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疫情之下,我報名成了志願者


「原創」疫情之下,我報名成了志願者


我一直夢想成為一名志願者。

每當電視鏡頭裡閃現過那些紅色或者橘紅色的身影,我的內心的渴望就更加強烈了。然而,每次都在內心澎湃那麼一小會之後,就被工作、生活的時間佔據了,再也想不起來,內心深處,還一直醞釀著這個渴望。

疫情防控之後,出不了門,天天窩在家裡,除了陪孩子讀書、遊戲,陪父母聊些家長裡短,陪妻子研究各種美食之外,似乎生活一下子,陷入一種莫可名狀的無聊中了。

那天沒事,正拿手機看一篇公眾號的散文時,手機裡彈跳出來的消息吸引了我。內容是小區在招募志願者,並且列明瞭具體條件。不得不承認,這則消息,彷彿沙漠裡突然冒出來的一汪清泉,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二話不說,我趕緊打電話過去,詢問了具體情況後,商定第二天去社區居委會報道。

說實話,那天下午打完電話後,我感覺內心深處潛伏已久的澎湃力量,一下子全部湧動了出來。我安撫了略帶擔心的父母,告知孩子妻子,大家都為我能成為志願者加油鼓勁。

小區的疫情防控已經升級了,所有業主憑在物業辦理的“出入證”出入,並且兩天一次,每次只能一人。社區居委會只有四五個人,要面對這個居民戶數接近二千八百戶、人口在萬人左右的大型社區,困難和挑戰,不言而喻。成為一名志願者,加入到疫情防控之下的社區工作中來,這對於和我一樣,成為社區志願者的人來說,內心激盪著的自豪和榮耀,難以名狀。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站出來成為一名志願者,和社區人員一起,去做信息登記和申報,或者在一些人眼中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我覺得科學抗“疫”,做好防護,就無需再有任何的擔憂了。我們初期的工作是針對小區二十三棟居民樓,逐門逐戶地做信息登記。出發前,大家戴好口罩和橡膠手套,然後在敲門後,等待居民開門的間隙裡,退後至居民家門口約兩米左右的安全距離,等待居民開門後,先讓他們戴上口罩後,再行回答我們的問詢。

三天的時間,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加志願者,十多人的團隊,才完成對小區居民信息的初步掌握,約莫完成總工作量的四分之三左右。接下來,還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居民家,是在志願者逐門逐戶地做信息登記時,未見到人或者房屋尚未裝修的,需要打電話,再就這些居民的情況,做逐一登記申報。

一場疫情,阻擋了很多人回家的路。在信息登記中,我們才得知,有些居民,也被疫情擋在了外地,有的在甘肅,有的在江蘇,有的在廣東,然而大家對於我們工作問詢,還是給予了莫大的支持和配合。一些從外地回到小區的居民,也主動聯繫我們,如實申報了他們春節前後的生活軌跡,願意配合我們做好居家隔離的措施。

每天和其他志願者忙碌在小區的各個樓棟間。或是做巡查勸導,告訴大家特殊時期,儘量避免逗留戶外,避免造成人員聚集;或是提供後勤保障,針對從外地回到小區在家進行居家隔離的居民,根據他們的生活需要,採購好相關生活物品後,送達家門口;或是協助小區保安,做好門禁管理,避免出入大門前,出現人員扎堆的情形。

即便是隔著口罩,只露出兩隻眼睛,但依然無法阻擋大家的熱情和笑容。每個人都是樂呵呵的,心態非常好。縱然疫情的形式仍舊嚴峻,相對於此刻正在抗“疫”一線與病毒做搏鬥的醫務工作者,人民子弟兵,我們的這些算不上什麼,但能夠以自己的力量,為疫情防控升級之後的小區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還是滿心歡喜的。

這,或許就是志願者的精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