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說明:本文可能會引起一些人不適


01-“窮人”不應該生孩子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廣東汕頭市澄海區的一對年輕的夫妻將親生的男嬰遺棄在醫院門口”。

看了新聞標題的我,開始是憤怒的,質疑和憤懣於為什麼要選擇遺棄自己的親生骨肉?

都2020年了,21世紀了都走過20個年頭了,國家已經是GDP世界第二了;

有多少家庭為了有個孩子而求之不得,誰還能做出這種明顯違揹人倫和人性的事情,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幹出這樣的事情?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通常說來,天下父母心,父母遺棄孩子,不管是在法律上,還是道德上都存在巨大的問題。

當看到這對小夫妻的紙條留言時,相信三觀正常的人,都能感受到這對小夫妻的無奈和愧疚之情。

作為觀者,讀起來也是讓人覺得有些不是滋味的東西在心裡蹣跚和躊躇。


正如留言信中所言,這對夫妻是在汕頭的打工者,平時應該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但孩子出生的時候和出生後已花光所有積蓄,應該是到了山窮水盡了。

而隨著疫情的嚴重,使他們這段時間花光積蓄,並毫無收入進來,且已經流落街頭。不忍心看著孩子和他們一樣,或者可能會被餓死,希望通過這個方式,延續孩子的生存。


通過夫妻的文字,是可以感受到夫妻是愛這個孩子的,不然也不會有“尋找工作,如若生存下來,一個月內一定前往福利院領回”的話,他們可能只是希望“好心人”幫助他們度過這段時間的難關而已。

這本應該是一件值得同情和憐憫的事情,是一次發揮社會的力量幫助他們的時候,但是被這個新聞下的一些互聯網“居民”的評論“莫名驚詫”了;

還有種無力的感覺在心中蔓延和肆虐,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新聞過了幾天後,我才敢提筆寫這些文字!!

簡單來說就是:明知自己窮,為什麼還非要生?

1、一種觀點:套套才幾個錢?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2、還有觀點:疫情才一個月就花光了所有積蓄?這也敢生?!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3、再繼續推演推論下去,他們怎麼把自己弄到這個境地?

怎麼可能會這麼窮的?有手有腳的,根本不可能落到這麼拮据的地步啊,“一個月3000塊都掙不到”嗎?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這時候,一些互聯網“居民”儼然成了“法官”、“道德家”和“推理專家”,一步步的“解剖”和“指摘”這對小夫妻的境況。

最終的結論就是:

這麼窮,為什麼還要生?

其實他們心裡想說的可能是:這麼窮,為什麼還要過性生活?過性生活為什麼不帶套!?

貧窮,在這些人嘴裡成了不可原諒的“罪”。


02-你窮的“姿勢”不對

疫情的這段時間,的確對很多普通的人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和困難。普通人經濟上的困難、拮据甚至走投無路,在這段時間內時常也成為新聞和輿論的焦點。

比如被困於武漢的一些外地人,困於停車場、大橋下的悽慘狀況,也時不時見諸報端。

也無疑隨著新聞的報道,被放在某一種“放大鏡”下觀察的時候,一些人的“窮”不僅難以被“互聯網居民”理解和匪夷所思,甚至“窮”的姿勢不對。


這個新聞:一個27歲的湖北籍男性因停工無收入、不得不賣掉黑龍江鶴崗房產的新聞,引發了爭議。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這個事情,讓人反思和感嘆的重點其實是:小夥子因為是湖北人,但已經長期沒回過家鄉,最近依然因為籍貫的問題而難以找到工作。

曾經規劃好的鶴崗房產投資,也突然被疫情帶來的經濟困難擊成了泡影,現在自己也拮据到天天吃方便麵。

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很生動的從宏觀經濟到微觀經濟領域的連鎖反應的案例:全社會因疫情受到的影響,層層下落到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上,是怎樣的衝擊?

但是看到某些“互聯網居民”的評論,完全“失焦了”!

1、質疑:27歲了,工作這麼多年,怎麼才2萬元的存款?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2、挖苦:他窮的姿勢不太對

其實,這個評論倒是還留有一些同情和擔憂的成分,可是有些“旁觀者”的發言只能算得上是嘲諷了。

當一個普通人突然破產的現狀已經被呈現出來,已經夠“窮”的了,但在有些人眼裡,他窮的姿勢也不太對——

這有什麼的,你都這樣了那就還可以更節省點/還可以活得更像個窮人點,沒什麼好同情的。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這些讓我想起去年看到的一個關於上海扶貧的新聞,媒體拍攝的上海幫扶貧困戶家裡現狀,被“眼尖”的網民發現,併發帖感嘆:上海的貧困戶生活也太好了!

