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區推出首條茫蕩山廊橋遊線路

延平區廊橋資源豐富,尤以茫蕩山廊橋數量最多。茫蕩山上的廊橋造型各異,有平梁廊橋、疊平梁廊橋、伸臂平梁廊橋、八字撐廊橋、貫木拱廊橋和石拱廊橋等種類,它們是中國橋樑史上的活化石。今年以來,延平區政府利用傳統村落保護資金、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水美城市資金,對茫蕩山廊橋進行修復完善,豐富遊覽內容,並配套了停車場、旅遊公廁及標識標牌,方便遊客參觀遊覽。為了開闢即將到來的2020年元旦、春節旅遊市場,吸引更多遊客到延平旅遊,最近,延平區文旅部門聯合當地旅行社,積極整合廊橋資源,編制了首條茫蕩廊橋遊線路,隆重向省內外遊客推薦。

延平區推出首條茫蕩山廊橋遊線路

具體旅遊線路為:下瓦橋—種善橋—瑞龍橋—延福橋—三峰橋—凌雲橋—接龍橋。主要看點有:

下瓦橋:位於茫蕩鎮筠竹,乘坐1路、2路公交車沿205國道自南紡廠開往三千八百坎景區入口處可到下瓦橋。下瓦橋始建於宋代,重修於清光緒十九年(1894年),為單孔石墩三重木平梁廊橋,它集橋、廊、亭於一身,屋面為四面斜坡式的歇山頂。始建於宋朝,橋中央祀奉護橋神“真武祖師”,楹樑上四幅對聯極富詩情畫意。

種善橋:位於茫蕩鎮蓋頭村,自駕車沿205國道開往茂地蓋頭村,到了蓋頭村,下車沿古道走500米可到種善橋。種善橋重修於清光緒十二年(1887),取意行善積德的傳統美德,牌樓式橋門,單孔,長18米,寬5米,橋中段架設樓亭、重簷歇山頂,廊角脊樑角飛翹,十分雅觀。翹廊的梁坊、斗拱等處繪製著八仙過海、武松打虎等中國古典故事。

瑞龍橋:位於茫蕩鎮茂地村,自駕車從蓋頭村開往茂地可到瑞龍橋。瑞龍橋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為石拱木廊橋,單孔,跨山澗,橋拱條石橫置砌築,橋面青磚鋪設,抬梁構造,穿榫連接,不施鉚釘。兩側設雨披,單簷歇山頂,斗拱雕花卉,簷角飾飛龍。柱、梁、欄、披塗棗紅色油漆,在青山綠野裡,顯得分外古樸、大方、清新。橋頭一端為斗拱高疊的廟宇,另一端系濃陰蔽日的千年紅豆杉。

延福橋:位於茫蕩鎮謝地地村,自駕車從茂地村開往謝地可到延福橋。茂的延福橋,最早建於唐朝,該橋建成尹始,茂地村民36歲的吳延福牽著孫子成為過橋第一人,鄉民說其命好福氣重,便使用其名為橋名,現橋為大明萬曆已卯年(公元1572年)所建,系南平現存最早的古廊橋之一。

三峰橋:位於茫蕩鎮寶珠村,自駕車從謝地驅車前往寶珠村可到三峰橋。三峰橋,始建於明代,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建。為石拱木廊橋,跨溪澗,單孔,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橋拱條石橫置砌築,橋面青磚、塊石鋪設。廊橋樑上雕飾蘭、梅、竹、蓮花。兩旁設長凳、護欄、雨披,青瓦蓋頂,橋身為木材本色,造型簡潔、自然。

凌雲橋:位於茫蕩鎮寶珠村。與三峰橋相對峙的凌雲橋,始建於明代,為石拱木廊橋,跨溪澗,單孔。橋頭有一株世所罕見的晴日飄落雨珠的晴雨樹,還有天庭亭。兩橋之間時有霧漫雲湧,稱為“雙虹臥波”,是“寶珠八景”之一。

接龍橋:位於茫蕩鎮寶珠村,又稱附龍橋。相傳南明隆武帝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護衛下退至茫蕩山寶珠村,寶珠村鄉紳村民得知隆武帝親至,全村人敲鑼打鼓、陳設香案到接龍橋迎送隆武帝,後經三峰橋往來舟方向北上漳州抗清,留下了了一段當地人廣為流傳的佳話。( 南平市延平湖旅遊中心 作者:文/吳祥生 圖/資料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