後擁,怎麼都比當一個混混強啊!

於是一箇舊時代漸漸退去,另一個時代拉開了新的帷幕。沒有一絲轟轟烈烈的感覺,反而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

從此,世間便沒有了江湖。如果有,那也只是在一些人的記憶裡留著。

劍痴刀狂世紛雲,

今將衣缽卸雙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處都是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