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蔚《電臺情歌》:讓我百聽不厭的歌

莫文蔚的《電臺情歌》,這是我百聽不厭的一首歌。

很多人是因為鄧超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深情演繹而記住了這首歌,但我最愛的版本依然是莫文蔚演唱的,不急不慢,就像流過心間的一灣泉水。

莫文蔚《電臺情歌》:讓我百聽不厭的歌

有故事的歌詞總是娓娓道來

聽一首好歌,就像在聽一個老朋友講一個故事。故事裡可能沒有你,可能有你,但他或她的故事都似曾相識地從你的世界走過。

“誰能夠將天上月亮電源關掉,它把你我沉默照得太明瞭,

關於愛情我們瞭解的太少,愛了以後又不覺可靠。”

誰不曾年少輕狂,誰不曾戀愛大於天。

對於愛情,我們也許沒有驚天動魄,卻也“為賦新詞強說愁”,回憶那段青春放肆的年華,誰沒有打開過那個愛情電臺的電源呢?

“你和我看著霓虹,穿過了愛情的街道,有種不真實味道,

我們一直忘了要搭一座撟,到對方的心底瞧一瞧,體會彼此什麼才最需要。”

莫文蔚《電臺情歌》:讓我百聽不厭的歌

人總要長大,人總要經歷坎坷。

一段回憶,一段愛情,總會放在心裡的某個角落,一句歌詞,就能把它引出來,然後肆無忌憚地蔓延整個情緒。

當兩顆心放在感情天秤上,想了太多又做的太少,

你和我仰望星空,走到了愛情的邊疆,有種不確定預感……”

倉央嘉措的《格桑花》中有這麼一句:“格桑花開了,開在對岸,看上去很美。看得見卻夠不著,夠不著也一樣的美。”這就是愛情吧,即便不曾天長地久,但曾經擁有。

這首歌曲的作詞人是姚謙,是被張小燕用“最懂女人心的詞人”來形容的姚謙。姚謙曾說:“李宗盛從男人角度來寫,我從女人角度來寫。”

姚謙創作理念是:去技巧化的直白、去精緻化的誠懇。他是一個特別會用歌詞講故事的人。他的歌詞感情細膩,直達內心。王菲《我願意》、辛曉琪《味道》、CoCo李玟《DiDaDi暗示》、趙 薇的《一直下雨的星期天》、甄妮的《魯冰花》……每首歌都觸動內心。

這首《電臺情歌》也不例外,用一根看不見的電波將你我之間的那根感情線連起來——從寂寞聽到傷感,又能讓傷感慢慢到釋懷,又能在痛感中成長,去感嘆成長與愛的代價,在娓娓道來中,我們長大了。

莫文蔚《電臺情歌》:讓我百聽不厭的歌

旋律一響起就打動了心絃

這首《電臺情歌》的旋律整體舒緩,在高潮時也未見激情,不單調,抑揚頓挫。前奏響起,混合音效中吉他的聲音就是那條電臺的“線”,一直一直牽引著聽眾。那個類似節拍器的聲音,聲聲扣在心絃上,欲罷不能。這首歌曲整體舒緩,但節奏並不緩慢,緩緩揚揚,就如心電圖一樣,起起伏伏。吉他伴奏聲,傾訴著愛情,有深情,也有憂傷,甚至肝腸寸斷,但卻不絕望。

這首歌的作曲的人是王志平,那個一手推出陶喆的幕後人。他喜歡70年代的藍調、鄉村和搖滾樂,在他的作曲中總能多多少少聽到這些特質。相比較他作曲的SHE那種比較出名的《波斯貓》,這首《電臺情歌》並沒有那麼多音樂元素,因為他認為越簡單越能看到本質。這是一首愛情歌曲,不想自怨自艾,所以王志平在高潮部分的節奏明顯加快了,這樣就消減了悲歌帶來的壓抑感。

有時候,一段旋律就能讓你聽出一個故事,王志平就有這樣的能力。去掉本首歌的歌詞,你也能在起伏中,去體會一個走過愛情的人悲傷後的反思。如同一個智者在默默給你念一段佛經,你未必聽得清聽得懂,但你內心卻是舒服的。

音樂對於王治平來說,是除了睡覺之外最需要的東西,所以他對於作曲是認真的。對於認真的人做出的認真的曲子,我們認真地去聽,就能聽出那份執著的認真態度。

莫文蔚《電臺情歌》:讓我百聽不厭的歌

莫文蔚:人和歌合二為一

莫文蔚在香港樂壇乃至中國樂壇都有屬於她的一方天地。她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她特立獨行,展示著自己在方方面面的與眾不同。

她喜歡唱歌,她對自己很嚴格,近乎殘酷,不吃甜、不吃冰、不吃零食……48歲開演唱會,能歌善舞,還做得那麼美,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她的聲音獨特。有時像個不懂事的小女孩,有時又有成熟的女王範兒。

她的聲音中充滿了慵懶。她貌似不帶感情吟唱,卻讓你的心中充盈著情愫。憂而不傷又若即若離。很多人感嘆:“奇怪,很多歌只有莫文蔚來唱才會有味道!”

她的聲音很性感。聽她的歌,如同指尖劃過心頭,被觸動,會有澎湃。

她的聲音有故事。溫暖、甜蜜、憂傷、感動……對每一首歌她詮釋得都恰到好處,只因她在用心唱,只因她把自己和歌曲合二為一,所以你才會被打動。

《電臺情歌》是莫文蔚代表作之一。是莫文蔚1997年發行的《做自己》專輯中的一首歌,在當年的臺灣金曲獎最佳唱片評選中,這張專輯入選“十大”。《電臺情歌》引發了莫文蔚情歌點唱熱潮,當然也樹立了莫文蔚情歌風格——在聲音的飄忽、流離中表現情緒的閃躲。

你不妨來聽聽,這首歌,你能聽出什麼?又想到了誰?

莫文蔚《電臺情歌》:讓我百聽不厭的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