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你的內心,靜待一場萬物復甦,人人都能看懂


於你的內心,靜待一場萬物復甦,人人都能看懂


最近,有個朋友A跟我提起了一個有意思的感受,ta把它稱為“萬物復甦”。我與A從小相識,ta小時候是個古靈精怪的人,愛捉弄人,雖然一直是個真摯誠實的孩子,但活潑狡黠,性情還稍有些肆意。後來ta在青春期遭遇了一些家庭和學校同輩群體的挫折,變得“彷彿被冰凍住了”,這是ta自己的形容。ta說,後來我就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非常嚴肅的人,情感單一,因為單一也容易深厚,但一板一眼,

其實並不是自己最喜愛的自己。Ta說,但最近彷彿感到身體裡有一些過去的自己和記憶“復活”了——彷彿四肢都重新可以開始活動,有些自己過去靈動的樣子開始隱隱顯現,自身因而變得更為“鬆快”了。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始終在生活中保持著一種“嚴肅”的心態、看到一些不符合自己預期的東西就皺眉,常常是因為自身並不處在一個“鬆快”的狀態裡。那些更鬆快的人,會有一種接近“幽默感”的東西,

於你的內心,靜待一場萬物復甦,人人都能看懂


他們會在類似的情況下覺得“也挺好玩”,“娛樂一下”,“嘻嘻哈哈”。這其實並不等於對生活的不尊重,反而是一種“不較真”地投入享受在生活中的表現。那狀態裡有一種極具有“流動性”、“不僵化”的質感。那些僵化地看待和應對著他人的人,往往是仍處於某種自身的困局中。始終保持著過度嚴肅的人,也許一定程度上是被“冰凍”起來了。等他們自身回暖,他們會發現自身可以更加靈活,周邊一切也更令人愉快。真希望所有這些“冰凍孩子”們,都能早日於自身中感受到“萬物復甦”。

於你的內心,靜待一場萬物復甦,人人都能看懂


今天見到一個從一出生就認識的好朋友,拉了幾句家常,說到在感情裡執迷這件事。她說,那些在感情裡陷入輸贏的想法中的人,覺得只要還在僵持,自己就還沒有輸,而如果放棄則就是輸了。可這種想法,早已違背了追求感情的根本目標——就是讓自己更為幸福。很多時候一個人過得幸不幸福,很受到伴侶在日常小事上的作為的影響。這個人足夠愛你嗎?勉強得來的感情,會讓你足夠幸福嗎?沒有人值得一個人放棄自己對幸福的追求。既然幸福才是目標,就要始終向著它去走。她和他先生現在過得很幸福。

於你的內心,靜待一場萬物復甦,人人都能看懂


我自己最近在想的,則是與“故事”與“人設”有關的東西。在學習臨床時,我做過這樣一條筆記,是某位老師的一句話。老師說:"Be aware of what he is writing on you, what character he wants you to be in his story. " 直接翻譯過來,老師說的是:“你要去注意到,他在你身上書寫著什麼,他希望你在他的故事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老師的意思是,每個進入諮詢室的來訪者,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都是攜帶著他們的人生劇本而來的。他們在進入諮詢時,也會有意無意地書寫一些ta自己的腳本,在你們之間的關係(故事)裡、在你的身上。而作為諮詢師,你應當有能力覺察到,並不會全然沉浸入那個為你寫好的角色裡。我後來意識到,這個“故事腳本”與“人設”的情況,

實際上廣泛地存在在所有的關係裡,存在於幾乎每個人與每個人的互動中。有時候,覺察到這種人設的存在,看似是拉近與“故事的擁有者”之間關係的捷徑。你遇到一個人,覺察到ta無意識在書寫的劇本,意識到ta想寫在你身上的人設,你有機會選擇迎合那個人設,與ta的故事絲絲入扣,你們之間會以很快的速度建立起深入的連接感——除了你自己知道,你不全是那個人設。不得不承認,

於你的內心,靜待一場萬物復甦,人人都能看懂


這是一條誘人的捷徑,尤其是當更為自然的鏈接看似很難發生,而你又單方面很希望鏈接住ta的時候。但現在的我,會在生活裡,盡力不走入這樣的故事中,不作為一個“滿足人設的存在”而存在。當我愈發知道自己是誰之後,我對於作為自己以外的存在,就愈發失去了興趣。

對每個人來說,“我”都是一個整體的存在,一個獨特的存在。我不喜歡他人試圖對這個存在進行部分的閹割。

請讓我們彼此認識。這個真正認識對方的過程中,需要衝破重重的迷霧——因為每個人的身上都活著來自過去的憧憧鬼影。然後,再讓我們嘗試磨合彼此的需要。我的故事,就如同你的故事一樣重要,但最終我們的關係,將不會是任何一方所寫好的故事中的樣子。只有以這種方式最終建立起來的鏈接,才是我所認可的、我認為極具價值的。這種鏈接感,會給人帶來許多的滿足。我想,我們最終都必須學會把自己看得如同他人一樣重要,從而覺得,沒有誰,值得我們以“更不像我們自己”的方式去強求。我是輕鬆的,你是愛我的。如此甚好。


於你的內心,靜待一場萬物復甦,人人都能看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