這個貧困戶家裡居然有吊燈、空調、冰箱、洗衣機!?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於是乎各路質疑、冷嘲熱諷紛至沓來,讓本來就“因病致困”的家庭蒙上陰影,而被輿論裹挾。

最終在扶貧辦和居委會的複查,網友指摘的物件,要麼是二手的,要麼是“因病致困”前購置的,即便當二手出售,在大城市這些家用電器的回收價格也不值錢,但是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只要沒有壞,還可以繼續使用。

或許可能在這些網友眼裡,窮的姿勢應該是“家徒四壁”、“窮的穿不上褲子、吃不上飯”才是正確的姿勢吧!

就如上面說的那個27歲的湖北籍小夥子,怎麼還能吃泡麵?不應該是吃饅頭就著自來水才值得拿出來“炫耀”嗎?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還有那些在疫情下,質疑和痛斥那些“著急”回城上班的人,大部分人不能理解這麼嚴重的疫情當前,他們怎麼會這麼愚蠢和自私:“怎麼想的,為了那點錢,不要命了嗎?!”


這種質疑,從防疫的大局看,似乎很有道理和大局觀

但是誰又能理解那些“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尷尬處境的人呢?

事先沒人能料到,這次疫情赤裸裸地揭露出的“窮”,好像成為了一件發生在別人身上時,就越來越能暴露旁觀者高高在上的事情。

當有人迫於經濟條件而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時,我們總能輕易地看到其中的可惡,並憤恨地向他們身上扔石頭。

指責這些可惡之處總是輕巧和容易的,但是,真正體察到其中的可悲好像變得越來越難了。

有人彙集了對“窮”的質疑之聲: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以上的問題,被現實很悲慘、赤裸裸的揭示了都是真的,在一些地方,甚至比這些問題還要悲慘!

在國家統計局官網的數據裡,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228元,若以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為維度劃分,二者的數字則相差25000元左右。把這個數字除以365天,每天還有多少?而且這是平均,馬雲王健林們,也會和我們一起平均,所以實際“窮人”的數量將更為龐大。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但是似乎我們的世界出現一個二元或多元的實際認知架構,特別是互聯網居民和實際生活彷彿是兩個世界:大眾傳媒構建的世界裡,主流文藝作品和綜藝節目又總是美化了鄉村發展的現狀、淡化了都市職場的矛盾,隱藏了留守兒童、貧困老人、社畜心酸、底層打工者等並不能激發人們愉悅情緒的齟齬。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就如韓國的奧斯卡獲獎電影《寄生蟲》揭示的:富人的生活難以想象,窮人窮到何種程度同樣難以想象!

03- 窮=無能+懶惰?


現在的輿論環境中,窮=無能,窮=懶惰,這個標籤被徹底固化和瘋魔化。

也導致整個輿論場,本來應該給予窮人的“同情”,變成了對“窮人”的二次打擊

不管你是“因病致窮”、“創業致窮”,還是什麼其他導致貧窮,社會輿論會送你一個標籤:“無能+懶惰!”,至於客觀條件、至於有無不可抗力導致、至於原因,who care?,並被妖魔化為“窮人的藉口”,再一次被夯實是“無能”的表現!


在這個閉環邏輯下,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優勝劣汰”和“進化論”

被包裝成了一種更精緻的面貌,精緻的利己主義大行其道!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從前,你可能聽過長輩們的老話,說“富有富的活法,窮有窮的活法”

但如今,“窮的活法”好像已經失去了鼓勵平凡人在生活中尋找積極意義的涵義,變成了經濟上暫時安全的人用來敲打更弱勢之人的

金科玉律或上帝之鞭

或者可以說,在這個輿論場裡,壓根就沒有一席之地是給“窮的活法”的!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就如《HELLO,樹先生》裡王寶強飾演的那個“樹哥”,“樹哥”就是躲在牆角里,依然被排擠和嘲笑,他自始至終也沒有找到一個“窮的活法”!

即使活成了並“棲息”在樹上,成為“鳥人”,也被冷嘲熱諷,那些所謂窮人的底線和尊嚴在嬉笑怒罵中成為被調侃的“玩物”,即使後來瘋了,精神失常了,也得不到同情和憐憫,被整個社會遺棄。

因為大家的共識是“有手有腳的大小夥子”怎麼不能混口飯吃呢?沒有飯吃,可以吃肉啊?

於是乎,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之風乍起!

但是誰又敢拍著胸脯打包票說自己這輩子都不會窮呢?

或者那些嘲弄別人窮的人,又真的富嗎?

你的“窮”成了“原罪”,“何不食肉糜”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